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2 23:04:0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本文目录

  1. 人工智能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2. 分布式数据融合用的什么技术?
  3.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信息化教学设计步骤的作用?
  5. 本人拟在信息化教学中作出的贡献?

人工智能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1、人机对话智能交互技术;这项技术能让人类做到真正与机器智能的对话交流,机器人不仅能理解用户的问题并给出精准答案,还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主动引导完成会话。当前这一块做得比较成熟的谷歌与Facebook。

2.液态金属控制技术;这个大家也许能脑补出终结者里面的液态机器人。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控制驱动电磁场外部环境,对液态金属材料进行外观特征、运动状态的准确控制。

3.脑机接口技术;它能使人类用意念控制机器。是不是已经有点科幻的味道出来了。此技术通过对神经系统电活动和特征信号的收集、识别及转化,使人脑发出的指令能够直接传递给指定的机器终端,在人与机器人的交流沟通领域有重大创新意义。

4.敏感触觉技术;简单来说就赋予机器人可以感觉的皮肤。该技术是采用基于电学和微粒子触觉技术的新型触觉传感器,能让机器人对物体的外形、质地和硬度更加敏感,最终胜任医疗、勘探等一系列复杂工作。

5.柔性机器人技术;通俗来讲就是软体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柔韧性材料制造,可以最大范围内任意改变自身形状,能到达很多一般技术无法企及的地方,实现检测。

分布式数据融合用的什么技术?

分布式数据融合用的是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分布式数据融合作为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实际上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其中涉及的知识包括通信、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特别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现阶段应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并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才能流畅打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组合拳。”一位参与调查的教师表示。“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怎么当?如何推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压力变小了吗?

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曾发起一项调查,了解教师们“触网”的情况,近6000人次参与了投票。

调查显示,88%的教师表示愿意在课堂教学上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便利。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比例占49%,经常使用QQ、微信、在线课堂等途径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比例占26%,另有42%的教师通过微信或QQ和家长进行沟通。

教师群体对信息化教学使用熟练吗?14%的教师表示可以非常熟练地运用,43%的教师能熟练运用,40%的教师表示只会基本操作。

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使用信息化技术的频率非常高,“我们的困惑更多来自于调控、把握课堂的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撰文提醒广大教师,警惕在教学中将过去的“满堂灌”直接变成“满网管”。

“教育不能忽视新工具的发明与运用,同时又不能为工具所牵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互联网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没有改变,即便加上了互联网,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变。”储朝晖认为,教育从业者只有从精神上领会了互联网的精髓并依据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互联网,才能有效避免互联网这个新瓶装落后的教育旧酒。

“学生也要跟着多写多算多练,只看屏幕听课,其一学生对课本陌生,其二屏幕上的东西也成了过眼烟云。”一位参与调查的教师表示,年级越高,学生越需要老师的亲笔讲解,“多媒体可适当使用,以方便呈现知识内容”。

“教育应该是核心,互联网只是技术和辅助工具。”储朝晖认为,必须抓住教育这个需求的源头。“教育作为一个行业或专业,它的连续性始终保持着,而且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外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如同给一株千年古树施肥,依据树的性能、需求和机理去施肥。”

2

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怎么变?

互联网时代,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最为重要?在调查中,69%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多元的综合素质,另有13%和18%的人认为关键因素在于趋变的创新意识和成熟的思辨能力。

“教师的关注点要向新的方面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学实验室副主任李晓庆认为,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教师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生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要构建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00’后的学生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和大数据影响着他们适应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表示,当代教育要发生改变,就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化和变革的声音。

“教育更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找到自己要的幸福。”余胜泉认为,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素质的全面发展,会受到更多重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柔性的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将会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余胜泉认为,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学科教师仅停留在学科知识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和中考改革的需求。在新中考方案的实施背景下,教师眼中看到的将是学生们的强项,不同类型拔尖学生会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要将自己提升为学生的学科“导师”。并且,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学科作业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做出调整,善于发现真正喜欢和擅长这个学科的同学,保护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个性化作业和开放性试题和答案设计,善于引导他们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真正发现、培养学生个性。

“你的鞭子底下有瓦特、有爱迪生。”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在一个论坛上表示,要因材施教,提升教师素养,就意味着老师要善于沟通、善于观察,能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并给予充分的生长空间,“因为时代的变化,教育环境、场景、条件,特别是“互联网+”的变化,对老师的能力、素质的提升要求显得更加突出。”

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在调查中,25%的受访者认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技能,26%的受访者认为要更新知识结构,31%的人认为要形成广阔的视野。

3

教师如何借力互联网实施精准教学?

