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9 16:32:03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十篇

2、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

3、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1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一系列内部财务工作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不断完善自身内部财务制度,对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财务制度 建议 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为确保本单位财务工作科学和谐发展,结合实际制定的一系列内部财务工作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重大意义

  不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全面完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乃至全局工作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实际需要。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全面宏观指导依据,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实体,要全面遵守落实上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出操作性强、规范性具体的内部财务工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其次,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长足发展的实际需要。财务工作要切实履行职能,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内部工作制度来加以指导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时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各项财务制度的修订,对自身内部财务工作制度加以完善,及时规范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财务工作的长足发展。

  再次,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全局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财务工作牵涉面广,与各项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工作全局。通过不断完善北部财务制度建设,对日常财务行为进行强有力的规范,不仅能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还能促进现有财务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将极大地推进工作全局的科学发展。

  另外,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科学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能不断规范会计人员日常业务行为,有效规避财会人员职业风险,促使财会人员不断养成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的良好习惯,确保财会人员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遵守上位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制度作为内部工作制度,必须严格依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财务工作制度规定不断完善,任何与上级各项规定相冲突的内容必须及时加以修订完善。

  (二)及时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必须紧跟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财务工作制度规定的修订完善和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及时根据日常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有财务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必须充分结合实际,确保财务制度体系对日常财务工作能起到全方位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四)前瞻性原则。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尽量克服制度建设的时滞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充分考虑自身财务工作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而不能只顾当前。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财务基础业务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日常业务行为,具体应包括货币资金、财务人员工作交接、会计稽核等。

  1.应依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修订完善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和印章的管理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2.应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定财务人员工作交接管理规定和会计稽核管理规定,在财务人员工作交接管理规定中应明确财务人员工作交接内容、程序、监交人员;在会计稽核管理规定中应明确会计稽核人员的配备和分工、稽核工作方法和稽核岗位工作责任。

  3.应依据《会计法》,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办法,明确规定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和内容。

  4.应依据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管理规定,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明确会计电算化操作、账务处理、硬件设备维护、软件维护、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上机操作记录管理和岗位责任等内容。

  5.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财务开支审批规定,明确各岗位人员对各类财务开支的审核审批权限。

  (二)与财务工作相关基础业务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有关业务,具体应库存物资管理制度、医疗费用开支管理制度等。

  1.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库存物资材料管理规定,明确库存物资材料的入库、出库、清查程序和责任。

  2.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医疗费用开支管理规定,明确医疗费用开支范围、审批审核权限。

  (三)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经费各类财务收支行为,具体应包括经费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内容。

  1.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经费预算管理规定,明确经费管理的基本任务、基本原则、财务部门编制经费预算时应遵循的有关原则、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程序、部门预算编制及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相关责任义务等。

  2.应依据专项资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变更程序等。

  3.应依据上级有关制度规定,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程、相关人员职责作出具体规定。

  4.应依据上级有关制度规定,制定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实施办法,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流程及相关岗位人员职责进行规范。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支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开展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行为进行明确具体规范,具体应包括经营成本开支、经营材料管理、经营收入管理等内容。

  1.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经营收入回收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收入回收的组织领导、确认入账、回收措施方法、回收责任等内容。

  2.应依据有关财务制度,制定经营成本开支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成本列支范围和列支标准。

  (五)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使用维护行为,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固定资产购建、调拨、报废、报损的审批程序等。

  (六)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制度,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行为。

  应依据有关制度,制定基本建设及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基本建设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叶月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2

  摘 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正式施行,对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进行了新的要求,成为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更好地优化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本文就利用体制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来强化和规范基层县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所带来的几个优势提出见解。

  关键词 :体制改革 内部控制 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财政部门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融合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的一个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基层县市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体制都是各单位自行设立财务机构,在内部控制的完善、财政政策的落实、财务制度的规范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起到了极积和促进的作用。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提高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修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目前基层县市各行政事业单位均存在人员不足现象,但是人员编制都已经超编,无法招聘录用新的工作人员,从而导致会计岗位和其他岗位相互兼职的情况普遍存在。让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忙于应付非财务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会计职业道德的修养,部分单位甚至出现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不相容职位由同一人担任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严重削弱了财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干扰了对财务规范性的要求。

  会计集中核算让会计人员从原单位中分离出来,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非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财务本职工作。会计集中核算给财务人员一个相对专业的环境,提供一个相对专业的平台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同时有利于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修养。在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下,从制度上和运行程序上规范了财务行为,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杜绝了无证上岗、执岗不严等现象的发生。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财务的监督检查,杜绝违规现象发生。

  会计核算中心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到一起,降低了财政监督指导的难度,统一和规范了财务制度,极大的方便了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会计核算中心是一种融会计服务与管理监督于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有利于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在,瑞丽市多数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核算人,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让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形成分离,这种双重制约职能从源头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挪用资金等问题,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衡性得到落实,对财务风险起到更好的防范。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的轮换制度。

  适当的岗位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岗位分工使不同职位的人员行使不同的权限,增强了控制的功能。但是,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工作时间过长,则会积累较多资源难免滋生腐败。长期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业务,也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业务素质的综合发展,所以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而基层县市大部份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岗位设置中,仅有会计和出纳两个人员岗位,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执行轮岗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其能集中整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资源,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统一调配,达到完善财务人员轮岗制度的目标。财务人员轮岗不仅仅能让财务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提高全市整体财务水平,还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防止个别财务人员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当个别财务人员离职、请假等其他原因需要离岗时,可以有其他财务人员接替其工作,不会让单位业务的开展因财务人员离岗而停顿或者瘫痪。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务人员的独立性,避免领导利用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

  目前基层县市的会计机构都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自己内部,财政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了财务工作人员的自主独立性。大部份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并非财务出身,对财务的制度、要求、规定理解掌握得并不透彻,很容易在制度上、决策上、资金的使用上等各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领导关系给财务人员一定的压力,干扰财务人员的自主独立性,使个人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从而产生舞弊现象。

  会计集中核算让决策者与执行者相分离,让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从单位中分离出来,这样就能够降低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人员的制约,让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具备更好的独立性,能让财务人员更好的从财务规范角度去履行职责,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监督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制止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同一切舞弊、浪费国家财产及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让财务的执行更公正、公开、透明。

  五、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财政增收节支。

  会计集中核算能更好的统一和规范财务制度,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有力的保障。会计核算中心不再保留银行账户,将各单位的资金都集中到一起,改变了以前资金分散的现状,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了对资金的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可以利用汇集后的资金办大事、办急事,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

  执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取消了银行账户,可以有效地防止单位坐收坐支、应缴未缴等现象的发生,促使单位将应缴财政资金及时足额的缴纳到国库,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会计集中核算是以制为基础,取消了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只保留一名报账员,减少了财务人员经费支出,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达到了增收节支的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及运作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经济环境逐渐走向市场化,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家预算管理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的体系,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

  (1)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上下级业务交往

  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经济往来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项目越来越繁琐复杂,资金账目的流向不能正确反映现实情况。

  (2)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性质是一致的,但在流程中的名称不完全相同。比如核算财政拨给单位的经费上行政单位往往称之为“拨入经费”而事业单位往往称之为“财政补助收入”; 再如核算单位的开支情况事业单位称之为“事业支出”与行政单位称之为“经费支出”。这样性质相同的经费收与支出,而名称却不一样,导致了账目的混乱。

  2、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问题上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1)行政事业部门编制预算在项目支出的程度及支出定额制定等方面做的还不规范,导致某些单位或领导不加克制的挪用资金,大摆阔气,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行政事业部门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在项目的支出预算方面人为因素较多,往往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现象。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3)行政事业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数量和时间上造成脱节。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1)经费审批程序缺乏计划性。行政事业单位各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不很规范,缺乏事前控制,往往局限在事后审批上,即 “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

  (2)部分不相容岗位职责不明。有的单位内部岗位责任不清,存在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有的单位资产保管、处置与报账会计职能不分离。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不合理、执行效果较差。

  二、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1)建立内部不相容职责制度。单位内部应按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设立财务管理岗位,做到各职能部门经办人员之间应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体制,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规范发展。

  (2)加强财务制度管理。不断更新内部各项开支标准等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型社的发展,对财政未明确开支标准的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各项经济业务开支的事前控制,防止独权。

  2、强化预算管理,规范单位收支行为

  (1)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将单位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坚持按项目、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因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不得擅自挪用资金。

  (2)严格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费用消耗限额及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对专项资金管理,要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3、加强财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会计人员的理论学习,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行政事业单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他们切实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2)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经常化,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4

  摘要:内部控制不仅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中一项关键的监管行为,同时也属于一项关键的体系安排,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治理的先决条件。本文针对目前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

  2012 年11 月,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予以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进行简单阐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实施内部控制,能够推动群众满意、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搞好内部控制,做到“以制度管人、管权和管钱”,才能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

  第二,实施内控规范,能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好、使用好内部控制这一有力武器,才能够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第三,实施内控规范,能够有效达成财政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目标,能够有效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财政经费的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在规范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直接导致了其在领导及相关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业务流程不合理,致使内部控制存在缺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自身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时候,要么是照搬其他机构的内容,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么就是依照自身现阶段的工作状况,安于现状;或者,就是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的处置依据和标准。上述现象,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可操作性差,致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根本没有涉及到单位内部所有的业务流程与工作人员,认为内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国有资产保管和使用部门对此项工作不重视。资产闲置、贪污、挪用、盗窃现象严重,账实不符,造成家底不清,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给单位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主要依据,缺乏对长效内控机制执行效果和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有些单位的领导为了在“任期”内出“政绩”,指使或强行要求财务人员弄虚作假,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上级要求的有关指标,这些现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谋取私利,提供虚假发票、报假账、虚列收支、截留收入,化公为私的腐败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只有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才能对腐败行为实行有效的预防和制约,从而促进廉政建设,从源头止腐。

