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2 23:21:25

刘禹锡竹枝词·次北固山下自然之美人生之无常

本文目录

  1. 道是无晴却有晴全诗?
  2. 唱彻阳关泪未干全诗赏析?
  3. 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哪?
  4. 谷雨刘禹锡诗句?
  5. 天论刘禹锡?

道是无晴却有晴全诗?

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 ?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

唱彻阳关泪未干全诗赏析?

赏析: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木,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哪?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竹枝词》,此句用了双关的手法,原文是“晴”,谐音为“情”,它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表达了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贴切自然。

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写作“情”)

白话文意思是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谷雨刘禹锡诗句?

谷雨

【唐代】刘禹锡

分阴当爱惜,迟景好逢迎。

林野熏风起,楼台谷雨晴。

译文

每分光阴定当要加倍爱惜,迟暮的晚景同样适合来逢迎踏赏。

在荒林山野间,和暖的东南风已经吹起;在楼阁亭台前,美好的谷雨时节迎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迟景:指傍晚的日光。林野:树木丛生的山野。熏风:和暖的南风或东南风。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谷雨诗。

刘禹锡是豪放派诗人,有“诗豪”之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这首谷雨诗一改传统伤春之主题,转而昂扬向上,充满了爱惜光阴,热爱当下的美好情感。

“分阴当爱惜,迟景好逢迎。”这两句是说,每分光阴定当要加倍爱惜,迟暮的晚景同样适合来逢迎踏赏。这是写“谷雨之时节”。谷雨时节一到,已属暮春的尾巴。在春天即将过去之际,诗人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最后的春光,切不可伤春感时,而错过欣赏迟景。

春光虽短,仍要爱惜;晚景虽迟,仍要逢迎,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任何时候都要坦然面对,乐观生活,拥抱生活。

“林野熏风起,楼台谷雨晴。”这两句是说,在荒林山野间,和暖的东南风已经吹起;在楼阁亭台前,美好的谷雨时节迎来了晴朗的天气。“林野熏风起,楼台谷雨晴”,这两句与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诗句,“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极其相似,只是将“樵风”改成喻示夏天将至的“熏风”,将“春迎”改成表现空间位置的“楼台”。

为什么要爱光阴,爱迟景?因为林间那悠悠的东南风如此醉人,因为楼台前那一抹夕阳的余晖如此美丽。杜牧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之豪放想必正是脱胎于此。

这首五绝,语短情长,短短20个字,就将谷雨之可爱,之清丽,之晴朗表现出来,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精神。

天论刘禹锡?

天论不是刘禹锡的作品,而是荀子的文章,刘禹锡是唐朝人,荀子是战国时期文学家,二者相差一千多年。

《天论》为儒家学说,作者是荀子。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学者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

本文目录

  1. 竹枝词唐王维?
  2. 世人都会变你也不例外的诗句?
  3. 竹枝词蒋捷?
  4. 竹枝词后两句的比喻的手法?
  5. 唱彻阳关泪未干全诗赏析?

竹枝词唐王维?

唐王维没写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很多诗人都以此题做诗,比如李涉、刘禹锡、郑板桥等。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本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世人都会变你也不例外的诗句?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清·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译文: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译文: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3、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唐·李白《白头吟》

译文: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

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两汉·卓文君《白头吟》

译文: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5、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译文: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6、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唐·白居易《太行路》

译文: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竹枝词蒋捷?

蒋捷没有竹枝词诗,其他诗人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2.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

竹枝词后两句的比喻的手法?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的运用,把恋人的意思欲语还羞地表达出来,言简意丰.在生活中,也常运用此法表达感情,往往曲情达意,含而不露,妙不可言,产生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文出自唐中期诗人刘禹锡《竹枝词(其一)》,原文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晴).”

唱彻阳关泪未干全诗赏析?

赏析: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木,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 刘禹锡竹枝词·次北固山下自然之美人生之无常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会议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