新中考政策后,原来科目必考的“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选考科目”的“点餐”。例如北京的中考方案,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根据自己的强项,有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

“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的展示机会。”余胜泉认为,中考改革后,伴随选择而来的挑战是学生如何决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同时权衡每个科目所投入的时间,以获得最优分数,以及如何了解个性特长,将学科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

余胜泉认为,要实现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传统的学情分析靠的是教师的经验、教师个体的理解力和责任心。教师运用有限的经验、能力和精力如何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他认为,借助于大数据工具,通过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的数据,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可视化诊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可获得的资源与服务。

“凭借考试,学校可以得到学生一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这个数据只代表学生的某一时刻、某一方面的状态。”李晓庆解释,面对新的教育要求,互联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先进互联网的功能,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功能,“教育大数据是什么?是过程化的、基于学生全学习过程,各个学科,各个纬度能力和素养,以及各种层次的学习和发展数据。”

余胜泉介绍,他们的研究希望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掌握总体趋势,在群体的状态发现模式、规律及总体趋势,让教师准确、更好地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做更好的支持。

“精准的评价、精准诊断下的精准指导、精准教学,才能提高整个学科教学的精准性。”李晓庆表示,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优势与特长。

“互联网+大数据+学科教学的背景,对学科教学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意味着什么,对老师、各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意味着什么?”李晓庆认为,未来的学科教学将要求教师优化目标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作为导向,落实在每一节课当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步骤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

本人拟在信息化教学中作出的贡献?

我叫胡君君,是回民小学一名语文老师,2001年参加工作。17年的磨练,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积极投身信息化教育大潮中,学习着、实践着、快乐着。

一、信息化教育为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明知近几年职称评定没有名额,我依然报考了职称计算机考试。不为评职称,只想学习更多信息技术知识为教学助力。我还加入了一些信息技术交流群进行学习。现在,除能熟练掌握常用课件制作技术,我还学会了录屏,视频的剪辑、降噪处理,格式转换,微课制作等能服务教学的信息技术操作。

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平台可让教学化繁为简,灵动有趣。

比如,把教学中的重难点做有趣的演示课件和微课,声光电的结合为知识的传输增添了无限乐趣。微课还能不受课堂限制,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新鲜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微电影《鹬》《小世界》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航拍中国》美轮美奂,集地理历史和民族风情于一体;《国家公祭仪式》沉重警醒,是进行爱国教育难得的载体...…我把这些视频搬入课堂,让学生认真观看后或写成寓言故事、观后感或为学习拓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怎样制作ppt,给学生推荐电子阅读网址,让学生把作业制成PPt或美篇晒到班级群,学生们相互学习着,相互督促着,共同成长着。

我在个人空间与同行交流教学感受;与家长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用镜头记录下班级活动的精彩瞬间.…小小的空间,架起了一座家校联系的桥梁。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成长

日常中,我常帮助同事传视频、制作课件、帮助电教员录课,管理资源。得知河北省评优课可以在网上免费观看了,我又立即注册了账号,像往常一样用录屏软件录制下来和同事一起分享资源。

教育的信息化为我打开了学习的窗口,促进了我的成长,以下是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视频课《桂林山水》《道理可以这样讲》分获2016和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称号。

视频课《桂林山水》获得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二等奖

提倡语文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论文《牵手综合与实践,语文课阔步向前》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微课《探寻送别诗中的秘密和乐趣》获得县级微课大赛优秀奖

视频阅读指导课《走进西游》传到正定教育网上与同行交流学习。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