  (四)预算控制较弱,控制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部门预算工作发展迅速,预算控制的力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控制能力仍然较为缺失。一是预算编制较粗,仍然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预算单位上年决算数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二是内部预算监管欠缺刚性。单位内部预算工作欠缺科学性与规划性,针对预算工作的调整与追加较多,在经费运用方面严重缺乏预见性,导致预算的制约作用大打折扣。

  三、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管的建议与策略

  1.加强思想建设,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根据按照《会计法》第四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员属于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其必须要承担起内部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完善性、真实性等相关职责。财政机构必须要采用各种方法,组织安排单位内部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育。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能够掌握相应的财经制度,切实提升其对于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内控的职责,同时要给予内控工作足够的鼓励与支持,在单位内部构建良好的内控氛围。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自学和外出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确保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3.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达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效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应对核算会计业务、关键岗位人员的轮换、关键经济业务的审核批准、日常办公经费的使用、公务卡的推行及固定资产管理等进行明文规定,切实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其能够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予以严格的实施。

  4.强化部门预算控制

  一方面,应当深入拓展预算的范围,尽量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收支活动归纳到部门预算的范围当中去,针对预算的追加与调整实施科学、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整合事业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工作与部门预算工作,切实提升预算机构的法律意识,遵循相关制度来进行办事,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做好专项经费与财政授权支付经费的管理工作,针对那些非法挪用专项经费、财政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随意更改预算、套取财政资金以及不按规定申请使用财政性经费等情况必须要进行坚决的处理。

  5.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

  必须要切实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将财务工作纳入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审计等有效途径,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定期针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实施审计,同时针对单位内控体系的制定效果与实施现状进行评价,一旦发现不足必须尽快进行改正,从而有效提升单位的监管水平。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具有其特殊性,内部控制工作在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管理的相关措施,对于其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漫海.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

  [2]刘兰英.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探析[J].网友世界,2013(1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5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对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薄弱的地方,本文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对策,力求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工作,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且日趋严重,加上受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和单位组织制度的影响,调整及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已成为一项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工作。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预算资金业务活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能任务,除了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自行组织部门创收外,还要按核定的预算额度向财政机关领取经费,并在预算范围内按规定的开支标准使用各项事业经费。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显得极其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切实规范财务主体的行为,监督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预算资金供求平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实现支出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优化经济运行质量。

  为了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应以增收节支为目标,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导向,开创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财务控制要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成本效益和适时性这六项基本原则,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与单位会计活动相脱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活动本身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活动却没有很好的结合相关会计活动,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人员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一方面,部分单位的领导人对财务管理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或工业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故对财务管理的地位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抓管理是领导层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只需准确计量及核算数据,直接将其置于管理范围之外,不能准确认识并发挥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没有遵循真实性和谨慎性原则,会计诚信意识的淡薄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失去了会计工作结果的支持,财务管理活动便显得空洞,缺乏理论根据性。

  (二)预算管理过于孤立,预算执行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做好预算执行与管理,然而由于缺少外界的正确指导和严格监督,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于孤立,相关环节间缺乏协调;同时,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合理控制、严肃性和规范化。具体表现在: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社会经济效益,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对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导致预算执行力不强;一些预算单位未按预算计划使用资金,支出控制不严,存在严重浪费超支现象,日常开支仍实行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单位领导说了算,严重影响预算的约束效果。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目前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立财务公开栏等形式建立了内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但受内部利益关系的牵涉,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也受到明显的制约,对支出经费的审批控制以及绩效评价不够重视,致使监督仅仅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此外,政府设置的各类外部专门的审计、税务检查监督机关和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经费的使用及效率的监管不及时、不全面,着眼于事后监督,对于出现的资金舞弊现象,批评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没有真正深入到单位内部,系统地协助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定期外部监督不够到位。

  (四)财务管理职能弱,资金使用效率低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仅停留在事后核算环节,忽视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重要性,单位的会计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注重考核账面平衡,对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没有明显的界定,使得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一贯性,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人为操纵性。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付制,资金状况的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管理不够严格,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效率意识及成本意识,不重视资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效能的考核,这直接导致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削弱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执行力度。

  (五)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

  据相关调查显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岗位人员中具有初级会计职称的约占18%,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仅占7%,业务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观念不高,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和严格的业务训练。会计证的年检考核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基本流于形式,日常考核和继续学、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对财务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资金效益意识,把握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深刻内涵,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清楚区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差异性,转变“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统筹规划财务管理的各个相关环节,并与单位会计工作统一协调起来,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将财务成果作为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基础工作抓起,注重日常财务监督管理,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系统地开展财务管理。

  (二)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依靠国家划拨的财政资金来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因此有必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规范、有效、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并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调整与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不相适应的单位会计制度。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有序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评价三个环节,在实施“零基”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树立节约意识,降低资金管理成本;在厉行严格审核后才能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限额内合理开支经费,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实行专款专用,杜绝超支、透支以及非法挪用现象;在预算评价过程中坚持“重效益,轻数额”的思想,保证合理、高效地统筹规划预算资金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内外监管体制

  为达到财务管理高效、低耗的目的,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内部财务控制,谨遵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资金支出、处置资产实行严格的控制审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要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进行检查。除了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加强、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之外,还应当适时引入外部监管力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例如,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业务审计和监督机构,应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工作质量等进行审查监管,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及规范性。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工作,保证财务人员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对财经法规和相关财政政策制度熟练掌握。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十分必要针对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总结经验并分析研究相关对策,寻找新思路,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稳健、持续发展下去,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岩.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经济师.2008.7.

  [2]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当代经理人.200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6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一、引言

  会计基础工作是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的总称。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核对;会计报表的编审;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监督的程序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等。近年来,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利益调整给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单位放松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或者仍沿袭以往年度的做法,根本没有建立成体系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模式。这种状态难以适应改革形势下的会计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会计基础工作混乱,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阻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配备不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机构人员的设置配备上普遍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有:随意安排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或是财务人员身兼数职,财务之外的工作繁重琐碎;有的单位岗位设置未考虑独立性要求,缺乏制约机制,如安排出纳人员管理印鉴,制单与审核不分设等。其原因主要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紧张,人手缺乏以及基层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够。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会计基础工作不过是简单的账务处理事务,只要认真细心,谁都可以做得好。从而长期忽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这极大地削弱了会计工作基础,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对原始票据审核把关不严,票据管理不规范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七大要素及其他的附加条件,但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未得到彻底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有:原始凭证不合法或无效。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列支的外来票据无外乎有两种:税务发票或非税票据。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税务票据尚能依规使用,但对非税票据的种类与用途常不能正确区分,有用往来票据直接列收入的,有用对方销货单入账列支的,甚至有用白条直接列支的,管理较为混乱。再有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发票仅有总金额,未注明具体货物品名、规格、数量、单价、时间等内容,也未附相应清单。报销手续不完善,存在无经办人或证明人签字的情况。有些工程项目报销款项时无决算或无合同无协议等。其原因有财务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审核把关不严,也有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包括领导对财务报销制度法规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业务是真实的,对原始票据要求不必过分严格。原始票据是构成会计核算的基本对象,没有原始票据根本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原始票据的不规范直接造成了会计资料数据信息的失真,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三)资金管理不规范,大额现金支付现象多发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现金的结算限额为一千元,超过限额部分应当以支票、银行本票或转账方式支付。虽然这个结算起点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不一定相符,但根据该条例的精神,大额支出应尽量避免使用现金。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只图方便在可以通过转账支付的情况下仍使用大额现金支付。与大额现金支付同时衍生的问题有部分单位存在超限额提取现金、月末或年末账面现金余额过大、甚至存在白条抵库现象等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其原因有:客观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时间较早(1988年),就目前物价指数经济水平衡量,一千元的结算起点应存在调整空间。主观上部分基层单位习惯延续以往做法,对大额现金支付可能产生后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同时单位内部也未形成对大额现金支付的有效内控监督制度。资金管理不规范、大额现金支付带来的资金安全与廉政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如不加以控制,将给单位带来非常不利的严重后果。

  (四)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会计核算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规定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名称、核算范围、使用说明、主要的账务处理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设置与使用上显得较为随意。有的会计人员未深入学习各科目核算内容的实质,仅凭自己的印象与习惯来设置与使用会计科目,如:随意增加减少《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下的款级科目;对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不加以区分;有些科目只设总账科目、二级科目未设明细科目等。同时对记账凭证的处理不规范,会计核算较为混乱。如记账凭证内容填制不完整、编号编制不科学;账务处理不及时、不明细;暂存款科目使用随意或暂存款不及时清理、长期挂账;未按规定建立相关辅助账等。其原因主要是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生疏,对会计知识学习钻研不够,满足于墨守成规,对日新月异的国家会计改革形势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影响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

  (五)固定资产会计记录不清晰,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长期以来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其具体表现有:首先账务体系设置不合理。财务账与实物账两张皮,财务账面数值对实物失去控制;其次财务会计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各种情况形成的固定资产进出财务部门未能及时入账、调账、销账;再有期末缺乏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管理未形成“闭合环”。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链条中涉及的部门、人员、手续、环节众多复杂,财务核算人员与实物管理人员往往手尾不能相顾。而单位针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活动不得力,内控制度基础不完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这种状况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六)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其具体表现为:结合单位实际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会计档案装订、立卷、归档等具体操作不规范。其原因仍是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认识不到位,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基层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其单位层面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基层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单位内控基础薄弱监督不力。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健全法规体系,提高法律位阶,加强领导重视基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由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实施,属部门规章。虽然《规范》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但由于部门规章相较于行政法规、法律等的法律位阶靠后,效力等级较弱,其知名度及在老百姓的认知程度中均不及《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规范》的了解远不如《会计法》,更别提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了。事实上,一个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单位对其他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质量。故重新修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其法律位阶,更加明晰地确定单位领导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的法律责任,是解决领导重视的根本途径。

  (二)落实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奠定人员素质基础现行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一些硬性的学时规定与证书审核,但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相去甚远,基本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举办的一些专项培训,多为解决应急性事务,如某年度预算编制培训、某年度决算审核培训等。要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必须将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上级财政部门年初制定覆盖管辖范围内全体行政事业单位的全年教育培训计划,列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拨出专项教育经费制作网络课件,适时邀请专家授课,并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听课时间作出硬性规定,利用信息化管理监督课时完成情况,学分计入个人年度考评项目。另一方面各基层单位要着重抓好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

  (三)加强内控建设,完善会计监督,筑牢制度机制基础财政部于2012年已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契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业务,整合单位财务管理的每一环节,认真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其予以落实,筑牢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机制基础。另外,在具体操作层面,涉及的改进措施着重需注意以下几点:按规定设置财务岗位,选拔专业人才,建立牵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对会计原始单据的填写、审核、保存;严格控制使用现金,加强资金管理;认真吃透规范精神,科学设置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固定资产管理闭合环;完善会计档案管理,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变化。在会计改革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结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现实需求来重新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和实质,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1996】19号1996-06-17.

