发布日期:2024-01-28 17:03:55

电磁铁课件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电磁铁课件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产生方法: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电磁铁教案十篇

2、电磁铁教学设计十篇

3、电磁铁课件十篇

  电磁铁教案篇1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实践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承、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电磁案例教学课前设计

  (一)课前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程中,“磁现象和磁场”是学习磁场知识的第一节课,也是磁场章节的预备阶段,可以说是对以后学习磁场章节起着一个铺垫作用,只有对磁现象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学好本章知识。应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磁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磁现象发生的现象与原因,并通过对讲述电流效应现象以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次的案例教学,一是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与磁、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磁效应的现象,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南北磁极以及涨潮退潮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次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课堂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等工具收集有关的磁现象及其应用;其次是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方法,采用了实验加说明的方式,强调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最后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总结,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认识物理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而本次的案例教学,则希望通过对学生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一个科学的发现需要坚持,需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并通过对磁场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的应用而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电磁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电磁案例教学设计思想

  本次案例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遵循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因本节内容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课,目的是要学生对磁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采取了以提问方式作为思维的切入点,以实验为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二是因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磁效应,所以在整个设计当中是以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为思想,并通过奥斯特对磁场的研究过程为导线,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三是结合现实中的磁场现象,如天体磁场,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影视等资料传递给学生,同时增加对我国古代磁的利用的了解,提高本节内容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效果。

  (二)电磁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主要是以提问的方式,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磁现象和磁应用了解多少?并要求学生通过诸如网络等方式进行了解。

  2、课堂导入

  本节课时的课堂导入采用实验的方式,在课前分别实施“磁铁吸铁”实验和演示“磁悬浮”小实验(图1),并提出问题:以上两个小实验的现象是符合发生的,其奥秘在那里。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3、探究实验

  通过小实验顺利将学生引入课程,此时开始课程。

  主要分三步走: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并要求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磁现象,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片进行补充说明,如我国司南的照片(图2)、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影片(图3)以及飞鸽靠地磁来识别路线的资料,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磁铁入手,引出磁的概念,即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的物质,之后在引出铁的概念之后,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具有磁性。

  然后再从磁性入手,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引出磁性最强的区域是N和S极,并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磁铁将铁质物质磁化了(图4);二是让学生从磁铁磁化铁质物质联系到电能也可将铁质物质磁化,从而说明电流与磁的关系,继而引出奥斯特的电流磁场效应,然后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三是本节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电磁铁教案篇2

  一、用魔术展现神奇的洛伦兹力

  课堂上一开场,展示阴极射线管及其结构原理,然后接通电源,展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一条直线”,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我想让这束电子束听我的话,学生有一点诧异。于是我用手慢慢在阴极射线管上方移动,电子束果然一会上偏,一会下偏,一会儿又消失。课堂热闹起来,怎么我的手有如此魔力,同时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也试一试,发现什么现象都没有,这就奇怪了。学生更疑惑了,甚至有学生对我的手仔细检查了一番。神秘片刻,终于有学生猜出“有磁铁”,“对了,奥妙就在这里”当我从袖套里取出事前被固定好的小条形磁铁时,大家恍然大悟:正是磁铁的磁场对电子的运动造成了影响,我们把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称为洛伦兹力,以此开始新课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探究洛伦兹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认识:既然洛伦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表现,那么要研究洛伦兹力就应从安培力“下手”。安培力的方向遵循左手定则,那洛伦兹力的方向是否也应遵循左手定则呢?让学生思考条形磁铁的北极从后方靠近射线管,电子束如何偏转,再用实验加以验证,并指出问题关键:四指应指向哪个方向?同样,北极从前方和上方靠近又会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加深理解比划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明确加上前后磁场后,电子束会上下偏,加上下磁场后,电子束会前后偏,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通过实验模拟电视机内的扫描原理

  在介绍完洛伦兹力的大小公式后学生知道了洛伦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想改变其大小,当然可利用改变B和v的大小,或者改变两者的夹角来实现。下面我们共同来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要让射线向下偏,应如何放置条蹄形磁铁,要上偏呢?此问题较易回答。如果我要看到电子束从下偏到上偏连续的变化呢?应让磁铁如何摆放,请同学们思考设计方案,并上台展示。无论用何种方法,只要能看到现象就是成功。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展示各种方案,并对一些成功方案进行分析。

  主要措施有:(1)在射线管上方放置蹄形磁铁(条形磁铁也可,要注意高度),让磁场和电子束垂直,缓慢转动磁铁,在旋转180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电子束的偏转变化,若一直旋转下去即可看到电子束不停地上下摆动,(很有意思)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此方案是通过改变B与v的夹角来改变F的大小,进而改变偏转的多少。

  (2)在射线管上方附近放置磁铁,磁场和电子束垂直,然后把磁铁向上平移远离射线管,到一定高度后旋转180度,再向下缓慢靠近阴极射线管,同样能观察到电子束的连续变化,此方法是利用改变B的强弱来改变F的大小

  继续探讨:如果再上下偏的基础上,要电子束再左右偏,要加上怎样的磁场?

  让电子束在变化的磁场中偏转,就是电视机显像管的扫描原理,通过施加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磁场变来实现全屏扫描,只是他巧妙地应用了电流产生的磁场来控制电子束的偏转(展示偏转线圈),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可通过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来控制,这样更简便易控。

  四、科普介绍,模拟展示北极光

  电磁铁教案篇3

  一、让科学课动起来

  这个“动”字,在这里指的是生动。我们所使用的科学教材,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有利于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有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原则,精选科学知识和技能,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显示内容,以及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理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堂,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旅游的同学请举手。哦,有这么多同学呀。老师也很喜欢旅游,2007年我去了美丽的汶川,还拍了好多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美丽的汶川图片)怎么样?同学们,这里的风景美不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真是美不胜收,宛若人间仙境,这么美的地方我真想再去看一看。于是,2008年我又故地重游,也拍了一些照片(课件展示地震后的汶川图片),看着这些照片,你们什么心情?(学生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你们知道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地震。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地震。地震是目前人类社会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那么,关于“地震”,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纷纷回答……

  前后两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促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从而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让科学课活起来

  这个“活”字,指的就是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观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操作和观察可以获得丰富的客观现象,为进一步探究科学的结论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是科学认识的第一个环节,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假设,进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电铃响叮当》一课,在学生研究电磁铁的磁力这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我设计了一场比赛:让学生在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电磁铁吸起小铁钉的个数最多,引导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进而启发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先提示学生从电磁铁的结构入手,推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大;也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小;可能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力越大;也可能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力越小。然后,我再鼓励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采取对比实验,并根据实验方法预测实验结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再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最后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个数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又掀起了学生思维的新浪潮,使他们从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探究过程集动脑、动口、动手于一体,体现了“玩中学”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去充分地体验科学的认识经历,在体验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让科学课美起来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最直接、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口头评价,而这种评价的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励的,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与赞美。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想法及研究结果进行大胆评价,在评价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想象。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精彩个性与潜能,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及优秀的学习品质。

  电磁铁教案篇4

  一、当学生的发现与“标准答案”不同时,指导思维,打破僵局,课堂柳暗花明。

  1.背景:下面的两个案例是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和研究岩石特征后的研讨片断,在交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研究岩石特征时,学生的发现和“标准答案”不尽相同,教师对这个动态的过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 案例描述:

  案例一:交流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后的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们发现电池的节数多,能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生:我们组不同,发现导线的粗细与磁力大小有关,因为粗导线做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

  师:其他小组同意这两组的观点吗?

  (统计下来,还有2组学生认为导线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

  师:说导线粗细与电磁铁磁力有关的小组能说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们组把粗导线和细导线分别绕在铁钉上,通上点发现,粗导线的电磁铁的磁力大。

  师:看来你们的发现是真实的,但做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对比实验室,我们知道要比较哪个因素与磁力大小有关,就要设计好公平的方法,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设置相同和不同条件是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疏忽)

  生:哦!我们小组在比较时粗导线和细导线绕在铁钉上的圈数不同。

  师:应该要怎么样?

  生:导线绕的匝数、铁钉、电量相同,就导线的粗细不同。

  师:用这种方法再试试!

  学生重新实验后发现: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关系不大。

  分析与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利用了科学交流课堂中出现的动态问题――导线的粗细到底与磁力大小有没有关系进行引导,及时引出新的教学资源,指导思维,打破了僵局,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谓“一箭双雕”。而并非教师一言定论,认为是错的,下次当心之类搪塞的话语。如案例中有的学生一口咬定电线粗细跟磁力大小有很大关系,因为粗导线能吸起更多的打头针,这怎么办?教师引导:一问:是怎么做的?(回顾探究过程和审视探究的方法)二问:做电磁铁磁力大小对比实验应该要注意那些?学生积极思维,发现没有控制好变量,粗导线和细导线的匝数不是一样的。三做: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控制变量,得出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关系不大的结论。既解决了交流时的僵局,又一次性突破了重点(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控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案例二:学生探究岩石后的交流发现

  师:哪组先来说?

  生: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能具体说说有哪些东西吗?

  生:1号岩石有黑色、白色的物体,2号有黄色的……

  师:其他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组还发现1号岩石里面的粒子比较大,2号……

  师:除了用放大镜观察外,还发现了什么?

  生:用小刀刻岩石,发现1号最硬,可能是花岗岩,3号最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用小刀刻3号岩石发现它的碎石直往下掉。

  生:(赶紧举手)不是,我们3号岩石不是最软的,因为用刀刻了,没有碎石掉下来!

  师:那其他组对于3号岩石的软硬问题,同意那种观点?

  (统计下来:三分之一学生认为3号岩石不是最软。)

  师:既然我们的观点不统一,怎么办?(再实验)

  提醒:刻的时候稍微用点力,每块岩石用力均匀。

  学生再次实验后:

  生:3号掉下来了!3号掉下来了!许多学生欢呼起来。

  生:3号什么掉下来了?(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师:碎石掉下来了,其他组也发现了吗?

  生:(异口同声)发现了。

  生:说明3号是最软的。

  师:刚才我们有些小组为什么没有发现?

  生:我们组因为刻得太轻了!

  生:我们组把实验结果弄错了,以后要当心了

  师:看来当我们在研究时有异议时,需要……

  生:需要再次收集证据,再实验一次。

  (体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与反思: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巩固和强调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整个科学交流的过程是那么地民主,开放空间是那么地和谐,学生的探究发现得到了尽情地展示。特别是当学生有争论:认为3号岩石(页岩是最软)不是最软时,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利用有价值的引导学生进行生成建构知识:提醒方法,再次寻找证据重试一次,结果学生得到了经验的有效重组和深情的呼唤:3号岩石确实很软!有碎石掉下来!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真正走出了教知识的框框,再让学生对先前的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为什么会有意见分歧?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寻找证据的重要性,整个研讨交流过程,既整理了事实,澄清了事实,又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态度情感的折射,这不就是科学素养吗?因此这样的动态生成式的学与教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的经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当学生的交流发现比较一般时,引导深究,不断反思,建构高级思维。

  1.背景:下面的案例是学生研究哪种桥的承受力大后的交流片段,案例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一般发现”,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再次提出有价值的围绕本课教学重点的问题,展开探究,培养高级思维,使学生处在一个不断建构新知的过程中。

  2.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各小组探究桥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统计表,发现什么问题?

  (统计表内容为:瓦楞形桥承受力最重,平桥的承受力最小,斜拉桥的承受力中等。)

  生:我们发现平板桥的承受力最小。

  生:我发现瓦楞形桥的承受力最大。

  师:形状不同,其承受力就不同。

  师:除了发现承受力最大、最小以外,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发现虽然瓦楞形的桥承受力最大,但为什么每个小组的瓦楞形的桥的承受力有不同呢?其中也有承受硬币重量最少的和最多的。

  师:是呀,为什么同样的瓦楞形状的桥,会有不同的承受力呢?想研究吗?