  [2]左美春.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经营管理者.2013(12).

  [3]陈倩.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5(3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消耗的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体现了它的不适应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财政方面改革的制度、措施,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

  2、专项资金未单独核算。

  一部分单位专项资金和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与行政事业经费混淆使用,在一本账上反映所有资金的收支余情况,这样专项资金的年终结余也成为单位的事业费结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就被掩盖了。

  3、现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有隐患。

  部分单位现金管理漏洞百出,会计、出纳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库存现金数额大,白条抵库现象严重;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单位对出纳监督不够,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公私不分,自己的钱也往金库里放,单位资金不足,出纳人员自己垫付,不履行财务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

  如审批报销程序欠规范,会计监督职能执行不利。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对资产的购置、核销、登记、保管无明确的制度,对新增和减少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建账和核销,资产变卖、报废不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造成单位财产不清,家底不明,极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票据管理不规范

  首先,一方面有些单位对发票管理办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位没有制定票据管理制度,既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没有对票据使用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其次有些预算单位仍然在使用不规范票据收款,且未建立票据领购缴销制度,有些正规票据的管理也是如此,责任不清,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6、财务人员素质低。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特殊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兼职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岗位人员变动频繁、随意,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导致了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尤为突出,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因素

  1、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第一,1997 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部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分别制定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但随着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入,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第二,许多政府部门内部职能交叉,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事业管理部门,在单位既有行政经费又有事业经费的情况下,适用哪一种会计制度就难确定。这样,就导致具体单位在选择执行的会计制度时既有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也有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还有一套账内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由于执行情况不规范、不统一,影响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和对比。

  2、现行会计科目体系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要求,不能全面清晰反映其实际情况。

  第一,由于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往来增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发生业务时,运用会计科目混乱,不能正确反映其资金动向。

  第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上缴上级支出以及上级补助收入这样的科目来反映这两类款项往来,造成有的单位对上缴上级支出要么不反映,要么列入暂存款科目核算。

  第三,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大部分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性质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行政单位的“拨入经费”与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都是核算财政拨给单位的经费;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与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都是核算单位的开支情况等等,人为地将其分设两套会计科目,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在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情况下,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及收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3、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缺陷。

  第一,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的还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隐患。

  第二,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三,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造成脱节的问题。一是不管项目是否能批准,其前期经费使用都在经常性经费中列支,挤占了经常性经费。二是由于资金来源一时难以到位,项目经费只有支出,导致项目经费红字,甚至难以正常结转。三是项目立项后,款项也已到位,但由于部分是为了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而立项的,或实际条件发生了变更,没有实际支出,最后将这部分资金移用到其它项目。四是项目完工后结余不上交或转入经常性经费没有完善的审批手续;

  4、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很少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不合理、执行效果较差。一是费用审批程序不合理。目前对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二是部分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职责不明。有的单位内部岗位责任不清,存在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坐收坐支现象。有的没有按票据领销与票据使用岗位相分离原则,收入没有按时解缴。有的单位资产保管、处置与 报账会计职能未分离。有的单位经手人、审核人未分离。

  5、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分离,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行集中核算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单位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业务相分离,会计核算中心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对于具体业务和资金性质来源不了解,制约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二是资产管理与核算管理分离。会计核算中心按照行政事业会计准则和单位的具体情况,登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帐,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相对形成明细帐和实物管理的分离,造成帐实不符。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1、合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对完全企业化管理或政府已决定改制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以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等,可暂时先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等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改革、事业改革全部到位后,再将进入市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出预算单位会计系列,适用企业会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则改变现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制定的做法,将之合并为一个制度,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将现行两套制度会计科目,根据目前的核算需要和管理要求,进行必要的归并和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

  2、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单位内部应按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设立财务管理相关岗位、明确职责。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预算执行的合规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主要审核单位资金来源的正确性和收入的完整性;审核单位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查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审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审查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制度和执行情况。

  第三,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应清理过时不适应当前情况的内部各项开支标准等财务管理制度,对财政未明确开支标准的制定实施细则,从而加强各项经济业务开支的事前控制。二是应规范凭证流转程序。对一些授权审批的权限应明确细化,对一定金额以上的单笔开支,应实行集体讨论决定。

  3、强化预算管理,规范单位收支行为。

  第一,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要力争将单位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要坚持按项目、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因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二,严格遵守财经法规,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从严控制支出,各单位都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费用消耗限额及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从严控制专项资金中列支各项费用,确保专款专用,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制度,促进专项资金进行规范核算。

  4、加强财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第一,在财务队伍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二,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加强培训,抓好继续教育。

  第四,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5、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财政、审计等国家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和审计时,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和依据,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财政业务主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对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单位,依照财政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从严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 杜振宇.现行财务报销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7,(2):70- 71.

  [2] 张家旺.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2):34- 35.

  [3] 江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7,(1):66- 69.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建议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也深入推进,不断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并对其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改革中,极大的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难度,需要尽快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引起重视,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将应有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财务管理观念不强

  一是财务管理制度、资产成本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不完善,财务处理时不够完整,随意性很强,导致无法发挥出财务管理机制的作用;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财务知识,很少接受业务培训教育,导致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很难落实,并存在着串岗、混岗等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行政成本,还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备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经营化中,实现了资金收入的增长,不过随之也造成了很多风险,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分析风险,风险防御措施没有做到位,导致流失了大量财务资金。

  (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较弱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实行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效果不佳,实际中未能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存在经费管理不力、忽视实物资产管理、监督力度薄弱等问题。一是一些单位没有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未能规范的管理票据与原始凭证,存在超支浪费的问题,未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实物资产管理与核算不力,很多单位没有定期清盘资产,资产实际运行情况得不到反映,很难妥善处理弃用或闲置的资产。有的单位自行作价处理资产,普遍有着随意报废、转让与经营的情况;三是监督管理效果不佳,监管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在利用资产、使用资金时,监督与考核力度薄弱,导致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被削弱。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不够规范

  很多单位不重视预算管理,没有合理规划财务收支。一是预算编制执行不合理。一些单位在预算编制中,预算科目分类不统一,没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影响了预算的可行性[1]。加之一些单位随意调整福利发放、车辆配置使用等经费,审批不够严格,频繁出现追加预算的情况;二是预算管理不到位。很多单位在预算申报中纳入预算外资金,资金用途被随意变更,支出范围不断扩大。此外,很多单位在国有资产经营下,预算外收入数额很大,收入与入账较为混乱,导致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四)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增强,然而没有在制度上体现出来,执行标准不明确,导致无法实现内控目标。一是内控范围越来越广,管理难度很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有众多附属单位,与各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职能日益多元化,并有着对外经营、公益服务、科学研究等各种性质的经济实体。内部控制制度的不统一,容易造成管理出现混乱,无法控制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指导性规定,很多单位将财务制度作为内控制度适用,主要限制了资金使用标准、开支范围等,只是规范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很难提升资金的安全。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完善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及财务管理人员要提供思想认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保障财政资金有较高的使用效益;一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财务法规制度教育,加快队伍建设步伐。要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二是完善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为让财务资金收支管理更加规范,要根据资本成本与价值,在绩效考核指标中纳入财务指标,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成本[2]。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执行能力

  在信息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执行能力,有利于发挥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用。所以要合理编制预算,统筹资金安全,降低行政成本。一是创新预算编制方式,明确编制内容与程序。要由“零基预算”替代“基数法”,科学预算并分析单位各项财务活动,并且对预算批复程序和预算科目加以细化,统一预算支出标准,实现编制水平的提升;二是增强预算执行能力,避免预算编制与执行出现脱节。监管部门要全程跟踪预算收支状况,尤其是应加大专项资金监督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成本,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高效配置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一是实行专项设备的专业化集中管理,资产管理工作由统一管理机构负责,确保合理调配国有资产,实现专项设备使用效率提升[3]。要尽快整合闲置资产,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资产,以此获得置换资金,将存量资产激活,将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二是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要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掌握资产占有与使用状况、闲置资产的分布与数量状况,防止资产被随意处置,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化与信息化管理,提供信息化程度。

  (四)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体制建设

  一是将内部监督体系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创设出良好的内控环境。在现金管理、支出审批、收入审核等工作中,要实行授权审批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方法,减少行政成本,防止人、财、物被浪费。此外,要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将相关财务制度落实;二是政府与社会要参与监督中,确保银行与证券机构履行好监督责任,严格监督检查账户情况,防止出现多开户头、公款私存的现象。政府主管部门要从各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看,明确财政资金使用规范与支出标准,加强日常监督,纠正不合规支出现象。

  三、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要提供重视,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要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控制费用支出,健全财务制度,加大财务监督力度,实现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要从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出发,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立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管理观察.2014.(14):95-9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

  (1)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上下级业务交往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经济往来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项目越来越繁琐复杂,资金账目的流向不能正确反映现实情况。

  (2)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性质是一致的,但在流程中的名称不完全相同。比如核算财政拨给单位的经费上行政单位往往称之为“拨入经费”而事业单位往往称之为“财政补助收入”;再如核算单位的开支情况事业单位称之为“事业支出”与行政单位称之为“经费支出”。这样性质相同的经费收与支出,而名称却不一样,导致了账目的混乱。