  生:怎么研究?

  生:把各组做的瓦楞形的桥拿上来比较研究一下。

  师:同意吗?(同意)

  各组学生把瓦楞形的桥送到讲台上供比较研究。

  师:观察各组不同的瓦楞桥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第一组的瓦楞桥比较宽,瓦楞的个数也多。

  生:发现第三组的瓦楞桥高度有点高。

  师:瓦楞桥的宽度越宽,高度越高,说明它的承受力――(越大。)

  想做一做比刚才的瓦楞桥承受力更大的吗?怎么做?

  生:改变原来瓦楞桥的宽度和高度。(学生重新实验后获得成功)

  师总结:只要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就会改变。

  电磁铁教案篇5

  关键词:生活体验;物理教学;科学素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36-3

  1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1]。 2016年9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也必将带动中小学新一轮的教育变革和创新。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都蕴含着无数物理知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朱正元教授提出“从实际情况出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口号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物理教师。生活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2 “生活体验”教学内容梳理

  根据物理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基于科学素养要求,“生活体验”的教育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知识、过程方法、思维观念、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以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电磁感应》为研究对象,对涉及“生活体验”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进行梳理。梳理结果如表1。

  3 基于“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活体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其教学内容与教育功能进行归纳,并针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3.1 通过生活体验,构建物理概念,突破学习思维障碍

  案例1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的引入教学

  教学内容:自感

  体验名称:千人震

  体验过程:用两节电动势为1.5 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几位参与体验的同学手拉手成一串,和电池、镇流器、开关、导线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经过一段时间再断开开关。当开关断开瞬间,同学们会有明显触电的感觉。

  体验结论:当开关断开瞬间,绕圈(镇流器)本身的电流变化(减小)而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同学触电)称为自感。

  教育功能:现在的学生动手机会少,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少观察和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很难构建物理概念。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2]。

  教学建议:物理概念的建立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3]。物理教师结合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体验指导物理概念教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2 通过生活体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探究教学

  教学内容: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名称:摇绳发电

  体验过程:把一条大约50 m的电线绕成10 圈,电线的两端连在一个教学演示用的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形成闭合电路。如图2所示,让两个同学东西方向站立,并迅速摇动这条电线,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改变摇动速度再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学生观察发现:摇动电线过程,灵敏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且电线摇动的速度越快,灵敏电流表指针摆动幅度越大。

  体验结论:灵敏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说明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了感应电流,且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跟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和快慢有关。

  教育功能: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这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建议: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一般问题的规律,从而建立概念或发现规律,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探究时学生的困惑,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通过生活体验,检验习题结论,深入揭示学科本质

  案例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的习题教学

  教学内容:(习题)一个轻质铝管放置在水平桌面,将带有手柄的柱状磁铁插入铝管内,当向外抽出磁铁过程中(忽略磁铁与铝管间摩擦力的影响)( )

  A.桌面对铝管支持力等于铝管所受重力

  B.桌面对铝管支持力小于铝管所受重力

  C.当磁铁拔出速度达到一定值时,铝管会跳起来

  D.无论磁铁拔出速度多大,铝管不可能跳起来

  体验名称:磁铁吸铝管

  体验过程:一个轻质铝管放置在电子台秤上,读出台秤的示数,将带有手柄的柱状强力磁铁插入管内(保证强力磁铁不与铝管内壁接触)。如图3所示,将强力磁铁从铝管拔出,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再将强力磁铁以较大的速度从铝管拔出。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自己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体验结论:当强力磁铁从铝管拔出,铝管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铝管产生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对铝管产生向上的磁场力,因此台秤的示数减小;当强力磁铁拔出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对铝管产生向上的磁场力大于铝管所受重力,因此铝管会跳起来。

  教育功能: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这是一种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现在的物理课堂缺少这种“物”的东西,而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理”是建立在“物”的体验上,经历了“物”的美好才能激发“物”的本质[4]。

  教学建议:习题教学中教师若能用实验模拟出题目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目睹实验结果,这样能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从而也便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

  综上所述,物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具有很的实践性。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如果将生活体验式教学有效地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参与、共同建构,那么我们的学生定能学有所用,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崎.让体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J].中学物理,2016(01):79.

  电磁铁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本节的重点是: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难点是学生对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深化物质微观结构观点使学生理解分子电流.

  教法建议

  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是否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联系.在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精美的实验仪器展示,培养学生对物理仪器工艺美的审美感受力,通过物理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推理过程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复习提问法引入,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通过演示实验法验证,通过启发使学生理解电本质.

  2、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本,分析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2、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

  3、疑点

  分子电流的微观本质.

  4、解决办法

  利用深化知识中学过的物质微观结构观点或理解分子电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软铁棒、大头针、电源、通电螺旋管、小磁针、塑料棒、铝棒、铜棒、铁架台、变压器铁芯.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引入,学生认真思考联系.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首先讲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本质上的一致,然后介绍磁性材料的特点及常见的磁性材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电与磁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

  2、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

  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

  3、假说的验证

  (l)能解释实验现象

  现象一:软铁棒被磁化.演示:软铁棒未被磁化前无磁性;磁化后有磁性,能吸引大头针.

  现象二:磁铁受到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

  演示:猛击磁铁,观察小磁针偏转情况.

  (2)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证实了分子电流的存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形成分子电流.

  4、磁现象的电本质

  科学假说在人们认识自然奥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实验验证后的假说就升华为理论,即安培分子电流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5、磁性材料

  (1)不同的物质磁化程度不同

  演示:通电螺线管上方悬挂小磁针,先在螺线管中先后插入塑料棒、铜棒、铝棒,观察磁针偏转情况.再分别插入软铁棒、变压器铁芯,观察磁钉偏转情况.

  大多数物质对磁场的影响很小,只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铁、镍、钴及一些合金等才能对磁场有很大的影响,能使磁场增强几千倍,甚至上百万倍,这些材料叫铁磁性材料.

  6、介绍硬磁性材料和软磁性材料

  阅读课文,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硬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硬磁性材料?

  (2)什么是软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软磁性材料?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使我们认识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电与磁的统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引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引导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引导麦克斯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

  注意不要把一切磁场都看作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因为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另外注意和化学中极性分子知识相结合编写理化综合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八、布置作业

  普通磁带录音机是用一个磁头来录音和放音的,磁头结构如图所示,在一个环形铁芯上绕一个线圈,铁芯有个缝隙,工作时磁带就贴着这个缝隙移动,录音时,磁头线圈跟微音器相连,放音时,磁头线圈改为跟扬声器相连,磁带上涂有一层磁粉,磁粉能被磁化且留下剩磁,微音器的作用是把声音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扬声器的作用是把电流的变化转化为声音的变化.根据学习的知识,把普通录音机录音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放音的基本原理待学习了电磁感应后可知.)

  答:声音的变化经微音器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在铁芯中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带经过磁头时磁粉被不同程度地磁化,并留下剩磁,这样,声音的变化就被记录成不同程度的磁化.

  九、板书设计

  七、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假说的提出

  2、假说的验证

  二、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电磁铁教案篇7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初中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59-2

  数字化实验(DIS)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基础。数字化实验室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配套系统软件及配套教具等构成。它以真实实验为基础,通过各种传感器替代传统的仪表,通过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送往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图线分析,借助计算机平台更直观地显示物理现象,更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传感器是数字化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包括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等。它能够快速、高精度地适时采集物理实验中力热声光电等各种变化着的物理量数据。基于传感器的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和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的计算机建模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是开展物理探究教学的两大技术支撑。

  下面列举两个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DIS数字化系统的实验创新教学实例。

  案例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利用滑动变阻器多次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压值和对应的电流值,再在坐标系中描点作图,通过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但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既要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表格,又要完成定值电阻的电压、电流值的多次测量,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如果电压值取得太接近或者不是倍数关系,测出的数据不容易得出结论。因此,在实验前,很多教师往往会提醒学生使电压成整数倍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确实容易发现规律、总结出结论,但是“探究”的意味就淡了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实验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若非如此,学生就需要更多时间来进行更多次的实验,一节课的内容又很难完成。

  应用DIS数字化系统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将一个5 Ω和一个10 Ω的定值电阻串联进电路进行实验,用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代替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2.将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器。

  3.打开计算机,进入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新建实验,设置电阻的电流-电压关系图线。

  4.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机根据得到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实时在界面上生成电流-电压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

  ⒌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从图像中能明显地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将电压、电流传感器引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记录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使教学手段更多样,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使用数字传感器的好处一是时间短,通过设置,每隔0.1 s就会有一组电压电流数据对应的点描绘在坐标系中,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几秒钟)内就会有几十个点记录下来,同时生成I-U图像。二是数据多,结论更可靠。由于采集的数据较多,因此图像较为理想。

  案例2 探究磁铁周围的磁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1.将磁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

  2.打开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新建实验,设置磁场强度-时间图线,时间设置为1 min,时间间隔设为10 ms。

  3.将磁传感器探头向下,在条形磁体表面从条形磁体的中间开始匀速地向一个磁极移动(如图3),再从一个磁极匀速向另一个磁极移动,如此往复,测出磁场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4.观察图像,总结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特点。

  应用磁感应传感器可以使学生明显地观察到电磁铁周围磁场强弱的变化,使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显而易见。

  由以上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看出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的效率图像的展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教师无需语言的赘述,通过理性的数学分析得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但数字化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利于学生对传统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和正确使用。同时,数字化设备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再学习,必须接受新仪器、新手段,才能掌握好新的科技手段,并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电磁铁教案篇8

  【关键词】五个解放;课堂;科学探究;活力

  1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一】课堂伊始,教师出示电磁起重机吊运集装箱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电磁起重机威力巨大。

  师:电磁起重机运用了电磁铁怎样的性质进行工作?

  生:电磁起重机运用了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进行工作。

  师:想比赛一下哪一个组制作的电磁铁威力大吗?

  生:想。

  师:现在我们开始电磁铁制作比赛。【教师为各组准备的材料各不相同: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铁。

  师:请每组的记录员汇报一下你们组实验的结果。

  生汇报。【一组25个、二组13个、三组18个……】

  师:为什么每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个数不同?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

  师:为什么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请同学们自己到各组去观察。

  ……

  生汇报。【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探究不是从观察开始的,而是从问题开始的”(奥地利科学家卡尔?波普尔语),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探索发现的根源,处于探究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止。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等因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启发创造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发现精神。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有利于突破知识学习中的重难点,自求诠释;有利于学生体会实践意义,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解放儿童的嘴,让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二】

  师:为什么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电流的强弱有关。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新电池电流强,旧电池电流弱。

  师:你的猜测是什么?

  生:电流强电磁铁磁力大,电流弱电磁铁磁力小。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导线长短有关。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导线长,绕的圈数多电磁铁磁力大;导线短,绕的圈数少电磁铁磁力小。

  师:也就是说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圈数有关。

  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疑,通过设计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质疑: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3解放儿童的大脑,让孩子们积极的思考问题。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线圈的圈数、铁芯的粗细、电流的强弱、铁芯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但这仅仅只是猜想,科学真理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同学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生:有。

  师:下面我们就八仙过海,沿着自己小组的猜想,开动脑筋,各显神通。

  师:友情提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试验,在这个实验当中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①我们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②为了实验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并完成研究计划。

  附: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研究计划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完成研究计划。

  师:巡视指导。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有效的研究计划是有效探究活动的保证,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它既是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是儿童智慧火花的闪现,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儿童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儿童思维的交流实现实验探究能力强的孩子对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一对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孩子们都能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

  4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孩子们探究科学的真谛。

  【教学片段四】

  师:各组的研究计划已经制定好了,请各组的材料员到讲台上取你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咱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实验完成得又快又好。【材料员自行取器材】

  师:友情提示: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附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师:各组已经完成实验,请记录员汇报组上的研究计划和实验发现。

  学生汇报,投影展示,师生点评完善研究计划,梳理小结实验发现。

  在科学实验探究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在分组实验前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矫正研究计划,束缚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按照走向成功的步伐迈向实验,结果实验成功了,但时间不充分,实验只是蜻蜓点水。在这一堂课中,实验前老师没有先完善学生的研究计划,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放开双手去开展探究。有的组取器材跑了几趟,有的组实验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教师只是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才和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我们常说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我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就要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孩子们放手去做。成功了是科学,失败了,教训也是科学。

  5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遨游科学的海洋。

  【教学片段五】

  师:今天,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展示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的图片和视频,教师介绍】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认识了电磁起重机,你还能使它吸铁的能力更强一些吗?下来以后请各科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设计你们的改进方案,撰写自己的科学小论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教师要架起科学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学习走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通过展示(课余展示、课前展示、办板报展示、在学校网站上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还可以指导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科学小报告或小论文,在报刊杂志上予以发表,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动地发展、主动地发展。作为教育引导着的教师只有牢记叶老的教诲,以“五个解放”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实现人的生动发展、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教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电磁铁教案篇9

  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第一主体,也是最后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激励者;不再是演独角戏,而是学生做演员,教师是导演,甚至是幕后的.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遨游,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在教学中教师“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并学以致用,做到教与学合一,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学习,以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教师的职业魅力将大大增加,传统形象(教书匠)将被精神生活的艺术家所取代.本人的体会是:教师的“导”,可以说是给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导”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设置问题、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习题演练等等.设置问题,训练思维能力的舞台;设计实验,训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舞台;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舞台;成果展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信心的舞台;习题演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舞台.下面,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案例具体说说在课堂上本人如何不断“搭台”和“编导”,学生怎样不停地“演戏”,变课堂为“舞台”.

  1实验引入

  师“导”:绳,大家都跳过,可我们今天来个别样的跳绳.

  演示实验1:如图1所示,一根导线,两端接上灵敏电流计,

  构成闭合电路,没有电流.切换实物投影,用实物投影展示灵敏电流计.大家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

  生“演”:(1)三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跳绳,其他同学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无摆动.

  (2)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了摆动.

  (3)实验结果:导线中产生了电流――感应电流.

  师“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点评师“导”搭了学生易于操作又直奔主题的“舞台”,学生跳绳、同学们观察到有趣的现象――产生了感应电流,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感应电流怎样产生的问题学生油然而生,大脑随之动了起来.

  2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切换课件.

  师“导”:关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学们在初中初步探讨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感应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关键点在哪?

  生“演”: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至于关键点学生会通过讨论得出“闭合”和“切割”这两个关键点.

  教师肯定和表扬.

  点评师“导”顺势设问构筑复习的“舞台”,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得出答案并为下面开展探究与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激起学生学习兴致.

  师“导”:演示实验2,一根金属棒与一只灵敏电流计组成一闭合回路,金属棒处在如图2所示蹄形磁铁中,蹄形磁铁内部磁感线方向竖直向下,金属棒怎样运动才能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不动还是斜向运动呢?

  生“演”:(1)一位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2)观察现象:竖直运动和不动,灵敏电流计指针没有摆动,水平运动和斜向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摆动.

  (3)学生分析:竖直运动和不动,金属棒没有切割磁感线,所以闭合回路中没有电流;水平运动和斜向运动,金属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所以闭合回路中有电流.

  同学们的探究很成功!(教师评价)

  点评师“导”搭建了一个金属杆运动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探究实验平台,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运用刚才复习过的知识分析得出:闭合回路中的金属杆光有运动不够,运动中还要切割磁感线,闭合回路中才有电流.让学生体会到“学”是为了“用”,同时为学生设计通过条形磁铁、通电螺线管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方案做铺垫.

  师“导”:是不是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有没有不切割磁感线运动就可产生感应电流,也就是说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产生感应电流呢?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有:一个大线圈、一个小线圈、一只灵敏电流计、一根条形磁铁、一个电键、一个学生电源和导线若干条.

  请每个小组讨论,制定出方案并进行探究.

  每组讨论、探究之前,教师提示:同学们设计探究方法时可参考桌面上的器材,哪些器材可以获得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回路需用哪些器材构成?回路中感应电流通过什么器材显示出来?电路如何组成?怎样操作?如何列表记录?

  如图3所示的方案一,学生能设计出来.其它方案若学生设计不出来,教师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引导:磁铁可产生磁场,电流也能产生磁场,那哪一个器件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呢?――通电螺线管.那我们就可以用通电螺线管来替代条形磁铁.

  思考:一根条形磁铁,它产生的磁场是不变的,那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可不可以变化呢?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的有无可通过线圈中电流的有无来实现,其磁场的强弱可通过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来改变.如此学生可设计出如图4所示的方案二.

  生“演”: 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在做探究实验的同时列表记录实验情况.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和评议.

  学生展示结果如下:

  方案一:探究结果如表1.

  表1磁铁的运动1螺旋管中磁场B的变化1电流表指针N极插入线圈1变大1发生偏转N极停在线圈中1不变1不发生偏转N极从线圈中抽出1变小1发生偏转不同小组得出的结论:

  (1)闭合回路中,线圈切割磁感线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2)闭合回路中,磁铁与螺线管有相对运动有感应电流产生.

  (3)闭合回路中,线圈中磁场强弱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方案二:探究结果如表2.

  表2闭合开关瞬间1磁场由无到有1发生偏转闭合开关一段时间,A中电流稳定后1有磁场但不变1不发生偏转闭合开关,A中电流稳定后,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或向右滑动的过程中1磁场变弱或变强1发生偏转断开开关瞬间1磁场由有到无1发生偏转结论:闭合回路中,线圈中磁场强弱发生变化时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此阶段教师巡视、点拨,同时观察各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小组,教师及时肯定和表扬,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及时引导和鼓励.

  点评师“导”在前面所搭建“舞台”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教师适时引导和激励,把教学推向高潮.由于这个“舞台”比较高,有的学生爬不上去,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和提示给学生搭起了一个逐级攀爬的台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设计、操作、列表记录、分析综合等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方法要共享,探究需合作.学生体验了过程、熟悉了方法、增强了合作、取得了成功、提升了信心,提高了品质.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师“导”:前面的演示实验2中金属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可抽象成图5所示中最上面的导体杆水平运动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导体杆在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闭合回路的面积S在变化;探究实验一和二可等效为图5中的下面两个图,闭合回路中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回路中都会产生感应电流.以前我们学过哪一个物理量可以概括面积S和磁感应强度B这两个因素呢?可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上面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呢?

  生“演”:(1)磁通量可以概括面积S和磁感应强度B这两个因素.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可以概括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般能回答出,第二问题有点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此结论一出教师及时带领学生为概括出的同学鼓掌).

  板书: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点评师“导”将演示实验2和探究实验一和二进行了模型化,分别抽象成图5,让学生在可视的平台上自行归纳出结论.教师教学不要总是扶着学生“走”,而是该想法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和评价作用,采用知识自主生成而不是一味灌式的教学,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印象深刻.

  师“导”:当然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这么快就得到了结论,历史上为了获得这个结论,以法拉第为代表的好多科学家经过好几年的不懈努力,反复研究,最终找出规律.任何科学探究过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那请同学们解释前面的跳绳为什么能产生感应电流,对摆动绳子的两位同学的站位有没有要求?

  生“演”:(1)绳子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通过绳的摆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有,东西方向站效果好.这个回答需教师适当提示地磁场的方向.

  教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给与表扬,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出给与称赞.

  点评这次师“导”重在设置教育的平台.教育学生要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觉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它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为学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激情,同时使课堂首尾呼应.

  3课堂总结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探究物理规律,进而将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电磁铁教案篇10

  1低电压欠压脱扣器方案研究

  1.1电磁铁参数DW50断路器所采用的欠压脱扣器,其电磁铁普遍采用“联合设计”的电磁铁,其电参数如下。线圈参数:0.17,7600匝,580;始动电压(Vs):150V;工作电压(Vo):30V;维持电压(Vm):9.5V。电磁铁可以在一个很宽的电压范围内工作。结合断路器用欠压脱扣器特点,控制电路应向电磁铁提供一合适功率,防止电磁铁“震脱”[3]。

  1.2方案研究由电磁铁特性可知,电磁铁吸合时的“始动电压(功率)”往往比“维持电压(功率)”高出许多。欠压脱扣器装配于断路器中,断路器主触头系统合闸时会产生框架震动,为保持电磁铁动铁心不会自行脱落,要求电磁铁线圈有一个大于维持电压的“工作电压(功率)”。无论是直流24V输入,或是交流24V输入,控制电路直接驱动电磁铁,不能正常工作。为此,设计低电压欠压脱扣器方案如图1所示。输入电压经EMC电路抗干扰滤波后,形成二次电压接桥式整流器B1,B1的输出定义为SP。对于直流电压输入,起到极性转换作用;对于交流输入,由B1整流为脉动直流。SP经D0隔离、C1滤波后接至升压电路,同时接电电源电路。电源电路产生12V电压供升压电路与开关电路,生产的5V电压供片机电路。SP同时接由R1、R2组成的采样电路,采样信号SA送单片机。单片机控制升压电路与开关电路。

  1.3主电路与储能电容与一般升压电路不同,为了避免电磁铁动——静铁心之间的撞击,提高电磁铁的工作次数,以始动电压(功率)足够、平稳过渡到工作电压(功率)的方式为最佳。即,VH电压首先充电到150V(A点),然后接通开关电路(K),依靠电容电荷释放做功吸合电磁铁。随后将输入电压提升高工作电压30V(B点),如图2(a)所示。设升压电路中的滤波电容为C2,充电电流为iL,电磁线圈等效为电感DL、内阻DR,开关电路为K,主电路结构如图2(b)所示。K闭合瞬间,电磁铁获得的始动功率是来自输入电源的电流iL和电容放电电流iC共同产生的功率。电容C2的放电时间t2要大于电磁铁的触动时间与吸合时间之和[4]。根据C2对DR的放电功率,有已知电磁铁触动与吸合时间之和为5.6ms,电容放电电流取初始电流(I=150V/580)代替,可求出电容器容量为112F,取100F。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C2对电磁铁的放电电流,在电磁铁动铁心正好运动到结束时为止。既可以确保电磁铁可靠吸合,又可以避免动铁心对静铁心之间的过渡冲击。

  2主要单元电路设计

  2.1升压电路单片机发出PWM控制信号CO,经三极管T1放大后推动由T2与T3组成的推挽电路,驱动MOS管T4。储能电感L1输入端直接连接VA,输出端经D1接电容C2。R6与R7、R8组成电压取样电路。取样信号经Z1限幅后接三极管T5,T5集电极信号VINT输出至单片机。R9、R10分别为T5的基极、集电极偏置电阻。第一阶段(空载)升压时,单片机输出低电平信号LV,R8可视为短路,分压比较小,VH电压值充电到目标值后,VZ击穿稳压管Z1,经T5放大后,VINT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引发单片机中断。第二阶段恒压时,单片机将输出信号LV设置为高阻态,R8加入取样电路,进行同样的反馈过程。设第一、第二阶段取样信号VZ相同,则可在假设电阻值R6、R7的前提下得到R8具体参数。由于主电容C2取值较大,储能电感可按电感电流临界模式估算:由于电磁铁工作电压范围很宽,利用单片机生产PWM控制升压电路,结合升压电路反馈信号至单片机,即可满足电磁铁的正常工作。