  2、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问题上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1)行政事业部门编制预算在项目支出的程度及支出定额制定等方面做的还不规范,导致某些单位或领导不加克制的挪用资金,大摆阔气,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行政事业部门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在项目的支出预算方面人为因素较多,往往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现象。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3)行政事业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数量和时间上造成脱节。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1)经费审批程序缺乏计划性。行政事业单位各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不很规范,缺乏事前控制,往往局限在事后审批上,即“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

  (2)部分不相容岗位职责不明。有的单位内部岗位责任不清,存在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有的单位资产保管、处置与报账会计职能不分离。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不合理、执行效果较差。

  二、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1)建立内部不相容职责制度。单位内部应按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设立财务管理岗位,做到各职能部门经办人员之间应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体制,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规范发展。

  (2)加强财务制度管理。不断更新内部各项开支标准等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型社的发展,对财政未明确开支标准的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各项经济业务开支的事前控制,防止独权。

  2、强化预算管理,规范单位收支行为

  (1)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将单位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坚持按项目、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因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不得擅自挪用资金。

  (2)严格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各单位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费用消耗限额及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对专项资金管理,要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3、加强财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规范篇10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单位甚至没有制定专业的预算制度、预算组织与预算执行目标等。第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统筹分析能力有效,需要加强,这些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无法掌握该单位的全局整体工作,对整体预算资金的需求缺乏相应的研究与调查,财务分析能力一般,有待提升。第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职能较差,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部门不是特别规范,费用支出没有计划,支出金额不定,经费互相挤占,很多计划金额只是一个形式。财务管理部分对于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没有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往往依赖于使用之后的核算,所以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所以,需要首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财务预算的执行、考核与编制等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合执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可以从根本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预算教育与培训,让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提升其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另外,在此基础上,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人员的编制水平与能力,严格规范财务预算的执行流程,并且制定相关管理的奖励和处罚制度,对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提升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作用与价值。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其重要环节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规范财务预算的标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标准方法,促使财务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更加具有实效性,能够使财务预算资金产生较高实际价值,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用变化的思想看待编制的预算,并且能够适时的调整预算内容和金额,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规范预算程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和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增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执行预算的基础是预算的正确理解,制定的于是不能纯粹是预算管理人员的理解,这样的预算没有太大的价值所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制定合理的预算流程,使财务预算能够真正地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有效地防止贪污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另外,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还能够增强社会民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扩大财务预算的公布范围,提升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从而增强社会民众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增强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与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需要对单位资金的合理使用进行良好的分配和规划,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预算时,不能够仅仅关注资金支出的总额控制,还应该关注所有资金使用的结构控制,尽量细化资金结构,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加合理的地方,重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人员应该合理规划资金的支持范围与具体使用,将设备投资、待摊投资与饥建设投资等区分开来,坚持结构控制的优先原则,对所有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分析和调查,从而增强资金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与使用效率。

  三、总结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1)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管理几乎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项目采购管理模式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模式和项目合同类型,对项目整体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项目管理、采购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采购在工程项目中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支持服务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采购管理也发展成为成本控制和促进项目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1.明确项目采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规模越大,采购金额越高,管理者对程序的设计越为重视。这里将一般采购作业流程设计应注意的关键环节阐述如下:

  1.1根据不同工程项目或各工程项目工作包的特点,充分考虑成本控制、设计、施工等因素确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而确定工程项目采办模式,便于采办成本控制。

  1.2实施工程项目采购预算制,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项目采购成本目的。

  1.3采购包的划分。要根据设备材料的性质、市场供货商的供应能力和经济批量划分采购包。合理划分采购包,可降低采购价格。

  1.4充分利用好工程项目内外部环境。在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1.5供应商的优化选择和管理。工程项目前期供应商一旦选错,将给工程项目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招投标尤其是国外设备招投标要特别慎重。

  1.6确立采购全流程成本的概念,应该关注的是整个工程项目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总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单一的针对采购货物或服务的价格。

  2.细化项目采购管理中的的部门职责

  科学合理的流程,明确细致责任化的分工,对于规范采购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2.1各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提出、采购的参与、货物的验收。

  2.2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审核专项物资申请(必要性、替代性、可否调拨、数量、型号、品牌),出具专业意见;协助采购对新的专业设备或物料的采购。

  2.3行政组:负责监控各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下达各处物品申购计划额度;物品需求申请单审核,负责不定期市场调查和价格监督。

  2.4人事行政部采购组:负责采购通用类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生产辅料等,进行采购实施的全过程——询价、供应商选择、下单/合同的制作、追踪到货、退/换货、报销。

  2.5生管部采购组:负责采购设备治具类与计量仪器类固定资产、生产材料等,进行采购实施的全过程——询价、供应商选择、下单/合同的制作、追踪到货、退/换货、报销。

  2.6行政库房:负责办理出、入库手续;负责辅料、劳保品的存储和管理;负责提供辅料库存月报表和劳保库存月报表。

  2.7品保部:负责对到货生产辅料的检验以及协助索赔、出具检验报告;参与计量仪器类资产采购支持。

  2.8技术部:负责参与设备治具类资产采购,给予相关专业技术参数支持。

  3.强化项目采购管理中的制度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并完善配套的采购管理制度是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推行项目采购管理的有力保障。

  3.1建立健全各项采购管理制度。项目一进驻,就要按单位企业下达的责任成本预算指标,制定一套采购成本管理办法和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进,通过实践使之趋于完善,以确保制度科学可行性,真正起到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目的。

  3.2全过程控制。控制总成本在探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的问题时,应该确立采购全流程成本的概念,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是整个项目采购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总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单一的针对采购货物或服务的价格。

  4.采购业务流程管理的注意事项

  4.1注意流程的先后顺序及时效控制。应当注意作业流程的流畅性与一致性,并考虑作业流程所需时限。避免同一主管对同一采购案件作多次签核;同一采购案件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作业方式;同一采购案件会签部门过多,影响实效。

  4.2价值与程序繁简相适应。程序繁简或被重视的程度应与所处理业务或采购项目的重要性或价值大小相适应。凡涉及数量比较大,价值比较高或者易发生舞弊的作业,应有比较严密的处理监督;反之,则可略微予以放宽,以求提高工作效率。

  4.3避免作业过程发生混乱。要注意变化性或弹性范围,以及偶发事件的因应法则。譬如在遇到“紧急采购”及“外部授权”时,应有权宜的办法或流程来特别处理。

  4.4流程设计应适应现实环境。应当注意流程的及时改进,早期设计的处理流程,经过若干时间段后,应加以审视,不断加以改进,以适应组织变更或作业上的实际需要。

  4.5配合作业方式的改善。譬如当手工的作业方式改变为信息化的作业方式时,流程就需要做相当程度的调整或重新设计。

  5.结语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项目采购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有效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是关键,就必须要加强对项目采购的管理与控制,具体方法和可操作模式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践摸索。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2)

  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采购过程中,人们似乎对政府采购的效益(效率)比较重视,而对工程类项目采购成本并非十分关注和加以“吝啬”(甄别)。现笔者就此话题作如下浅议。

  一、要增强政府采购工程类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意识,实现工程项目类采购成本的降低和效率(效益)提高的目标。加强对工程类采购成本的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和强烈的工程采购成本控制意识,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个采购工作人员及其所有参与采购活动各有关人员的自觉行为。因此,强化采购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采购项目工程责任成本预控机制,即以采购技术预控、采购成本预控为前提条件,以采购成本支出早知道、采购工作人员收入早知道为保障,以实现政府采购业的增效、从事采购工作人员收入平衡和合规为最终目标,改变过去的事后算帐为事前预控,实行对政府采购全过程监控和责任追究制的工程采购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凡是属于管理不善,或管理(监管)上存在重大责任导致的工程采购无为损失和浪费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其相关领导人和直接操作人员的责任。

  二、要对工程采购项目的成本实行全方位监管。1、首先,要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工程采购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其次,要实施谁负责采购工程管理(监管),谁就负责工程采购成本的控制;谁负责采购成本控制,谁就承担工程采购成本控制责任的原则。另外,在采购工程项目部建立一个成本控制量化责任体系,以图表或箭头形式予以标出,并要求责任明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要规范采购人员的操作行为,努力控制好工程材料的采购成本。一是加强采购资金的管理,严格控制大宗件物资或“奢侈”材料采购;二是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制度,做好采购控管基础性工作;3、要合理组织采购工程项目的施工,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好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以保证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对于工程采购项目比较特殊和技术难度大的施工项目,要严格按照各类施工(包括特殊性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工程设备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减少废品率和返工率;坚决杜绝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全力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4、要加强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一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归档工作,为采购事后备案提供可靠的资料;二是建立会签、会审制度,完善合同签订程序;三是完善合同履约和验收制度;5、通过对采购合同的履约及验收,采购合同管理作为一项考核指标落实到有关责任人;6、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主要当事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要自觉履行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以及遵守好《采购法》对采购合同的有关规定。

  三、要对采购工程项目成本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督查。采购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应贯穿于采购工程项目的施工准备前、工程施工中和竣工后验收的整个过程。1、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采购工程项目中标后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项目的价格组成、采购工程项目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评价),并根据政府采购的规定额度确定比较先进、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认真地研究施工设计图纸的有关内容,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从降低工程成本的角度考虑,制定较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根据采购人(使用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作适当合理的投入,既要保证按期开工,又要避免设备、人工的浪费;2、采购工程施工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采购人应注意采购工程成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准确收集施工成本费用的资料,及时分析实际成本与原预算成本的差异及节约率,并及时作出调整。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必要时可进行过程审计,主管部门还应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体系运行是否有效,以及责、权、利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督促其提高工作成效;3、其他有关监督(监察)等部门和机关,要对涉及政府采购管理和具体操作工程类采购项目的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监察)与检查;4、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着重做好工程的扫尾工作。首先,负责施工方要对工作量作全面核对,以避免造成遗漏;对工程采购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情况,要做好会签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在竣工验收期还要按排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等事宜;5、工程采购负责人要运用激励机制实施考核奖惩。对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实施责任成本考核、奖惩机制,最终实现采、供、监多方共赢和工程类采购成本大幅降低的目标!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3)