  2.2信号采样图1中的R1、R2组成电压采样回路,采样信号送入单片机。上电后,单片机首先启动定时器1定时100ms,并令SA输入引脚为边沿触发中断方式。在这100ms时间内无中断触发,表明为输入电压为直流电压,否则为交流电压。交流电压输入时,中断触发定时器2的时间,即为输入电压半个周期的时间。舍去第一次、最后一次定时器2记录的时间,将其余周期时间求均值算出电网周期值,然后均分为32等分,即按每半个周期采样32点进行采样,进行有效值计算。对于直流输入,则直接求32次采样值的均值。

  2.3单片机电路单片机完成信号采样之外,还控制升压电路与开关电路。单片机电路包含3位BCD拨码电路。单片机先行输出LV低电平,并向升压电路CO输入PWM升压,直至反馈信号VINT为低电平时,将CO置高电平。一旦VINT为高电平时,单片机再度向CO输入PWM信号进行升压,保持VH为一恒定启动高压。在这过程中,单片机同时检测输入电压的大小,当输入电压信号大于85%的Ue后,单片机控制开关电路接通电磁铁。完成电磁铁起动之后,单片机置LV为高阻态,同样使得VH恒定在电磁铁工作电压附近。单片机读取3位BCD拨码开关状态。3位BCD拨码全部断开时,表示“瞬时”脱扣;3位BCD拨码其余不同组合状态,分别表示0.5、1、2、3、5、6、10s欠压延时断开时间。当输入电压信号小于50%的Ue后,单片机按BCD拨码不同组合状态,控制开关电路电磁铁断开。单片机全局处于停机(STOP)状态,采用32等分的定时中断激活方式工作,既可有效降低自身功耗又提高了抗扰能力。

  3结论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知道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 理解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教学难点:

  研究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教学准备:铁钉、导线、开关、大头针、电池、电池盒、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5分钟以内)

  1、 教师表演魔术,学生猜。

  2、教师板书:线圈、铁芯、电磁铁。教师讲述:电磁铁组成

  新课

  (一)制作电磁铁(计15分钟)

  1、 课件出示制作方法(2分钟)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30圈,导线两头留出20厘米左右做引出线,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2、 学生动手实验,要求:制作好后坐好。(3分钟)

  3、 检验电磁铁是否有磁性。(3分钟)

  教师:现在要想检验一下你小组制作的电磁铁是否有磁性,你还需要什么?(学生:电池)

  教师:怎么检验?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课件出示检验方法:

  ① 电磁铁通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② 电磁铁断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注意事项: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只要检验出通电后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就可以了,防止通电时间过长,导致电池的电在短时间放没了,影响后面的学习。(检验方法、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4、 学生小组动手检验(2分钟),教师巡查。

  5、 小组汇报。(2分钟)

  得出结论;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二) 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6分钟)

  1、 教师:我们都知道磁铁是有南北极的,那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呢?让学生猜想。2分

  教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有没有南北极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通常我们辨别方向会用到什么仪器?(学生:指南针)那我们就用指南针来验证。教师出示课件:验证方法,要求学生弄清楚小组的电磁铁钉尖、钉帽是南极还是北极,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2、 学生动手验证。2分

  3、 学生小组汇报,都同意有南北极,有的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也有的钉帽是南极、钉尖是北极。2分

  教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各小组的南极不都是在钉尖或钉帽的一端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南北极呢?指名说一说(猜想)。

  4、 讨论实验计划(7分)

  重点讨论控制变量。(1分钟)

  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连接电池正负极不能改变。

  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的缠绕方向不能改变。

  5、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完成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实验,一部分完成改变正负极连接方法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4分钟)

  6、学生小组汇报(2分钟)

  先说明小组做的什么实验再汇报

  每个实验指一组汇报,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汇报,一样结果的就不指小组汇报

  7、得出结论: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落实教学目标第2条。

  三、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四、当堂训练(1分钟)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2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实践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承、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电磁案例教学课前设计

  (一)课前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程中,“磁现象和磁场”是学习磁场知识的第一节课,也是磁场章节的预备阶段,可以说是对以后学习磁场章节起着一个铺垫作用,只有对磁现象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学好本章知识。应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磁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磁现象发生的现象与原因,并通过对讲述电流效应现象以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次的案例教学,一是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与磁、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磁效应的现象,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南北磁极以及涨潮退潮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次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课堂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等工具收集有关的磁现象及其应用;其次是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方法,采用了实验加说明的方式,强调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最后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总结,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认识物理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而本次的案例教学,则希望通过对学生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一个科学的发现需要坚持,需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并通过对磁场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的应用而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电磁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电磁案例教学设计思想

  本次案例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遵循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因本节内容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课,目的是要学生对磁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采取了以提问方式作为思维的切入点,以实验为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二是因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磁效应,所以在整个设计当中是以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为思想,并通过奥斯特对磁场的研究过程为导线,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三是结合现实中的磁场现象,如天体磁场,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影视等资料传递给学生,同时增加对我国古代磁的利用的了解,提高本节内容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效果。

  (二)电磁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主要是以提问的方式,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磁现象和磁应用了解多少?并要求学生通过诸如网络等方式进行了解。

  2、课堂导入

  本节课时的课堂导入采用实验的方式,在课前分别实施“磁铁吸铁”实验和演示“磁悬浮”小实验(图1),并提出问题:以上两个小实验的现象是符合发生的,其奥秘在那里。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3、探究实验

  通过小实验顺利将学生引入课程,此时开始课程。

  主要分三步走: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并要求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磁现象,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片进行补充说明,如我国司南的照片(图2)、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影片(图3)以及飞鸽靠地磁来识别路线的资料,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磁铁入手,引出磁的概念,即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的物质,之后在引出铁的概念之后,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具有磁性。

  然后再从磁性入手,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引出磁性最强的区域是N和S极,并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磁铁将铁质物质磁化了(图4);二是让学生从磁铁磁化铁质物质联系到电能也可将铁质物质磁化,从而说明电流与磁的关系,继而引出奥斯特的电流磁场效应,然后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三是本节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

  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互相帮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

  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

  师: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

  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

  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演示实验:

  安培在此三个月后发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地磁场的分布及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方向关系

  视频介绍:

  地磁场形成的一种原因。

  投影介绍地磁场的衰减及其可能的原因

  介绍磁偏角的概念及其发现的实际意义

  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偏角,即磁偏角。

  师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偏角的记载。

  师问:除了地球有磁场外,其他天体是否也有磁场呢?

  有些学生的课外知识较广,可请个别学生把自己对其他天体的磁场的认识阐述一下。

  师投影介绍:地球的磁场不是独立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磁场,并且太阳光、太阳黑子、极光形成都与太阳磁场有关。

  视频介绍:太阳黑子的形成

  视频介绍:太阳风、极光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磁现象和磁场

  磁现象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

  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生平介绍电流磁效应实验

  磁场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磁场的作用

  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磁场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4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活动探究式;教学设计;活动情境;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04-4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前面一节内容解决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那么,自然就有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定、大小怎么求解的问题。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问题就是第三节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规律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又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活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建构楞次定律—结论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实验器材(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用具:

  分组实验仪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滑动变阻器、电键、双环、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仪器:铝管两根(1米)、强磁性球、铁球、条形磁铁。

  活动过程:

  活动1 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落磁实验”(如图1所示),将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分别通过铝管。为什么强磁性球比铁球下落得慢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猜想可能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起了“阻碍”作用,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学完楞次定律我们就能揭开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

  图1 落磁实验

  活动2 分组完成双环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目的: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器材:双环、条形磁铁。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双环实验

  师:哪个铝环能产生感应电流,怎样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生:闭合的铝环才可能产生感应电流,只要改变通过它的磁通量就可以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方案设计:

  师: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其中确实有感应电流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会儿请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

  生:磁铁的一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铝环产生了运动,这种运动是磁铁的磁场对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作用,这就证明了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师:那么,我们再讨论一下磁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

  生:环中感应电流相当于小磁针,可根据运动情况和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观察与记录(如图3所示):

  图3 双环实验探究

  学生分析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活动3 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学生在活动2中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的正确性。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构建楞次定律。

  师:如何才能知道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将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计用导线构成闭合回路,根据电源正接和反接两种情况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即可判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如图4所示接好电路,探究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电流从电流计的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左偏转;电流从电流计的右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转。

  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

  探究目的:

  1)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螺线管、灵敏电流计。

  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

  观察与记录(如图6所示):

  师:可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概括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吗?

  生:很难。

  师:是否可以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描述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生:可以。磁铁磁场的变化在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既跟感应电流方向有联系,又跟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观察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结果展示(如表1所示):

  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建构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活动4 深入理解楞次定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阻碍”的含义。

  师:谁起阻碍作用?(如图7所示):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师:阻碍什么?

  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如何阻碍?

  生:增反减同。 师:能否阻止?

  生:否,只是使磁通量的变化变慢。

  师:阻碍的方式还有哪些?

  生:“来拒去留”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生:从线圈面积变化看:“增缩减扩”。

  活动5 实例分析,程序知识显性化,建构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例题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如图8所示,软铁环上绕有A、B两个线圈,当A线圈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的瞬间,电流计中的感应电流沿什么方向?

  师: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生:顺时针。

  师:开关断开瞬间,原磁通量如何变化?

  生:减小。

  师: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

  生:顺时针。

  师:电流计中感应电流的流向?

  生:向左。

  师: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如图9所示。

  活动6 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首尾呼应,结束新课。

  师:是什么阻碍了磁性球的下落?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学生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亲手揭开了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设置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合作交流,寻找共性,归纳和总结规律,达到楞次定律的自然生成以及应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楞次定律的活动教学设计中,通过“落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不断创设生活化和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究,体验用感应电流判定方法引入楞次定律的建构过程,建构楞次定律解题的思维程序以及逐步揭示楞次定律的本质。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主角。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去,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 解读创新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6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五、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

  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3.演示实验

  步骤:

  (1)观察螺线管上线的绕向。

  (2)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流向与G表指针偏向的关系。

  (3)根据实验由G表指针偏向确定对应图中的方向。

  (4)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的磁场方向。

  引导、探索、分析:

  (1)比较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关系(相同、相反、排斥、吸引)。

  (2)由于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关系杂乱,故变化思维,研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关系。

  (3)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4.由实验得出愣次定律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2)本质:揭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关系:“增(磁通量增加)反(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减(磁通量减少)同(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并没有直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5.利用愣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1)逻辑程序图

  (2)利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a.明确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b.判断穿过闭合回路的原磁通量如何变化;

  c.由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d.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6.练习部分

  (1)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突然向闭合铜环运动时,铜环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怎样?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愣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2.本质:揭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关系:“增(磁通量增加)反(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减(磁通量减少)同(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并没有直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愣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1)利用逻辑程序图判断。

  (2)利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a.明确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b.判断穿过闭合回路的原磁通量如何变化;

  c.由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7

  本文以鲁科版《物理》选修3-2,“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留白的教学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有意识地留白,对一部分内容暂时隐匿,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学生将获得高峰体验,从内心兴趣物理学习。比如,为探索“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从电磁感应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向,发现不同实验条件下感应电流方向不同。再给学生留白,提出问题:①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如何?②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③能否设计一个研究该问题的实验?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⑤需要什么仪器?⑥具体操作步骤如何?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也感到困难不少,这对生成“楞次定律”这一新知识学习将十分有益。

  2.拓展思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留白并不是弃舍这部分知识,而是通过留白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达到启动灵感阀门的效果。续前例,学生独立探索这6个问题后,要马上找到“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有较大困难。可先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概念:感应电流方向、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再留出下面这四个“空白”,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①对象转换——变探索“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为寻找“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②初步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③深入探索——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④升华结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在学生灵感被启动后,就能顺利地完成对“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的探究。

  3.培养创新精神

  有了“空白”,必然要“补白”。补白的方式是对问题的探究,补白的基础是积极的思维。补白过程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大脑思维高度活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续前例,用如图1装置探索“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方案:①一根条形磁铁不插入,而仅是靠近或远离螺线管;②先将一根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并保持静止,再将另一根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③一根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

  三个方案何者更有优,这个“空白”让学生剖析和辩别,最后一致认为方案①效果不佳,应该淘汰。而方案②和③何者更优,一时争论不休。在教师启发下,复习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后,学生认识到只要插入或拔出条形磁铁速度相同,这两个方案的效果是相同的,为节省器材和容易操作,选择方案③。

  4.提高反思能力。

  学生在补白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反思当前学习状态,检索原有认知系统,调整思考方向,改变应对策略,才能找到思维的突破口。长期坚持,学生的反省能力将逐渐提高,进入善学乐学的佳境。

  续前例,完成实验操作后,得到下面表格。

  如果留空白为:从上表中找到“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则难度过大,学生一时难以“补白”。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调整思考方向,将留白调整为:分析与 方向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发现:“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

  5.优化认知结构

  留白的心理机制是让学生大脑中现有的“完形”产生“缺口”、“缺陷”,补白就是度过这个缺口、弥补缺陷,组织或构造新的“完形”。很明显,补白过程就是优化认知结构,升华知识的过程。

  续前例,找到了方向关系后,要得到更为准确和简洁的楞次定律。教师先留第一个空白,让学生找到“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辩证关系”,再通过教师点拨,同伴协商、交流、对话、辩论,让学生再补好第二个空白——“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相对关系”,最后顺利地生成“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的结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留白的一般方法

  1.引爆法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给学生在观察、比较、判断、猜测、推理、验证等某一思维过程中留白,造成暂时性的“完形”刺激,点燃激情、引爆思维,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在知识海洋中寻觅真知。

  续前例,引入课题中,学生补白时提了6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电路来探索“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即解决问题③④⑤。对此学生十分感兴趣,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思维爆发,选择了不同仪器,设计了好多不同电路,顺利地突破了电路设计这个教学难点。

  2.点晴法

  帮助学生复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后,在唤起联想的基础上,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搭建框架,留出关键之处,让学生穿越。“龙”由老师画,“睛”由学生点。

  续前例,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时,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这两个结论:①条形磁铁向下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条形磁铁向上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②条形磁铁靠近螺线管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条形磁铁远离螺线管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对这两个结论,教师只需提醒学生研究的问题是“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关系”,用“条形磁铁的运动情况”来说明结论,太过肤浅。学生就能找到“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3.示错法

  教学中先有意示错,制造悬念,再恰当留白,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找到错误原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高度兴奋,从而建立起牢固的认知。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磁性、演绎教具精彩、演绎磁性知识的精彩、演绎童真、演绎未来精彩

  磁性教学在科学课单元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磁性更便于直观的操作,学生对磁性又有着更多的兴趣与好奇,因此磁性教学在科学课中的演绎会更易操作,以下几点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和研讨中,进行的磁性教学在科学课中的小小演绎:

  一. 磁铁性质应用于教具改进,演绎教具精彩。

  很多教师认为教具制作与改进是教师事情与学生无关,但从教学效果上来讲,教具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具的使用效果如何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而如果让学生参与一些教具的制作与改进,不仅能让学生更易真切地学会知识,而且能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就磁性知识的应用在科学教具上的改进是完全可以实现,如《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教师一般会使用书上的小蛇来实现,但这种教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当小蛇转动一段时间后,上端绳子会打结,从而影响实现的效果。如何利用磁铁来优化改进此教具?在科学课上,教师出示了大头针+磁铁+小蛇+方座支架。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设计,学生经过几次修改后设计出了,将小蛇上端用大头针固定,而大头针倒在磁铁上,利用磁力吸住,再将其固定在支架上,这种不用细绳的磁力小蛇被酒精灯加热时,会不停地旋转,更重要的是其性能更优于传统的细绳小蛇。

  又如,教师出示一块长:40CM,宽30CM,斜面50CM木质三角尺在磁性黑板上画图,问学生:”通过学习磁性知识后,你对此教具的改进有什么想法?”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将木质进行挖空,里面填充磁石,这样三角尺就会自动吸在黑板上了,画图更方便了,还有的学生直接将木质三角尺改成塑料尺,并在边上加上磁条,这样即美观又方便。

  就利用磁性在教具上的改进,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多方面探究,这样才更有利于磁力运用于教具改进,让师生共同来演绎科学课教具的精彩。

  二. 玩磁铁,演绎知识精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的影响会更深刻更长远。但一些科学课一味的追寻“玩”(探究)而淡漠了“科学知识”,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都搞不清楚。课堂是学生的是不可否认的,但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设计教学情景(科学实验)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含义。(注:引用的内容)

  ???? “玩”和“知识”同等重要,两者要合二为一。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玩来演绎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玩”下“玩会科学知识”。

  例如:《研究磁铁》一课教学中,针对学习:“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学生玩时让学生在制作指南针活动的启发下,我又请学生利用磁铁的性质来设计磁铁玩具,设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综合应用、灵活应用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各个实验小组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设计的玩具也很多,有“你追我赶”、“悬浮小车”、“磁力秤”、“猫抓老鼠”……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十分喜欢这样的活动,也确实在活动中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磁铁性质的认识。

  这种通过会玩、玩会来演绎知识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玩的项目”。

  三. 玩磁性玩具,演绎童真。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 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写道:“我们对飞行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 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使它飞人空中。我们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够成功地飞起来……”它说明玩具在莱特兄弟幼小时期就起到了启蒙作用,为他们以后的重大发明开拓了思想,并且玩玩让他们从小就很快乐。

  让学生在课堂上玩玩具其目的除了学会该有的知识外,还有就早利用学生爱玩的特性来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在童真的快乐中成长。

  在多个平行班级试教中,我发现:1、学生不分男女对所有的玩具都有玩的兴趣,2、学生在玩玩具中所产生的童真与快乐让听课教师感受,3、学生对玩具的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改进见意(在玩中、观察中、快乐中进行快乐地思考)。这种玩磁性玩具,演绎出的童真会对学生一生受用。

  四. 磁性应用设计,演绎未来精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中,科学课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磁性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可以更好达到此目的。

  如:就《电磁铁》针对磁性的应用设计一环节,南京市一节市级研究课上,张老师就有意识的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出示:神舟七号视频,就三位宇航员在舱里因失重提出,如何利用电磁铁,你来设计太空磁性凳子,方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与生活?学生通用对可通过电极方式来控制磁极,并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设计出了:只要宇肮员在想固定在凳子上工作,使自己身体的磁极与凳子的磁极相异,这样就靠磁力,把自己牢牢的吸在凳子上了,若是想离开凳子,就将凳子上的电极控制改变,从而产生“同极相斥”,宇航员自然就被推出凳子。这种设计在理论上是可以,但如何实现,是否能实现都是未知数,但学生这种由磁性应用设计的“太空凳子”,对学生的未来影响是久远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巨大的。

  当然就磁性的演绎还有更多地方面需要教师去挖掘,需要更多地磁性科学课的教学进行尝试,才能将其科学地演绎更精彩。作为专职科学教师,我们就应更注重单元教学对学生系统能力与知识的培养,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更系统,能力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科学课才能演绎出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心理学》

  3、《小学实验教学》

  4、《科学教学大纲》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9

  为了提高“落磁”实验的演示效果,笔者在上述教材和教参提供的实验方案基础上作了些小改进.

  1器材选用与制作

  (1)器材选用:如图1所示.选用外径20mm、内径18mm、长1m左右的铝管或铜管(笔者从电视机用的旧式天线上拆取了1根长900mm的铝管)作落磁导体管,另取1根与铝管粗细相当、长度相同的PVC电工套管或水管作对比管.圆柱形磁铁选用直径9mm、高12mm的钕铁硼超强磁铁(市场有售).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落磁情况,选取5根不同颜色的轻质塑料吸管(市场有售)做显示磁铁下落高度的标示杆.

  (2)标示杆的制作:用透明胶带纸把5根不同颜色的吸管(每根长约200mm)对接成1根标示杆,下端套入1截铁质螺丝,并用胶带纸缠绕固定.

  实验时,把磁铁吸附在螺丝下端(如图1中“标示杆”所示),当带标示杆的磁铁放入铝管或PVC管后,标示杆的下落高度便直接反映出落磁状况.

  2实验演示及现象

  (1)把带标示杆的磁铁从PVC管的上端管口静止释放,可看到磁铁在管内做自由落体运动.说明绝缘管没有产生阻碍磁铁运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2)把带标示杆的磁铁从铝管上端管口静止释放,可看到磁铁在管内缓慢下落,在管内的下落时间长达5s左右,说明铝管对运动的磁铁产生了阻碍其运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

  (3)让学生把带标示杆的磁铁分别在竖直放置的铝管和PVC管里上下拉动,学生会感觉到磁铁在铝管里就像打气筒的活塞一样,受到明显的阻碍作用,而在PVC管里上下拉动磁铁,则无此感觉.学生通过“阻碍”的亲身感触,可加深楞次定律的理解.

  电磁铁教学设计篇10

  下面是与双册教材有关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训练内容。

  一、电磁铁性质实验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

  (1)把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一根大铁钉上。接通电流,用它接近铁制品,有吸引现象出现;切断电流。现象消失。(2)用电磁铁的一端去接近磁针两极,出现相斥相吸现象。改变电流方向,又出现相吸相斥变化。(3)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磁力随之改变。改变电池节数,磁力也改变。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六册第8课)(1)自制电磁铁。(2)综合定义。(3)分组实验:研究电磁铁有无极性和变换极性的方法。(4)分组实验:研究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5)讲述电磁铁的用途。

  二、电路的组装实验在设计、安装、维修各种实际电器的时候,常常需要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这种图不用实物,而用符号代表,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根据需要电路有串、并联之分。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叫做串联,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叫做并联。教材中涉及到的电路图如下:图中①是串联电路,②③④是并联电路,使用了电灯、开关、电池组、导线四种符号。并联电池能加大外电路电流,串联电池能提高外电路电压,通常采用串联电池方法。串联灯泡光线弱,不能控制每只灯泡的亮灭;并联灯泡光线强,可以分别控制。

  2.实验操作

  (1)组装串联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的电路。(2)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的电路。(3)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分别控制每盏灯泡亮灭的电路。(4)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和一个分别控制三个并联灯泡亮灭的开关的电路。

  3.实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材涉及电路的内容是第6课《电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电流电路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其攻克困难的意志。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①提供充足的器材。②明确三个研究课题:一是分别试用一节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看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二是试用同一电源,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方法。三是设计控制三只灯泡分别亮灭的电路。③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分析综合,形成概念。④让有创见的同学演示自己组装的电路。⑤总结。三年级教材也安排了电路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比较、探究、尝试,但实验能力要求只是初步学会组装电路,做不同电路的对比实验。  电磁铁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知道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 理解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教学难点:

  研究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教学准备:铁钉、导线、开关、大头针、电池、电池盒、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5分钟以内)

  1、 教师表演魔术,学生猜。

  2、教师板书:线圈、铁芯、电磁铁。教师讲述:电磁铁组成

  新课

  (一)制作电磁铁(计15分钟)

  1、 课件出示制作方法(2分钟)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30圈,导线两头留出20厘米左右做引出线,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2、 学生动手实验,要求:制作好后坐好。(3分钟)

  3、 检验电磁铁是否有磁性。(3分钟)

  教师:现在要想检验一下你小组制作的电磁铁是否有磁性,你还需要什么?(学生:电池)

  教师:怎么检验?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课件出示检验方法:

  ① 电磁铁通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② 电磁铁断电后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注意事项: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只要检验出通电后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就可以了,防止通电时间过长,导致电池的电在短时间放没了,影响后面的学习。(检验方法、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4、 学生小组动手检验(2分钟),教师巡查。