  高等院校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资金、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中财政追加的资金,以及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等,其业务性质带有很强的财政性资金特点。高校会计属于事业单位会计的一部分,事业单位会计又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会计核算符合预算会计的特点和规定,具有很强的财政性。一方面要完整、真实地反映财政性资金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要遵守和执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具体来说,高校会计核算有如下几个特点和注意事项。

  一、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资金的收支

  国库集中收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通过采用这种支付体系,政府加强了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管,杜绝了资金的截留、占用和挪用等问题,提高了资金拨付和运转效率,使资金流转进一步规范化。

  国库集中收付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业务分为两种: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高校不设立零余额账户,由财政部门为学校开设零余额账户,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等)。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高校开设零余额账户,由财政授权高校用款额度,高校支付资金到收款人(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等)。以资金支付为例,财政直接支付由于不开设零余额账户,核算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教育经费拨款”。财政授权支付由于开设零余额账户,核算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此外,财政部门开设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就是通常所说的非税收入。高校非税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都要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上缴非税收入核算为: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贷记“银行存款”。

  二、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

  政府采购是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高校由于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政府通过采购制度的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招标采购等程序,加强资金运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资金使用的漏洞。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高校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即采购机构)采购,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采购。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于2009年公布了《2010―2011年度自治区本级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通知》中,详细规定了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以及公开招标数额标准。

  高校的采购行为凡是符合目录或限额标准的,应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进行网上申请,报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会计核算中,可以设计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表或采购申请表,由设备使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计财处审批签字,确定是否安排政府采购和采购资金来源(是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还是自筹资金)。会计核算时根据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表或采购申请表,以及财政厅政府采购的批复,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

  三、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财政部门对高校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资产配置涉及政府采购的,必须依法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采购程序,将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出售、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资产处置行为,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理。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已经和财政部门联网,资产的变动情况日益纳入财政监管,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

  高校实行预算管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每年6―7月份向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报下一年度的初步预算,12月份报送最终预算,批复后形成下一年度预算。学校根据12月批复预算制定内部控制预算,会计核算中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预算指标支出,加强对资产的管理。

  四、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高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收费许可证收取的事业性收费(也叫非税收入),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即事业性收入按规定应全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需要使用资金时,由财政部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核准后,从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财政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例如,在收取学费的过程中,产生的退费问题就涉及收支两条线管理。对此,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非税处明确规定,收取的学费全部上缴财政专户,退费另外填申请从财政专户退回。有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简化手续,省去麻烦,干脆用收支相抵后的净学费收入上缴财政专户,这是不符合规定的。一方面没有完整地反映出学费收缴退还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减少了财政专户收入,使部分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

  收支两条线制度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体现在预算管理上。非税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经国库统筹拨付后,记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目。高校根据年初预算、追加预算和财政专户资金综合安排分配各部门各项支出,通过下预算安排资金,落实内部控制的各项指标。核算报销支出时记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预算管理的这一过程,是贯彻收支两条线的过程。

  例如,高校收取联合办班学费10万,上缴财政专户,从财政返回后,在财务软件项目余额设置中科目“教育事业支出”下达预算10万,然后报账支付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五、会计核算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

  根据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校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的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这说明,高校会计核算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于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有严格限制的,不能随意套用、乱用权责发生制。除非是在制度中允许的情况,通常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

  例如,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作了如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年终因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所形成的结余资金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因此,高校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为:采用直接支付方式的,依据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贷记“教育经费拨款”科目;采用授权支付方式的,依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额度时,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如果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根据两者的差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贷记“教育经费拨款”科目。

  (二)不能虚提虚列支出

  企业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按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归集收入和费用,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多数情况不属于虚提虚列。但是,在高校会计核算中,不能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去考虑问题,否则就产生了虚提虚列行为,是不符合核算要求的。最常见的虚提虚列有以下几种:

  1.专项经费的虚提虚列

  由于高校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财政性资金的要求是当年支完,预算执行不好的财政将收回资金,或者核减下年预算指标,因此,高校在会计核算中往往虚提虚列经费支出,以便完成财政安排的资金任务。这种情况往往存在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专项资金下拨较晚,集中在下半年下达,许多高校来不及安排支出,导致大量结余的存在。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截至2010年9月,全区预算执行率为64%,大量资金集中在四季度下拨,给四季度核算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没办法只好虚列支出。

  虚提虚列的会计核算表现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例如,某高校12月收到财政下拨中央地方共建专项资金200万,来不及支出,做会计分录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200万”,贷记“专用基金――中央地方共建资金200万”。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按各项目名称建好项目字典后,下预算进行管理。

  2.研究生经费的虚提虚列

  有些高校研究生经费在管理中也存在虚提虚列现象。研究生在入学的当年,不拨研究生经费,从第二年开始拨经费,共拨两年。由研究生部核准研究生名单和经费,交财务处做会计核算处理。财务处按划拨研究生经费总额,借记“教育事业支出”,按划拨研究生经费各导师建项目码xxx;贷记“研究生经费拨款――xxx”。这样,从报表上看,研究生经费是全部支出了,但是在分项研究生经费中,资金沉淀下来,并没有支完,实质上是资金从大锅转移到了小锅里。例如,划拨2010年研究生经费总额为100万,其中,李明批研究生经费3 400元,王华批研究生经费6 800元……会计分录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 100万”;贷记“研究生经费拨款――李明 0.34万”,贷记“研究生经费拨款――王华 0.68万……”

  研究生经费核算的合理方法是按导师建立项目账后,通过下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

  3.科研经费的虚提虚列

  科研专项经费由于财政拨款下达较晚,而且本身有计划期和进度安排,所以年终会有结余。同样出于报送支出和预算执行的考虑,高校会计核算处理为,按总金额借记“科研事业支出”,按各项目名称建项目码xxx,按分项金额,贷记“科研拨款收入――xxx”。例如,财政拨应用技术开发科研经费80万,其中,稀土课题50万,采矿课题30万,会计分录为:借记“科研事业支出80万”;贷记“科研拨款收入――稀土课题50万”,贷记“科研拨款收入――采矿课题30万”。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按各项目名称建好项目字典后,下预算进行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

  很多高校对于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采用如下会计分录核算:按购入固定资产发票总价,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按第一期付款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其余暂存贷记“应付及暂存款”。例如:协议购买固定资产价款30万,分三期平均支付。在支付第一期款项时供应商提供固定资产。会计分录为: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30万”,按第一期付款金额,贷记“银行存款10万”,其余暂存贷记“应付及暂存款20万”。这种核算方法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基础,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核算要求的。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支付第一期款项时,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 10万”,贷记“银行存款 10万”。同时,借记“固定资产30万”;贷记“固定基金10万”,贷记“应付及暂存款 20万”。支付第二期和第三期款项时,借记“应付及暂存款 10万”,贷记“银行存款 10万”。同时,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用设备购置费 10万”,贷记“固定基金 10万”。

  (四)回收款的处理

  高校存在大量的垫资回收款,主要表现为回收抵垫水电费,回收实体工资,回收自供暖气取暖费,回收校园网网费等。很多高校日常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付及暂存款”;年终处理为:借记“应付及暂存款”,贷记“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这样核算对当年回收款和历年回收款不加区分,是违反高校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的。相关规定对调整事项的规定为:调整以前年度会计事项时调整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而当年调整事项如存在相同支出时,调减支出即可。例如:回收实体工资20万,其中,10万为回收上年工资,10万为回收当年工资。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 20万”,借记“教育事业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10万”;贷记“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10万”。

  六、专项经费的管理

  高校财政拨款分为年初预算拨款和追加预算拨款,按照经济用途分为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项目支出拨款就是这里所说的专项经费。基本支出拨款年末转入事业结余,分配后转入事业基金。而项目支出拨款都是专项经费,是“戴帽”下来的,专款专用,不能改变用途,挪作他用。前面说过很多高校采用虚提虚列的方法,是不符合会计核算规定的。对于专项经费应该专项编项目码,一个专项一个项目编码,通过下预算的方式管理。核算时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支多少列多少,年终结余自动结转下年。如结余返还国库的,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规定进行处理。

  总之,高校由于使用财政性资金,其会计核算特点与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在核算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特点和区别,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1998:10-30.

  [2] 财政部.财会便[2009]62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9-15.

  [3] 全国人大(第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S].1995:1-3.

  [4] 全国人大(第6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S].2002:1-7.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4)

  一、注意制度和法规建设,实行责任制

  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是高校物资采购的重要基础,它使高校的物资采购规范在国家的法规和学校政策下存在及运行。反之.如没有一套完善的物资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物资采购将无法达到目标,采购行为将难以规范。该制度和法规体系建立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在学校统一布置下,依据国家法规和学校实际,组织有关资产(物资)、财务、审计、监察、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利各方面政策的协调。(2)学校应制定物资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从宏观的角度,高校的物资采购应置于学校的系统规划下,从立项到资产运行等采购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内容涉及目标与原则、立项与采购、采购的监督与保护、资产运行与处置等;从微观而言,应把重点放在立项、采购、合同签订与验收和售后眼务上;从文件配套上,要在政策指导下的文件出台后,分别制定公用行政物资、图书、医疗、基建工程及后勤产业等系统的物资采购细则等。(3)政策上应体现强制与限制性的特点:如实施对采购及各部门的限制性,对采购方式的限制性,采购不同限额的限制性运行条件,物资采购必须的强制性监督要求等。高校的物资采购属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的行为范畴,决定着其强制性与限制性贯穿采购的全过程。

  高校采购的重要性、政策性要求克服经济上软约束与责任间接和非赢利的特点,应该建立各环节的责任制,包括人员责任、立项采购合同责任、验收服务责任、物资管理责任、审计监察责任等,并建立各目标责任制。有关人员在物资采购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贿受贿的,应追究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学校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保证。高校的物资采购,应实施专门物资采购机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及使用单位参与的系统化运作,以形成专门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使用者为辅的采购队伍。在学校领导下,形成评委决定的物资采购职业化管理和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

  设立专门的物资采购部门,应以.‘供管结合、服务为本、优质优价、创造市场”为指导。通过成立专门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学校采购的组织、制度、程序、办法等,建立适应学校需要的采购体系;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归口管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负责全校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发挥批量采购与零星分散采购的优势,发挥集中与专业化采购的主渠道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高效优质、及时供应的服务;维护学校利益和当事人利益,建立采购监控与责任机制;负责物资采购信息收集进而创造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办理物资采购中物资提运,办理各种手续等业务。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单一采购的专门机构可以适应所有物资采购形式,成功的采购组织结构应该是各专门机构为主,技术和使用部门为辅,相互配合来组织特定的采购需要,满足特定的采购目标。当前高校的物资采购专门机构。可在资产物资的归口部门设立物资采购中心,也可以在其他资产(物资)分管部门设立,物资采购的工作可以在资产(物资)、医疗、产业、后勤、基建、图书等部门组织下实施规范采购。

  保证精干的专职人员,形成有良好的采购技术与商务活动能力的专业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采购队伍。高校应形成专职人员、评委群库、专业技术人员群库及使用人员等多层次的采购人员结构,专业人员其岗位涉及经济、技术、教科诸多方面,处理的人事复杂,故要具有以下几点素质:(1)对高校教育事业的了解和热爱;(2)有一定的学历,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经济活动能力;(3)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4)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自律,勤政廉政,这点十分重要。

  三建立有效的物资采购的监控体系

  建立运作有效的物资采购监控体系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是实现采购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应建立的监控机制包括:(1)财务监控机制(2)审计监控机制(3)监察机制(4)技术监控机制。建立监控机制要注意坚持几个方面要求:(1)对物资采购当事人依法规强制性实施监督,而对当事人也赋予了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必须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2)各监控部门要依法规实施监督,监督和处罚均应“依法实施”,不能变相行政干涉,不能没有法规依据和违反程序。(3)正确行使本职权利。高校的物资采购涉及的监控部门多,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监控,各部门要十分注意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别负责监督,而不能越俎代庖,让当事人’‘无所适从”。(4)注重时效性。物资采购有明显的时间效益,不允许监控部门搞、‘文山会海”、搞“层层审批6实践中,各监控部门如何行使职能又提高办事效率,这点是急需研究的。

  四对物资采购进行明确规范

  对高校的物资采购进行规范是主要管理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规范:

  (l)全过程的程序规范:基于物资采购的意义和实践表明,程序规范应包括立项—采购计划—采购—合约—验收—付款—物资建账—物资运行与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和约束力。当事人不得随意改动;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5)

  一、注意制度和法规建设,实行责任制

  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是高校物资采购的重要基础,它使高校的物资采购规范在国家的法规和学校政策下存在及运行。反之.如没有一套完善的物资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物资采购将无法达到目标,采购行为将难以规范。该制度和法规体系建立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在学校统一布置下,依据国家法规和学校实际,组织有关资产(物资)、财务、审计、监察、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利各方面政策的协调。(2)学校应制定物资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从宏观的角度,高校的物资采购应置于学校的系统规划下,从立项到资产运行等采购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内容涉及目标与原则、立项与采购、采购的监督与保护、资产运行与处置等;从微观而言,应把重点放在立项、采购、合同签订与验收和售后眼务上;从文件配套上,要在政策指导下的文件出台后,分别制定公用行政物资、图书、医疗、基建工程及后勤产业等系统的物资采购细则等。(3)政策上应体现强制与限制性的特点:如实施对采购及各部门的限制性,对采购方式的限制性,采购不同限额的限制性运行条件,物资采购必须的强制性监督要求等。高校的物资采购属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的行为范畴,决定着其强制性与限制性贯穿采购的全过程。

  高校采购的重要性、政策性要求克服经济上软约束与责任间接和非赢利的特点,应该建立各环节的责任制,包括人员责任、立项采购合同责任、验收服务责任、物资管理责任、审计监察责任等,并建立各目标责任制。有关人员在物资采购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贿受贿的,应追究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学校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保证。高校的物资采购,应实施专门物资采购机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及使用单位参与的系统化运作,以形成专门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使用者为辅的采购队伍。在学校领导下,形成评委决定的物资采购职业化管理和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

  设立专门的物资采购部门,应以.‘供管结合、服务为本、优质优价、创造市场”为指导。通过成立专门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学校采购的组织、制度、程序、办法等,建立适应学校需要的采购体系;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归口管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负责全校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发挥批量采购与零星分散采购的优势,发挥集中与专业化采购的主渠道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高效优质、及时供应的服务;维护学校利益和当事人利益,建立采购监控与责任机制;负责物资采购信息收集进而创造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办理物资采购中物资提运,办理各种手续等业务。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单一采购的专门机构可以适应所有物资采购形式,成功的采购组织结构应该是各专门机构为主,技术和使用部门为辅,相互配合来组织特定的采购需要,满足特定的采购目标。当前高校的物资采购专门机构。可在资产物资的归口部门设立物资采购中心,也可以在其他资产(物资)分管部门设立,物资采购的工作可以在资产(物资)、医疗、产业、后勤、基建、图书等部门组织下实施规范采购。 保证精干的专职人员,形成有良好的采购技术与商务活动能力的专业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采购队伍。高校应形成专职人员、评委群库、专业技术人员群库及使用人员等多层次的采购人员结构,专业人员其岗位涉及经济、技术、教科诸多方面,处理的人事复杂,故要具有以下几点素质:(1)对高校教育事业的了解和热爱;(2)有一定的学历,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经济活动能力;(3)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4)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自律,勤政廉政,这点十分重要。

  三建立有效的物资采购的监控体系

  建立运作有效的物资采购监控体系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是实现采购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应建立的监控机制包括:(1)财务监控机制(2)审计监控机制(3)监察机制(4)技术监控机制。建立监控机制要注意坚持几个方面要求:(1)对物资采购当事人依法规强制性实施监督,而对当事人也赋予了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必须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2)各监控部门要依法规实施监督,监督和处罚均应“依法实施”,不能变相行政干涉,不能没有法规依据和违反程序。(3)正确行使本职权利。高校的物资采购涉及的监控部门多,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监控,各部门要十分注意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别负责监督,而不能越俎代庖,让当事人’‘无所适从”。(4)注重时效性。物资采购有明显的时间效益,不允许监控部门搞、‘文山会海”、搞“层层审批6实践中,各监控部门如何行使职能又提高办事效率,这点是急需研究的。

  四对物资采购进行明确规范

  对高校的物资采购进行规范是主要管理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规范:

  (l)全过程的程序规范:基于物资采购的意义和实践表明,程序规范应包括立项—采购计划—采购—合约—验收—付款—物资建账—物资运行与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和约束力。当事人不得随意改动;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6)

  医院正常运营不仅需要一定量的人力资源,还需要一定量的物质资源支撑。这些设备、耗材、建筑物等物质条件需要医院在运营中不断的采购。随着的,医院对外采购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品质也会越来越好,所支出的金额也将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规范、控制对外采购支出,维护医院和职工的根本利益,提高对外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关注热点,并把期待的目光落在医院“看门人”———内部审计身上。

  一、开展对外采购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对外采购是维持医院运行的重要经济活动,是医院资金支出的重头戏。对外采购每节约一分钱,就意味着单位增加一分钱的净收入。因此对其进行审计,规范医院对外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医院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是国家以法规的形式赋予内部审计的职责。

  二、对外采购审计的特点

  1.对外采购审计具有多样性。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医院不能或经济不允许医院以自产自销的经济形式为自己生产所需的物资向社会采购。其采购的范围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办公用品、卫生材料、药品、仪器、设备、工具、家具、被褥、图书、报纸杂志、电器、音像制品、维修配件、大型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及承建施工、对外广告宣传、印刷、保洁服务等,项目品种繁多、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对外采购审计的多样性。

  2.对外采购审计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一方面,医院计划采购的项目是医院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或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所需的物资、服务,推迟采购就会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内部审计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对外采购的审计。否则,迟到的审计对医院运行和发展来讲,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另一方面,现在医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运行的,对外采购项目的价格和供货渠道,不像计划经济时期,物价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而是价格随行就市,变化比较快,且同一时期、同一品种的货物,不同渠道供应的价格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有利于医院发展的时间内,及时、快捷地完成对外采购审计。

  三、对外采购的审计方式与

  1.对外采购的审计方式。对外采购项目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责任、内控制度等审计,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内控制度等审计,是根据已发生经济活动并已有记录的数据、制度和资料,可事后进行。而对外采购发生所留下的会计资料,由于市场变化较快,事后进行审计,很难或不可能形成有说服力的审计结论。只有在采购事项发生前,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有关职能科室报审的、经过领导批准的采购项目计划,进行市场调查和询价,形成有据可查的审计意见,即对采购项目价格等提出限定性的意见,并对采购的程序及结果进行跟踪性审计,这种事前参与的审计方式,可有效地堵塞对外采购中的漏洞。

  2.对外采购审计的方法。(1)市场调查法。医院对外采购一般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直接采购等方式。对这些采购方式的审计,因采购方式不同,其方法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都需要采用市场调查法。通过市场调查,获取采购项目的供货渠道、供应商、产品质量及价格等信息,形成可靠的标的或价格底线,从而提出可行的审计意见。(2)程序审计法。是指对各种采购方式应遵循的基本程序审计的方法。随着改革深化,采购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化,医院对各种采购事项制定了严密的采购程序。如果遵循了采购程序规定,一般不会产生不规范的行为。因此,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核有关职能部门是否按采购程序执行采购。(3)内外审计结合法。是指对金额较大、项目复杂的采购事项,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后,再聘请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医疗卫生系统基建审计能力有限,采用内外审计结合的办法,一方面,不仅能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具客观性、公正性。