  5、 小组汇报。(2分钟)

  得出结论; 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二) 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6分钟)

  1、 教师:我们都知道磁铁是有南北极的,那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呢?让学生猜想。2分

  教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有没有南北极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通常我们辨别方向会用到什么仪器?(学生:指南针)那我们就用指南针来验证。教师出示课件:验证方法,要求学生弄清楚小组的电磁铁钉尖、钉帽是南极还是北极,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2、 学生动手验证。2分

  3、 学生小组汇报,都同意有南北极,有的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也有的钉帽是南极、钉尖是北极。2分

  教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各小组的南极不都是在钉尖或钉帽的一端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南北极呢?指名说一说(猜想)。

  4、 讨论实验计划(7分)

  重点讨论控制变量。(1分钟)

  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连接电池正负极不能改变。

  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的缠绕方向不能改变。

  5、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完成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实验,一部分完成改变正负极连接方法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4分钟)

  6、学生小组汇报(2分钟)

  先说明小组做的什么实验再汇报

  每个实验指一组汇报,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汇报,一样结果的就不指小组汇报

  7、得出结论: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落实教学目标第2条。

  三、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四、当堂训练(1分钟)

  电磁铁课件篇2

  关键词:电机学;ANSYS;电磁;有限元

  作者简介:王坚(1972-),男,江苏无锡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讲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CKJ2010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58-02

  电机学是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由多年理论课学习转为专业课学习的中继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需要运用基本物理学原理来分析电机运行过程,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推导多,计算多,涉及的电磁场内容多。学生普遍反映电机学是门较难学的课程。[1]

  电机学以通用变压器、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和直流电机四种电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电机工作原理部分所涉及的电磁场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是电机学教学难点。[2]传统教学过程过多地依赖单纯公式推导和讲解式理论教学,一方面,这将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电磁原理更加抽象化,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摆脱从课本到课本的循环。针对电机学的教学现状,必须改革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ANSYS电磁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模拟各种电机实际物理运行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电机电磁场原理以及工程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电机电磁场仿真与ANSYS软件

  电机是机电能量转换装置,它包含有电磁系统和机械系统两个方面,而电磁场是机、电磁系统之间进行能量转换的耦合媒介。机电能量的转换过程始终伴随着电能、磁能、机械能的储存和相互之间的转换。由于耦合场的介质往往是非线性的,且磁场的分布是三维空间的,所以,要精确地分析电机的有关电磁参数和运行性能,充分揭示电机的内在本质,必须应用场的分析方法。此外,对于新型电机的研制和大电机的开发,由于没有成熟的电机设计方法,只能依靠电磁场的分析。而在求解实际工程中的电磁场问题时,需要借助数值计算过程。由于有限元法在求解复杂结构、复杂边界、非线性以及时变场问题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在电磁场数值计算中占主导地位。

  ANSYS软件是融结构、流体、电场、磁场、声场分析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利用ANSYS进行电磁场分析,可方便地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电感、电容、磁通量密度、涡流、电场分布、力、运动效应、和电路等。其电磁分析模块适用于对各种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电机装备进行场量计算、参数分析和整机性能预估。

  二、应用实例

  1.磁路定律与Ampere环路定律

  Ampere环路定律是磁路定律的物理依据,前者描述的是“场”的属性,而后者关注对进行“场”简化得到的“路”,显然后者是前者的近似等效形式。两定律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过程可以利用ANSYS分析典型的磁路模型加以形象地说明。

  Ampere环路定律揭示了电流产生磁场,或者说,磁场的根源是励磁电流。在ANSYS中建立如图1所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3]其中环形铁心由20片硅钢片叠装而成的,绕以100匝线圈,励磁电流为有效值1A的市电。由于模型的对称性,只分析1/2 模型即可。硅钢材料电导率为5 MS/m,相对磁导率为1000。

  图2给出了有限元仿真得到的励磁电流和磁场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图2(a)中所示励磁电流方向与2(b)中所示磁场方向满足右手螺旋法则,并且励磁电流的大小决定了磁场的强弱;

  (2)铁心中磁场分布是不均匀的;

  (3)铁心以外的空气中也四处散布着漏磁场,但其在数值上远远小于铁心中磁场。

  因此,在电机和变压器里,常把线圈套装在铁心上,当线圈中流过电流,在线圈周围的空间就会形成磁场。其中铁心由铁磁材料构成,导磁性能比空气好得多,磁通几乎全部在铁心中流通,而在空气中只存在少量杂散的漏磁通。所以在定性分析时,电机中的磁场可以简化为磁路来处理。类比于电路的电阻定义式,可以定义磁路中磁阻的关系式。但必须注意的是,磁阻只是在形式上类似电阻,在磁路中其并不具备电阻在电路中类似的物理意义。例如,消耗在电阻上的焦耳损耗可以用I2R的关系求解,而耗散在磁路中的铁耗是无法借助磁阻用类似关系进行计算的。再引入磁动势即磁场源的概念,可得在形式上类比于电路Ohm定律的磁路(Ohm)定律表达式,磁路定律的正确性也很容易利用图1所示分析模型进行数值验证。

  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电机磁场和磁路概念的理解,并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电机学课程的兴趣。

  2.同步电机运行原理

  与感应电机一样,同步电机也是一种常用的交流电机。同步电机在稳态运行时,转子的转速n(即同步转速)与电网频率f之间满足:

  (1)

  电磁铁课件篇3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是态度,初步领会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学习重点2电磁铁的概念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2学习难点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教学方式2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与媒体2多媒体;螺线管,铁棒,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教学环节2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2设计依据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2观察电铃的工作情况,引起学生的思考,电铃为什么会持续的工作?引出电铃的核心元件――电磁铁对于电磁铁,你最想了解它的那些方面的知识(由磁体向电磁铁过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归纳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归纳总结学生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2 学生思考

  电磁铁的结构;电磁铁磁性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电磁体与永磁体的区别;电磁铁的应用2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39 min)2二、 进入新课,科学探究(15 min+15 min)

  通过学生总结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探究电磁铁分为四个部分

  1.电磁铁的构造

  2.电磁铁磁性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3.电磁体与永磁体的区别

  4.电磁铁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先来解决电磁铁的构造问题!

  电磁铁很神奇,但构造非常简单,制作起来也确实容易,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可以很快的制作一个电磁铁.

  (一)电磁铁的构造(15 min)

  我们把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通过对电磁铁结构的认识,你们能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了吗?2 回答

  观察

  师生讨论

  讨论2 探求其原因 2为了确保大家制作的电磁铁美观实用,请看大屏幕上的制作提示和要求! 让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组做的既整齐美观,而且速度快,3.2.1电磁铁制作现在开始!

  (二)电磁铁的探究

  各个小组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电磁铁的制作,究竟咱们制作的电磁铁好不好使,利用你手中的电源和大头针能检验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前去检验我们所制作的电磁铁!

  看看你们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了多少大头针?

  22化归到我们欲研究的问题上来2每组吸引大头针个数不同,反映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有所不同.请结合你的制作和检验过程,猜想一下电磁铁磁性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猜想: 1.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因为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磁性可能就越强; 2.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可能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因为一匝线圈要产生一定的磁性,匝数多,则产生的磁场也会增强.

  总结:教师经过讨论汇总后,总结为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 1.想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该如何控制匝数呢?同理要研究磁场与匝数的关系,该如何控制电流呢?(在研究匝数时控制电流不变,在研究电流时,控制匝数不变)

  2.如何改变线圈的匝数?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 (取匝数不同的螺线管以改变匝数的不同;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大小)

  3.如何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通过采用不同匝数的电磁铁以改变其匝数,通过在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以改变电流的大小,通过让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其磁性的强弱.)

  【进行实验】

  1.组成电路: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3.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分析与论证:(15min)

  (1)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3)在电流一定时,通电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同学们,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的奥秘被我们所揭示,为了今天的成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的同伴和我们自己!

  (三)电磁铁的优点:(3min)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来控制.

  (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通过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四)电磁铁 应用(7min)

  电铃

  接下来,让我们在回到我们课前的电铃,思考一下它的工作过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它的电路图!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探究积极性

  进一步加深对电磁铁的认识小结1min2同学们,科学的道路上我们一起探索了电磁铁的奥秘,并将它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通过和你们一起学习,老师再一次被你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被你们相互包容的大度所感染,为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感到高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通过努力的学习知识,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去改变我们的世界,用物理的武器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自己为自己下课!板 书 设 计 2电磁铁.

  一、电磁铁: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

  二、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三、电磁铁的优点

  四、电磁铁的应用: 电铃、电磁继电器等.课 后作业2课后1.2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学校(150000) ]

  3

  燃烧条件探究多变 耿昌福燃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直是各种化学命题中的热点.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依据书本实验,进行常规探究

  图1例1(河北中考题)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热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解析:由于烧杯中水是80 ℃,温度达到了试管中白磷的着火点,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由现象①②对比可知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浸没在水中,无法与空气(氧气)接触,由现象①③对比可知燃烧必须与空气(氧气)接触.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所以该实验应在密闭装置内进行,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答案:(1)4P+5O2点燃3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等(合理皆可); (4)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二、注重装置创新,提升探究能力

  例2(福州中考题)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图1图2图3 请你帮助他们将表1补充完整.

  表1现象3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3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 ;②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解析:图2中60℃的热水提供的温度没有达到b试管中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而60℃的热水温度虽然已达到热水中白磷的着火点40℃,但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也不能燃烧.

  图1是在空气中进行实验,由查阅的资料可知: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在空气中可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而图2是用橡皮塞将试管塞住,形成了密闭系统,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图3中用气球代替了橡皮塞,能有效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由于足量白磷燃烧消耗掉试管中的氧气,使得气体减少,气压减小,故将试管倒立于水中后,水面应上升至约距试管口1/5处,甲的预测是正确的.

  答案: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反思与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拓展与迁移]甲;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三、借助燃烧实验,探究燃烧概念

  例3(南京中考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验证3对比试验假设13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3(仿照示例填写)假设23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3(仿照示例填写)假设33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3(仿照示例填写)[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 个条件,只要破坏 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反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认为 叫做燃烧.

  解析:燃烧条件的结论应通过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假设1是探究“有可燃物”,结合下面实验,可通过“点燃蜡烛”与“点燃烧杯”对比,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假设2是探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通过“常温放置蜡烛”与“点燃蜡烛”对比,观察蜡烛是否燃烧可得出结论;假设3是探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通过“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与“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可验证此因素.

  初中化学中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而在资料中氢气、镁条、细铁丝等物质也可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所以在重新描述燃烧定义时,应将与氧气反应的字眼去除,即“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燃烧”.

  答案:[设计与实验]假设1:点燃蜡烛,蜡烛可燃;假设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假设3: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得出结论]上述3,1;[表达与交流]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合理均可)

  知识点拨:对比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轻松得到燃烧的条件.另外,如今的化学实验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趋向于对课本实验、知识的创新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整合和创新.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实验学校 (212115)]准确理解谨防错选 孙兴全 一、对水的组成理解错误

  图1例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B) 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 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错解:错选(A)或(B).

  错因:出错的原因在于对电解水中正、负极上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分不清,应该是“负氢正氧”.

  分析:在学习电解水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负氢(谐音:父亲)正氧、氢二氧一是指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为2∶1.

  答案:(C)

  二、有关微观粒子性质的理解错误

  例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D)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错解:(B)或(C)

  错因:不清楚原子核构成的特例以及受分子的结构的误导所致.

  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是最小的,还可以再分,(A)错误;原子核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是一个原子核结构的特例,(B)错误;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构成分子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它所构成的分子要小,但抛开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单论分子和原子,则分子的质量体积并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汞原子的质量就比氧分子大,(C)错误;(D)正确.