  四、对外采购审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1.建立健全对外采购审计制度。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前提和依据。没有相关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将无法开展工作。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应出台对外采购的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以便内部审计部门规范、有效、顺利地开展对外采购审计工作。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7)

  1-月份共组织或监督了次政府采购活动,采购项目预算万元(剔除车辆保险和燃油政府采购项目),实际采购金额万元,其中公开招标万元,竞争性谈判万元,单一来源采购万元,询价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节资率%。

  (二)、推行了集中采购机构职能市场化改革工作。

  一是草拟并下发了《关于我市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职能市场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采购单位及机构应注意的事项。二是现场督查了采购机构办公场所,督促采购机构按要求布置各项设施设备,确保正常开展业务。三是要求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岗位工作纪律要求,建立内部监督制约体系等。四是加强了机构从业人员管理监督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考取从业资格证后方可进入开标、评标室从事政府采购业务,确保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开展业务。

  (三)、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职能市场化管理,加大对机构的监管。

  一是对机构的所有开标项目均安排采购办工作人员参与监督,防止机构和采购单位不按规定开标。对公开招标需要到接专家的项目,由采购办、机构和采购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到接专家,加强监督。二是对重大项目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争取纪检人员共同参与。三是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要求机构健全制度,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省政府采购程序规范》等法律法规开展招投标活动。四是要求机构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确保按政策法规开展业务。因为政府采购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如果机构从业人员业务不熟,容易出现质疑或投诉,增加采购办工作量,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供应商,素质参差不齐,只要是触及到他的利益,你就是没有错,他都要想办法找茬。所以说机购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采购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四是对机构开标室、评标室录音录像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要求增加监控探头,以覆盖所有空间,杜绝监控死角,确保整个开标过程在有效的监控之内。

  (四)、推行了定期询价,提高了工作效率。定期询价是市财政局推行的一种采购方式,适用于采购金额较小的项目。询价挂市政府采购网的时间为7天,公示7天,共14天。定期询价挂市政府采购网的时间为3天,公示1天,共4天。定期询价比询价采购方式节约10天时间。定期询价是多个项目集中在同一时间开标,只需请一个专家,也不需付费,既节约了费用又提高了采购效率,可以有效减少单位自行采购行为,满足采购单位的需求。

  (五)、参加了市财政局组织的关于实行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工作会议。根据会议安排,各县市要在7月份开展电子化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系统试运行工作,采用新旧系统并行方式。8月份起,正式运行电子化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系统。

  (六)、建立了我市政府采购专家库。

  一是根据《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兄弟县市做法及我市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拟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我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的文件。二是向各单位了解各类型专业人员,做好了摸底工作。三是向各单位宣传政府采购专家管理政策,让更多的单位和干部了解政府采购专家相关知识,目前已有180人报名。

  (七)、完善管理,认真做好政府采购各项正常工作。一是做好了各单位政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审核和资金拨付审核工作。二是做好了各单位政府采购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做好了我市行政事业单位机动车保险审核工作。四是做好了政府请示件和各单位征求意见函的答复工作。五是做好了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计划缺乏预算管理。

  按《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每年底各部门应编制下一年度的政府采购预算,经批准后按月申报采购计划,由采购办汇总后下达给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目前虽然加强了采购计划的管理,但各县、市仍然缺乏全年采购预算的宏观调控,年度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尚未实行。

  三、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工作效率,建议按“质优价廉,快捷高效”的原则,对部分政府项目实行双向询价、低价择优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1、做好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改革准备工作。

  2、做好专家库专家培训工作。

  3、做好各单位、政府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审核工作。

  4、做好各单位采购资金拨付审核工作。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8)

  关键词 :政府采购 全过程审计 顶层设计

  一、目前推进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信息质量较差。政府采购审计推进过程中,采购主体、参标或中标单位提供的部分信息存在质量问题,比如参标单位为了提高中标率,往往蓄意在投标文件中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基础信息缺乏相应的真实性、充分性及相关性。正因为如此,广东省审计厅办公室曾专门发函给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要求对方“应注意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二是审计目标环节存在偏差。在政府采购审计推进过程中,普遍重视对招标、开标、评标等采购招标中间环节的审计,但对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验收等前期或后续环节的关注度不高。

  三是审计对象范围偏狭。《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条例》)强调的是对财政资金的跟进审计,非财政资金的采购不在国家审计的对象范围之内。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采购条例》)第二条规定“财政性资金与非财政性资金无法分割采购的,统一适用政府采购法及本条例”,包含部分非财政资金支撑的采购,可见政府采购审计实际上无法实现对政府采购的全覆盖。

  四是审计维度残缺。目前,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维度还是对合法性或合规性的审视,对绩效等其他维度的关注度不高,在具体落实层面的成果较少,部分地方甚至没有公开类似审计结果等相关信息的底气。

  五是审计评价与民众期望有差距。基于部分政府采购项目自身的关注度,部分民众会自觉发挥民众监督作用,对采购价格等问题进行质疑,期待对应的政府采购审计确认这些问题。然而,部分民众质疑的问题往往难以进入审计发现及审计建议中,亦无公开相应的审计结果。

  二、影响政府采购审计推进的制约因素

  一是审计人员胜任能力。部分审计部门的职数岗位有限,且多为财务审计类专业技术人员,当面对各类型审计任务时,在知识面及相关技能方面往往力有不逮,参与政府采购审计的部分人员对采购理论、法律规范、流程、方式、相关行业市场情况、合同管理、风险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往往有限。

  二是绩效评价标准。目前,在实务层面没有统一、权威、科学的政府采购绩效指标体系及相应标准,《采购条例》中甚至没有绩效、效益、效率等相关字眼。其实,这不仅是采购绩效审计的困境,其他类型的绩效审计也面临这种困境,即便是《审计法》也将绩效审计局限在财务审计之内,而且缺乏细则层面的说明。

  三是与其他监督方的配合。《采购条例》第七章对政府采购监督检查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规范说明,但没有明确财政、审计、监察等监管部门等不同监督方如何协同监督及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在实务层面,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管方协调配合不当,成为采购审计监督系列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四是顶层设计。上部分第三个问题中所言的《审计条例》与《采购条例》之间出现了真空地带,本身就是顶层设计问题的表现之一。另外,《采购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监督,发现采购当事人有违法行为的……”,强调了对违法行为的关注,但没有绩效方面的要求,也是顶层设计缺漏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是发展成熟度。政府采购审计的发展成熟度一直比较有限。其中,最关键的表现是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全面而权威的政府采购审计监督机制,缺乏规范文件来明确规定采购审计准备、切入时点、审计主体资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环节,致使政府采购审计在实务层面的随意性较大,容易滋生风险问题。

  六是国家治理理念跟进转型。在国家治理境遇下,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目前,在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推进过程中,对民意的尊重程度不够,缺乏自觉吸纳民众监督成果的意识和习惯,是产生系列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是提升审计团队的胜任能力。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时段不一的员工培训计划,经常性地推进审计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该以审计技能、采购法规、采购理念、招标管理等相关知识为重点。在面对特定领域的政府采购项目时,可以适当延长事先调研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汲取新知识,还可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

  二是协调处理多种关系。首先要注意协调好与采购项目执行主体的关系,确保其能切实配合具体工作的推进,尤其是确保其能及时、充分而真实地提供支撑审计意见的基础证据信息。其次要注意协调好与财政审计、其他类别审计及其他采购监督的关系,确保彼此之间形成采购监督的最大合力。最后要注意协调好与广大民众的关系,要学会并善于从相关民众调研并获得部分基础信息,尊重民意,自觉吸纳民众监督的成果。

  三是稳健推进实践探索创新。首先要经常性地总结经验方法,力求实践推进过程中稳打稳扎;其次要注意创新审计理念,敢于尝试运用新的审计方法,推进政府采购审计技术推陈出新;再次要在尽可能高的层面,尝试构建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在大量实践积淀的基础上,由下而上逐层尝试。

  四是践行全过程审计监督。强化对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招标、采购程序、采购验收等环节全覆盖的审计工作,即践行政府采购全过程审计监督。不过,对于特定政府采购项目而言,不一定有条件安排统一而整体化的全过程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用僵化地坚持形式上的全过程,可以考虑灵活地结合全面审计和局部审计、项目审计和专项审计、传统审计和现代审计,达到全过程审计的实质效果。

  五是修正顶层设计。在采购方面,在《采购条例》第六十五条基础上,将审计监督与监察监督分开来,对审计监督的相关事项进行详细规范;在审计方面,在《审计法》与《审计条例》现有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明晰政府采购审计的相关内容,确保对政府采购的全覆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制定并颁发绩效审计指南或者规则等文件。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审计厅办公室关于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政府采购社会审计服务资格信息的函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9)

  关键词:

  采购管理;内部审计;职校

  三年来,仅从政府公开招标评审专家审查投标人财务状况真实性,由原来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告到现在审查投标人的财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职校内部审计要点之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采购—资金支付”循环审计,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笔者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就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购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期望给职校采购同仁一些参考。

  一、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政府采购预算审批的特点要求学校提前一年准确而详尽地制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计划,这对职校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职校采购的品种多,很多技术更新发展非常快,很难提前一年提供技术参数、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经常出现资金的支出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等问题。职校对资金是否合理科学地使用关注度不高,对政府采购项目科学认证、市场调研较少,存在重复申报、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批复资金严重不足或者富余等两极分化现象。

  2.对实训耗材采购程度不够重视

  随着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各类项目的国赛、省赛层出不穷,职校参赛热度有增无减,耗材的采购份额在职校采购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训耗材采购的方式决定了耗材的品质,实训耗材供货时间的紧凑性影响了参赛选手的实操次数,间接影响参赛成绩,实训耗材采购所节约的资金可直接降低实训参赛成本。目前职校实训耗材采购还存在着耗材选购依据不充分、价格控制措施不到位、资质审验不严格、货物配送服务不满意等问题,成为降低实训耗材采购合理性、行业竞争不透明、资源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采购人员专业性不强