  答案:(D)

  三、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的错误

  例3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这一实验事实的是( )

  (A) 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 将冷水加热至沸腾时,会看到生成大量的气体

  (C) 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放出气体,同时试管内壁附着一层银白色的物质

  (D) 将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不见了

  错解:(A)、(B)、(D)

  错因:没有搞清楚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和实质.要明白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又构成新的分子.因此,要想正确回答本题需要搞清楚哪个是化学变化才行.

  分析: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了盐酸小液滴.水沸腾时生成的气体是水蒸气,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不见了,是蔗糖溶解在水中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现象中物质的分子组成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加热氧化汞粉末,放出气体,同时生成银白色的物质,这是氧化汞受热发生了分解反应,因而这一实验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C)

  四、没有掌握水污染的措施

  例4水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防止水污染,下面①~⑤项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 )

  ①禁止施用农药和化肥 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③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防止形成酸雨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错解:(D)

  错因:造成本题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真正掌握造成水污染的三种途径,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分析:造成水污染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方面禁止施用农药和化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抑制水中动、植物的生长.

  答案:(B)

  五、对物质的分类理解错误

  例5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纯净物 (D) 单质

  错解:(A)

  错因:把同一种元素与同一种物质混淆了.没有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出错.在这里需要注意物质与纯净物的区别和联系.

  电磁铁课件篇4

  当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繁荣,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以强大的动力推动着社会前进。新科技从根本上改变着劳动方式,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全世界都重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基础教育同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大势所趋,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6]。这恰好符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因为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基础,也是众多科技创新的摇篮。物理实验每一个题目的思想方法和实验内容,既体现了传统科学深厚的基础又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想,衍生出很多新理论、新技术[7,8]。该文介绍了一个“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开放活动:利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为依托开设物理实验装置科技小制作的实验活动。实践证明,该课程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创新型物理开放实验教学实例

  在新型开放物理实验课活动内容中,有一个演示实验装置制作方案:电磁感应摆装置的制作。电磁感应摆装置既可以直观的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又可以用于普通物理实验中,对磁体的磁感强度进行测量[9]。其核心装置为双绕组铁芯线圈。其中,铁芯截面形状决定了电磁感应摆的摆动幅度和效果。因此,在制作前,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两种铁芯形状(铁芯截面方形和圆形),要求学生自行确定铁芯制作方案。很多同学在电磁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基础上用COMOSL多物理场分析软件,对通电线圈的感应磁通量做模拟分析。这是一大胆的做法,必须投入大量的业余时间。由于积极性很高,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自愿组成了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很多困难,一边努力学习有关电磁理论和COMOSL软件,基本上完成了部分模拟实验工作,为正确选择铁芯截面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证据。在此过程中,师生都获得了很大的锻炼,下面是师生共同做的研究和分析过程。

  1.1 圆柱型铁芯的磁通量模拟

  使用CCOMSOL软件中的3D模式,采用无限元法分析模拟通电线圈的磁场情况。首先建立磁场载体模型(见图2),根据对称性,仅计算分析铁芯边缘某一纵向的磁场情况,经过多次物理条件的设定试验,最后获得模拟效果图1。

  此次结果:铁芯产生的磁通比较集中在边缘,磁通密度最大值达到1.267e-4特斯拉,圆柱形铁芯截面上表面的磁通密度分布不均匀。

  1.2 方柱型铁芯的磁通量模拟

  同样方法,物理条件设定与圆柱形铁芯的基本相同,仍然采用无限元法分析模拟通电线圈的磁场情况,最后获得模拟效果图2,

  此次结果:铁芯产生的磁通比较集中在边缘,漏磁现象不严重,磁通密度最大值达到1.381e-4特斯拉,方柱形截面上表面的磁通分布较为均匀。

  结论:根据图2与图1的比较,方形铁芯磁通密度较大,分布较为均匀,故铁芯截面应为方形截面。实验结果证明,该形状的铁芯效果良好。

  2 几点体会

  2.1 提高大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符合物理实验创新教育功能的教学规律

  创造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兴趣。该文介绍的开放实验教学形式,通过电磁感应摆奇特的摆动原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们参与制作的极大热情。在这种情绪的激励下,他们不但渴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而且会主动设想更科学的制作过程。这就为后来的模拟线圈磁场提供了积极地探索动机,于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完成了分析,使得制作过程完全科学化,成效显著。

  2.2 开展物理实验基础装置小制作实验课,有利于发挥物理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

  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理医学家理查德?罗伯茨谈到创新教育时说:“要对学生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前面论述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参加实验装置制作课程学习的热情。这样开放性的实验课,可以让他们获得很多自由、独立的思考机会。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再受到束缚。他??在做实验的工作过程中,既体会到探索过程的艰辛又享受到创作成功后的喜悦,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锻炼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创新意识。该文介绍的用COMOSL模拟磁场过程,就是他们经历了很多困难波折,最后获得了较为成功的一个具体实例。

  电磁铁课件篇5

  下面是与双册教材有关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训练内容。

  一、电磁铁性质实验

  1.实验原理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

  2.实验操作

  (1)把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一根大铁钉上。接通电流,用它接近铁制品,有吸引现象出现;切断电流。现象消失。(2)用电磁铁的一端去接近磁针两极,出现相斥相吸现象。改变电流方向,又出现相吸相斥变化。(3)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磁力随之改变。改变电池节数,磁力也改变。

  3.实验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六册第8课)(1)自制电磁铁。(2)综合定义。(3)分组实验:研究电磁铁有无极性和变换极性的方法。(4)分组实验:研究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5)讲述电磁铁的用途。

  二、电路的组装实验

  1.实验分析

  在设计、安装、维修各种实际电器的时候,常常需要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这种图不用实物,而用符号代表,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根据需要电路有串、并联之分。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叫做串联,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叫做并联。教材中涉及到的电路图如下:图中①是串联电路,②③④是并联电路,使用了电灯、开关、电池组、导线四种符号。并联电池能加大外电路电流,串联电池能提高外电路电压,通常采用串联电池方法。串联灯泡光线弱,不能控制每只灯泡的亮灭;并联灯泡光线强,可以分别控制。

  2.实验操作

  (1)组装串联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的电路。(2)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的电路。(3)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分别控制每盏灯泡亮灭的电路。(4)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和一个分别控制三个并联灯泡亮灭的开关的电路。

  3.实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材涉及电路的内容是第6课《电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电流电路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其攻克困难的意志。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①提供充足的器材。②明确三个研究课题:一是分别试用一节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看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二是试用同一电源,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方法。三是设计控制三只灯泡分别亮灭的电路。③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分析综合,形成概念。④让有创见的同学演示自己组装的电路。⑤总结。三年级教材也安排了电路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比较、探究、尝试,但实验能力要求只是初步学会组装电路,做不同电路的对比实验。

  三、沉浮规律实验

  1.实验原理与操作

  (1)浮力的产生:挪动水中的物体,有省力的感觉,这说明水对物体有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用下图来说明。假定在水中有一个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要受到水的压力。物体的左右两个面因在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侧面上的压力是彼此平衡的。前后两个面也是这样。而上下两个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压强就不同了,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大,也就是说下面的向上压力比上面的向下压力大,这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实验图示来研究。在弹簧的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吊一个金属圆柱体,记下弹簧伸长后达到的位置。 另外取一个溢水杯,杯里的水装到溢水位置,把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这时弹簧缩短,同时水从溢水口流出,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位置。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金属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如不用水而用酒精等液体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3)沉浮条件:我们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另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就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大校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上浮;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下沉;如果物体的重量等于浮力,物体就停留在水中不动。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量。

  电磁铁课件篇6

  关键词: 磁滞回线、教具原理、电路图、设计特点

  问题来由: 铁磁性物质的磁特性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如:涡流的产生、电磁炉的原理、计算机记忆元件、磁屏蔽的利用、永久磁铁等。磁滞回线就是表征铁磁性材料磁特性的重要参量。铁磁性物质在反复磁化过程中, 当铁磁质达到饱和状态后, 如果减小磁化场强度H, 磁感应强度B(或M)的变化滞后于H的变化,这种现象叫磁滞,H—B的变化关系曲线叫磁滞回线。分析某铁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可帮助学生理解在该材料中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变化的关系。物理教材中关于磁滞回线的描述比较抽象,如果仅凭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甚至难留印象。那么,演示磁滞回线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这种关系。可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物质其磁特性的不同及用途之别。为此,我们就地取材,自制磁滞回线演示装置如下:

  教具设计特点:经济、简便、直观、效果好。

  设计电路图及电器元件参数:

  图中R1为10W,100Ω 的线绕电阻,R2选用2.4KΩ,0.5W±5%的碳膜电阻,C选用25V,10μf的电解电容。

  设计原理:上图中S为教学用可拆变压器,初级为220V,次级为12V,C最好选用损耗小的油浸电容,亦可用电解电容器代替。在这个电路中当n1线圈中通以交流电后就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磁场使铁芯反复磁化,电路中R1两端的电压U1与流过线圈n1的电流I1成正比且同相位(因n1的感抗xL1>>R1)亦即与磁场强度H成正比,且同相位。将这个电压加到示玻器X轴上就可以摸拟磁场强度H的变化,同时因磁场强度H的周期变化使n2线圈中有感生电势产生,该电势通过R2给C充电,可以证明C两端的电压与变压器铁芯中的磁感应强度B成正比(R2>>Xc)且与n1中的电流I1相位相近,所以将这个电压加到示波器Y轴上就可以模拟相应的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这样就在X、Y轴上分别加了代表H、B变化量的信号,示波器屏上便显示出H与B的关系曲线—磁滞回线。

  演示方法:演示时先将示玻器X、Y衰减置于“×1”档整步旋扭置于“内”,再开启示波器,待屏上出现光点后调节位移旋扭使光点置于屏幕中央,将R1两端的电压接在X轴输入上,这时屏上会出现一条水平扫描线,适当调节X增益使扫描线为20—50mm,然后将C两端的电压接在Y轴输入上,适当调节Y轴微调,此时屏上会出现磁滞回线图形。

  更换变压器铁芯材料可以观察到不同铁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

  注意事项;

  1. 电源正、负极不能接反。

  2. R1应选用功率较大的电阻。

  结语:上述课堂演示教具制作经济简单,携带方便,形象直观。在此之前讲解磁滞回线时,学生的反映就一个字“粘”,使用演示教具后,再讲磁滞回线,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是示波器显示屏上不同的磁滞回线图形,近而联想到与图形对应的铁磁物质,以及它的用途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加深概念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它在物理课教学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学物理》宋明玉主编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009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普通物理学》黄新民、张晋鲁主编 2005年6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电磁铁课件篇7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活动单导学”贵在“导”。那么如何有效地“导”呢?我个人认为可以抓住以下三方面:

  一、以活动单“导”学

  如皋课改推出的“活动单导学模式”顾名思义,“活动单”首当其冲地在课堂教学中担当着“导学”的主角。它是“导学”的方案,引导学生明白所要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流程。学生以“活动单”作引领,明确目标——自主活动——交流反馈,真正体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且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活动”成为了课堂的灵魂,使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活”了起来。“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导学的主要手段。三是“导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策略。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既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活动单的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到活动过程中的变数灵活机动,切不可被活动单“模式化”。

  二、以师“导”学

  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最大的改革就是教师由原先的主演变成了现在的导演,教学中教师以“活动单”为抓手,创设情境——巡视引导——评价总结,通过教师的激发、组织、引导和熏陶的主导作用,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呼唤在学习中让学生先行,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当然,教师如果矫枉过正,也会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活动一为知识框架建构,在这一部分我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对照知识框架迅速自主阅读教材,理清基本内容,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作出适当的记号并读一读。

  例如:探究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的实验。

  实验一:当导体AB在磁场中向左运动或向右切割磁感线时,就会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二:(a)如图2如果把条形磁铁放在线圈中不动,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b)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中时,电流表指针向左(或右)偏转;把条形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向右(或左)偏转。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

  实验三:如图3向左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或者把线圈A拔出或插入线圈B时,线圈B中都有感应电流。

  用上面3种方法可以使磁场产生电流,如果用初中学过的导体切割磁感线的理论去解释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只能解释第一种情况,很难解释第二、三种情况。要总结出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三个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从三个实验中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上来,并着意让学生构建理论。

  实验二中磁铁从线圈插入、拔出过程中,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而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一中磁场是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并没有变化而有感应电流产生,说明磁感强度B的变化并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条件,还可能有面积S变化。什么物理量能把B和S联系起来?从而引出磁通量是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呢?

  再次分析实验二:磁铁放入线圈中不动时,线圈中有磁通量但无感应电流。从而分析磁通量的有无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最终得出结论。

  三、以小组合作“导”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活动单导学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抓住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为小组提供合作的契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争论、探究,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偏差时、意见不统一时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又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思维不断提升。

  四、反思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单导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庸或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他们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思考出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最适合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怎样的课堂情境才真正令学生思绪飞扬,怎样的活动方式确实让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电磁铁课件篇8

  关键词:情境引入;板块式问题组;合作探究

  G633.7

  《几种常见的磁场》这一节内容多,学生较难以理解。在该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采用几个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情境引入后采用板块式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究.分为几个环节:学生根据问题组合作探究,学生展评探究结果,老师点评总结、巩固提高.这种创建情境,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

  一、引入新课

  问题组设置:

  1.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回顾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用电场线描述?(展示图片:不同电荷周围的电场线分布.)

  2.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

  3.那么什么是磁感线,又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场线的复习,使学生联想到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通过问题组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思考磁感线的特点.从而引出新课.

  二、磁感线的分布

  (一)磁感线

  演示实验:

  用小磁针和铁屑演示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

  问题组设置:

  1.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

  2.观察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

  总结归纳:

  1. 可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2.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从北极出发到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展示,加强知识的直观性、形象化.用情境和问题组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特点,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到结论.

  (二)实验探究导线周围磁场分布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如何分布的呢?

  问题组设置

  1:猜想导线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

  2:是否能也用细铁屑、小磁针反映了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请设计实验)

  3: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如何分布?

  4:通过实验结果能不能用手来描述电路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

  总结归纳:

  1.磁感线分布是一些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都在跟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2.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设计意图: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体会到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利用右手来比划出磁场的分布,加强学生的切身体会.

  (三)环形电流周围的磁场分布

  演示实验:投影展示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铁屑分布.

  问题组设置:

  1:如何判断环形线圈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请画出它们的磁感线空间走向及疏密分布情r

  3:根据记下了电流的方向和磁感应线的方向,思考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能否用安培定则来描述?

  总结:电流的方向跟中心轴线上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定: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三、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通过课件展示两张通电螺线管和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形状照片.

  问题组设置:

  1:磁铁和电流都能产生磁场,它们是否有什么联系?

  2:螺线管有许多环形电流组成,条形磁铁是不是也是由小的环形电流做成呢?

  3:如何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化和退磁等现象?

  四、匀强磁场

  图片展示两个异名磁极间的匀强磁场

  问题组设置:

  1.观察分析,两磁极间的磁场有何特点.

  2.在哪些情形中,存在这种电场?

  学生活动:观察,动手画出这种磁场,并说出它的特点.小组内交流.

  总结:

  1.定义: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2.产生方法: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都可认为是匀强磁场.

  五、磁通量

  展示图片:光通过洞口

  问题组设置

  1.“光通量”由光的强弱及洞的面积决定,那么如何来描述磁通量呢?

  2.光线垂直入射与光线倾斜入射时通过的“光通量”不同,那么磁感应强度 B和面积S不垂直时如何描述磁通量?

  总结:

  1.磁通量定义式φ=BS.单位Wb.

  2. 当 B和S不垂直时,应该找到线圈面积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S, φ=BS.

  六、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本节将全部内容分为几部分,采用六个情境引入.每个情境采用板块式问题组的形式,分为几个环节: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展评探究结果,老师点评总结、巩固提高.这种创建情境,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本节课中设计了很多小的探究实验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去动手,去观察,去讨论,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对于重难点的认识:类比研究电场的方法来研究磁场,利用磁感线,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常见的磁场即三种常见的电流周围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是这节课的重点,它们周围的磁感线的画法包括立体图,截面图,侧面图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在【磁感线的分布】模块,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参与,这样才能建立起形象直观的认识,为此在这部分设置了图片展示、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能看到,摸到,体会到.

  注意事项:一.本节课容量大,要分析探究的问题多.学生一定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回顾电场和电场线的特点,与磁场相联系;并要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磁体.二.本节提倡在教师指导与启发之下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参与学习,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的大门;用浅显易懂的图片,适当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整个过程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地位,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展评归纳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海洋.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0):31-31.

  [3]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电磁铁课件篇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这部分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实验室中针对这部分的教学的实验器材也非常多,有的是要组合,有的是成套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不喜欢用成套的,特别是那种封在一个盒子里只露出几个部件的套件(自感现象演示器,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之类的),因为这种器材几乎没有动手环节,不利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能动手做演示实验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我试着用课本上演示实验用到的器材进行实验,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演示课本(鲁科版选修3-2下同)P5中的探究2实验时(如右图),大部分教师想到的是用条形磁铁、原副线圈组中的原线圈和J0401演示电表演示这个实验,但很多时候实验现象并不理想,原因是条形磁铁磁性不够强,原线圈自身电阻大,磁铁插入原线圈时经常会偏不易插入,电表量程过大偏角过小(J0409量程小偏角大,但体积太小只有近处的学生能看得见,用实物展台可用它)。有很多教师自己花钱买多个方形强磁铁串在一起用(实验室没有标配强磁铁),特别是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经常看到,另一些教师就用J0409分组用的G表代替演示用电表J0401做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是明显了但只有几个学生能看到,演示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还有的教师干脆不做演示实验,有的用PPT演示,差点的就讲实验,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只做了小小的改变,实验效果出奇得好,方法是用可拆变压器的0-200-800-1600组线圈中的0-1600两接线柱代替原来的原线圈,其他不变。由于可拆变压器的线圈内部是方形的,如果条形磁铁磁性不强,则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是用充磁机充磁,一根条形磁铁实验现象就非常明显,演示用电表J0401的指针会偏三分之一以上。二是用两根或三根条形磁铁并在一起用(单根条形磁铁磁性不够时),就能使电表指针满偏。以上的实验也可以用于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教学中。

  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是要求做演示实验的,现在实验室中有一种自大感现象演示器如下图,这套仪器在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现象都很明显,但学生只能看到老师或打开或关闭开关和灯的亮度变化,从灯的亮度变化上来说这套仪器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但我不太赞成用这种成套的仪器,特别是已经封装好看不到内部结构的仪器。原因有:首先,物理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中老师可以教学生怎么做,要注意哪些问题,分组实验中学生才能敢于动手、大胆尝试;其次,演示实验是教师展现自己动手能力很好的平台。如果做得好,则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更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甚至有的学生会因此而崇拜教师,进而爱上物理,这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很好机会,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在实际自感现象教学中由于实验室中没有专门为自感配备的线圈,因此有的老师会去找旧的变压器,有的会去买一个日光灯镇流器,这两种方式都不错,我都用过。用实验室配备的自感现象演示器J2446。我也用过,但学生最多只能看到老师通电和断电还有就是灯的变化,没有了其他动手吸引学生的环节,我用过一次后来再也不用了。后来我发现可拆变压器的线圈加其铁芯是做自感现象实验很好的器材,我就把课本上对应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线圈用可拆变压器代替,演示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在演示课本P29实验与探究实验时用可拆变压器的0-400两接线柱。电源用学生电源的直流挡,电压不要太高,以免开关断开时L1灯烧坏,先调节R0使两灯亮度接近,再演示断电自感现象。同理把P30中的实验探究中的线圈换成可拆变压器的0-800或0-1600接线柱,如果是0-1600两接线柱,则R0要用最大阻值为200欧或用电阻箱,而电源电压也要大一些,在实验时可以试着加,演示通电自感会发现灯2明显比灯1 要晚亮。P31的迷你实验室中一节干电池产生电火花,如果是学生做给自己看可以,但如果老师想在课堂上演示那么也还是得变一下,电源要用学生电源,线圈用可拆变压器的0-400两接线柱就能让大部分学生看到产生电火花的现象。

  电磁铁课件篇10

  关键词:楞次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楞次定律比较隐蔽,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安培定则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就演示实验(磁铁块、木块分别从铝管中下落):木块哗就掉下了,磁铁却下得很慢,好像很困难。为什么呢?新现象、新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

  三、设计思路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为解决每个问题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组织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促进意义建构、分享体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③通过深入分析和演示实验,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②在选择“中介”(磁场),将因(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果(感应电流)联系起来的分析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苦与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的合作精神。

  ②体会物理规律的表达因高度抽象和概括而表现出的简洁美。

  五、教学用具:

  1.ppt课件、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3.磁铁、铝管;

  4.铁架台、两个磁铁做的弹簧振子;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探究活动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让学生在规律形成过程中学习,学到形成规律所用的方法。

  难点:1、得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

  突破难点的策略:1、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步步为营:第 一,复习“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以板书的形式体现,贯穿全课。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上,这样在猜想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时,学生容易把握住关键点,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设计实验。对于确定的线圈,学生能够关键词表述的是同一效果初中物理论文,概括一下,升华为“阻碍”!至此,学生完成了规律的得出,并在不断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为将来正确使用定律奠定了基础。

  2、也是四步:第一,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始终体现在黑板上的,探究之后我们有新的认识:结果又以“阻碍”的方式反作用于原因。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样的回环不是很有逻辑性吗?第二,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毕业论文格式。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增反减同”,“来拒去留”是阻碍的具体表现,可升华概括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不妨还回到初级结论上:从阻碍磁通变化的角度,用“增反减同”;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用“来拒去留”。这样思路更具体。第三,重点是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如何阻碍”是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要明确:感应磁场的存在只是“延缓”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的变化时间,而不会改变原磁通量变化的特征和方向。回顾开始的演示试验:磁体从铝管中下落得慢,正是受到了阻碍。学生体会到“阻碍”不是“相反”,不是“阻止”,是“延缓”。第四、为什么要阻碍?“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时演示弹簧振子的电磁阻尼的实验。 “看得见”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过程简述

  1、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调动情绪的演示试验,教师指出,铝管可以看成是绕得很密的很长的线圈,磁体从中通过,其实就是上节课做过的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过程有感应电流产生,这节课就要更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下落得慢了。

  2、给出线索,猜想假设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把思路集中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想到按ΔΦ增加和减少初中物理论文,磁极的方向不同来设计实验。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知道感应电流方向?学生应该能答出用电流计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指出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判断,开阔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完成电流计偏转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探究。教师给与实验指导:用旧电池试触。

  4、制订计划,记录数据

  待学生有了思路后再发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线圈的饶向选择合适表格,直接画出电表的偏转。由于减低了记录难度,学生会做得很顺利,且不易出错,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5、分析数据,遇到困难

  6、提示中介,补充记录

  启发:能否利用磁场这个“中介”找到规律?设疑: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有几个磁场?感应电流是否也要产生磁场呢?它的方向呢?学生补充原有的记录表格,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磁场方向填出。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不断简化。

  8、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9、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做题步骤。

  10、回顾小结

  板书展示

  八、板书设计

  附表:


电磁铁课件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产生方法: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电磁铁课件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电磁铁课件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