  采购工作在职校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部门成立较晚,采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兼职或临时调用,对人员专业素质考虑甚少,拥有专业采购技术和能力、熟悉法律法规、了解职校管理模式而且熟悉市场各种产品性能和价格等的现代采购人才非常紧缺,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职校采购管理办法及监督工作的对策

  1.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以广东省为例,2014~2016年,财政部、粤财厅等频繁下发了各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职校采购应切合政策导向,及时修订本单位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职校采购应以公开招标、网上竞价、电商直购等采购方式为主导;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询价采购;对于需求时间急、采购预算达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的要灵活处理,尝试使用竞争性谈判和竞争性磋商;严格把关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需求,组织专家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2.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

  2016年,教学设备采购预算金额达到50万以上需选用政府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参数是投标人所投产品的参考依据,指向性的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投标人的质疑投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流标。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组织专业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设备技术参数,以使用部门实际使用需求为落脚点,以确保采购不超预算为前提,以公允性为目标,着重审查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无歧视性内容,招标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设备购买后的质保和维修情况等。通过严格的审核,使招标到的设备在购买价格、技术特点、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

  3.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

  依法依规合理采购,保证管理与服务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强化纪检监察审计贯彻采购流程、资金支付始终,从招标文件编写论证、采购结果公允性、合同条款的完整、公正性到资金支付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整个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如下图所示。招标文件论证审核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公开招标中标结果确认招标公示结果公示事中审计签订合同备案验收资金支付校内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后审计图要审计是否按照事前确定的标准进行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防止投标人提供虚假资料。监督开评、评标、定标的程序合法性,从专家人数合理性、专业对口性,过程是否全程记录,是否有专家发表具有导向性的言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功效,降低腐败滋生点。近年来,职校内部审计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实训耗材采购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实训耗材的监管将成为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点之一。

  4.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职校采购管理工作要重视舆情导向,通过政府采购网站、学校网站做好采购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

  建立职校供应商诚信体系,明确管理、准入、奖惩、淘汰等制度。严把供应商准入制度关,审查经营资质、年度审计报告、工作业绩、有无行贿记录证明等资料。与合格供应商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供应商诚信监控,提高供应商的廉洁、守法、自律意识,对刻意隐瞒不良记录、肆意妄为、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供应商,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校项目采购投标工作。

  6.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职校应注重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采购技术和沟通协调能力。采购管理人员的能力影响着采购质量与效率、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可多走访同类院校,探讨采购管理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采购人员参与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增强谈判、沟通等能力,掌握新型采购方式。

  三、小结

  强化职校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切实做好职校采购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职校采购管理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增强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者:王增娣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

  [2]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12).

  [3]沈慎涵.新形势下的高校物资政府采购管理探讨[J].经贸实践,2015(14).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篇(10)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传统的自主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EPC总承包管理更好的实现了管理的全面化和有效性。在我国的电力、水利工程、铁路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工程项目中,EPC管理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EPC总承包的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利润空间,因此要使EPC总承包管理模式更好的发展,项目取得理想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要求一定要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这是项目能否实现最大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概述

  EPC程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商受业主委托, 按照工程总承包合同约定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实行全过程的承包。工程总承包商在合同范围内对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安全负责。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产品是合同约定的工程。工程总承包商为完成工程必须进行创造项目产品过程与项目管理过程的管理。其中创造项目产品过程主要关注产品的功能特性和质量, 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关注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耗费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车费用, 及项目管理部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其中包括特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对于EPC 总承包管理者来说, 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任务。成本管理贯穿了设计、施工和试运行等全过程的复杂工作, 涉及各部门、各环节及人、财、物各个要素。如果不能全方面地做好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预期成本目标的达成会存在一定障碍, 从而影响项目价值的实现。因此, 针对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本问题进行分析, 为提高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本管理效率, 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二、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范围

  根据项目成本管理要求, 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 就是在完成个工程项目过程中, 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的总称。

  项目成本预测和计划为事前管理, 即在成本发生之前, 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顺序、工期及质量标准、资源准备等情况,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进行成本指标的测算, 并据以编制工程项目成本计划, 作为降低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的行动纲领和日常控制成本开支的依据。项目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事中管理, 即对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开支, 根据成本计划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并正确计算与归集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为事后管理, 即通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比较, 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 从而制定进一步降低项目成本的具体安排措施, 并为制订和调整下期项目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 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是以正确反映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的经济成果, 不断降低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健全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下, 以目标工期、约定质量、最低的成本, 建成工程项目。为了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任务, 必须提高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改善经营管理, 合理补偿活动耗费, 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经济核算, 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

  三、EPC总承包模式下各阶段成本管理的控制方法

  1、设计阶段。设计阶段要采取限额设计,就是依据审批通过的投资估算以及设计任务书,控制初步设计并且依据审批通过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来设计施工图纸。从总体上,限额设计的过程要确保工程竣工结算不超过总投资限额。

  2、采购阶段。第一,健全项目采购制度。EPC项目经理部必须完善一系列的采购管理制度并在采购过程中确保严格执行,这就打好了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良好的基础。组织结构和分工上,在EPC项目经理部成立开始,就必须规范物料采购的流程,并对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明确划分,合理分工,权责分明。第二,设定合理的采购预算和限价指标。在EPC项目采购环节,由预算人员依据项目审批通过的概算价,此外也要参照同时间市场的稳定价格以指导价位,对需要采购的物资分门别类核算采购预算,从而核定采购限价指标。要以限价指标作为采购的标准,假如出现超出,有关部门必须查明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第三,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一是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确定采购方式。在物资采购目录列出后,必须充分考虑配送、仓储等因素,建立EPC项目的合格供应商名单。采购方式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询价采购、邀请招标、直接采购几种方式,EPC项目部可以依据相关的规定和结合项目实际,选择采购方式。二是确定合同供应商。EPC项目部要以质量优良、价格优惠、信誉良好为标准选择合同供应商,最重要的是关注物资的质量,在保证物资质量可靠的情况上,最大程度地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此外,在供应商的数量选择环节中,一方面要避免货源单一,要合理选择多家供应商供应;另一方面要考虑所选供应商的物资数量,从而使供应商对价格进一步优惠,最终降低了项目的采购成本。三是供应商的动态管理。EPC项目部要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中,及时剔除或加入供应商。第四,做好物资利旧工作。由于设计工作总存在余量,所以EPC项目不可避免的会剩余一定数量的物资。所以做好剩余物资的利旧,可以有效控制EPC项目的采购成本。EPC项目可以由物资主管负责整个项目的材料平衡工作,在编制物资采购清单时,要充分核算库存物资的数量、种类、规格、型号等,与相关人员认真核算是否可以用于新项目,从而尽可能的物资利旧,减少采购支出。  第一条  为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以下简称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全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财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2〕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项目资金,是指中央财政根据国发〔2006〕17号文件规定筹集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中,分配自治区的项目资金(不含每年按照国家核定的农村移民人数和规定的扶持标准的资金),以及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第三条  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应当符合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相关政策规定,遵循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绩效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四条  项目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会同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自治区财政厅负责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审核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下达资金、监督检查、组织全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指导盟(市)财政部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等工作。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具体提出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对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盟(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实施工作等。

  盟(市)财政部门负责根据同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提出的项目投资计划,及时拨付资金、会同当地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具体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指导旗(县、区、市)财政部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盟(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按照批复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项目资金支出范围,组织编制项目年度计划,做好项目选定、资金分配、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绩效管理和信息公开等工作,并指导旗(县、区、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做好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库,加强项目审查、筛选和监督实施,督促旗(县、区、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进度。

  第五条  项目资金支出范围包括:

  (一)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

  1.农业生产设施建设;

  2.交通、供电、供水、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5.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6.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项目。

  (三)自治区按照从严从紧原则,可在项目资金中按照不超过上年度全区水库移民扶持基金来源总额的1.5%列支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费用。

  项目资金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包括各种奖励津贴和福利补助等)和运转经费、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办公设备购置、楼堂管所建设、偿还债务等支出。

      第六条  本实施细则第五条第(一)项支出列2082202“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及2136601“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跨省际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第(二)、(三)项支出列2082299“其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支出”。 

  第七条  项目资金除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有关部署开展的重点任务可采取定额补助外,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分配因素及权重如下:

  1.经核定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数(权重50%)。以自治区核定各盟(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数为依据。

  2.对全区统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贡献情况(权重30%)。以盟(市)征缴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为依据。

  3.水库移民突出问题(权重10%)。巩固拓展水库移民脱分贫攻坚成果,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以自治区移民管理机构根据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确定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方面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依据。

  4.项目资金绩效(权重10%)。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移民管理机构组织开展的相关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

  项目资金分配结合项目建设情况、预算执行率等进行综合平衡,体现结果导向。

  第八条  自治区财政在收到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下一年度补助资金预算指标后,应于30日内提前下达各盟(市)。在规定时间内将项目资金正式预算下达各盟(市)财政部门。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坚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转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门关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对于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旗(县、区、市),视情况相应扣减或暂停安排资金。

  第十一条  项目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应当全面落实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有关要求。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及资金使用单位,应当接受上级财政、审计、监察、移民行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或逃避。对经财政、审计、监察、移民管理机构等发现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且作出处罚决定的旗(县、区、市),视情况减少或取消下年度资金分配资格。

  第十四条  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弄虚作假或截留、挤占、挪用等财政违法行为的。对相关单位及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等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项目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或使用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违反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本细则由自治区财政厅会同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实施期限至2026年,到期前,依据财政部相关文件规定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和延续期限。《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内财建规〔2019〕16号)同时废止。

  正文下载: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doc

  政策解读:《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政策解读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采购管理注意事项汇总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