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17 13:09:43

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

今天给各位分享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

2、元宵节你知道哪些习俗?

3、元宵节的由来故事分享

  说到元宵节,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吃汤圆,挂彩灯,也就是俗称的“闹元宵”。可是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祖辈会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号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吗,它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给你讲讲元宵节的由来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篇一: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篇二:元宵节的由来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肯定不是仅仅吃个汤圆、放个烟火就过去了。

  元宵节除了看灯会,就是吃汤圆了哦。试试这道烤汤圆,外脆里软一口下去还爆浆。比煮的汤圆好吃多了。

  1、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3、舞狮子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6、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7、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8、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侵删

  春节刚刚过去,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就要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那么元宵有哪些习俗活动呢?今天女子雅学就为你盘点下。

  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大家都会相聚在一起赏月、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其实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正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生动描绘出元宵节花灯遍地、灿烂如白昼的热闹场景。

  1、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在古代,正月十五月晚上,家家户户挂起彩灯,街头巷尾元宵花灯争奇斗艳。人们走上街头,买灯、张灯、赏灯、赛灯,看舞灯、赏明月,感受节日里的喜庆。闹花灯,“闹”的就是这份喜庆和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到现在,全国各地依旧在举办元宵节灯会灯展,如自贡灯会、豫园灯展、西安城墙灯展等,各具特色,美轮美奂,年味十足。大家在灯会中祈求平安团圆,在灯火璀璨中祈祷光明,点燃希望。

  2、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写谜语的纸条贴在彩灯上供人猜,猜灯谜的习俗就流传下来。灯谜增添节日气氛,通过猜灯谜,人们祈祷来年平安喜乐。

  3、赏灯诗

  自古以来,便有数不清的诗赋佳作描写元宵节热闹景象。如辛弃疾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将元宵佳节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还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如欧阳修词中写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发了对眷恋情人的思念之苦。

  4、话灯联

  在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名句作为门灯联,即: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的居民欢度元宵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走百病等。

  1、舞龙舞狮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舞龙舞狮的民俗传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写的正是宋朝民间艺人舞“鱼龙灯”的场景。湖北武昌地区元宵节盛行“弄龙”,即舞龙,元宵节前便开始,要连舞三天。而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当地人称之为“龙换酒”。

  2、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元宵节都有踩高跷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载歌载舞。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3、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如“走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

  多种多样的元宵节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寄寓了大家美好的愿望。元宵节所承载的文化更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女子雅学提前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能唤醒很多人对于元宵节的深刻印象。

  如果说腊八是年的开始,那么元宵就是年的落幕。其实元宵节也是经过层层演化,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从这些诗句中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场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民俗学家说,早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拥有了。司马迁创立《太初历》的时候,将元宵节定为重要的节日。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又推向一个了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本意为“上元节的夜里”,因元宵佳节“上元节”主要活动是夜里的吃汤圆赏月,之后民俗节日名字演变为“元宵佳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虽然风俗习惯早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元宵节的活动仍被流传下来,比如吃汤圆、观花灯、猜灯谜,大家红红火火闹元宵。闹完元宵,春节才真正意义的结束,开启新的一年。

  提起元宵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吃汤圆。俗话说“南汤圆,北元宵”,民间习俗里南方人正月十五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合家美满!

  南方地区的汤圆则需用手心揉团而成。吃汤圆是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煮上一锅汤圆,馅料可以自由选择 ,香香甜甜好吃,还有就是象征着合家团圆。

  元宵和汤圆有差异,元宵是归于北方地区的特产,是用汤圆馅在笸箩里滚制而成。元宵佳节吃元宵,正是由来已久,元宵旧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也是象征意义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北方的一些地区,正月十五既不吃汤圆,也不吃元宵,他们吃饺子。北方地区的很多民俗节日,向来都不会落下饺子,因此才有了“好吃不过饺子”的民间俗语,水饺是北方地区节日期间最不可缺少的种类。元宵佳节吃饺子,包饺子正是象征包住福运,当然了也就拥有了好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财富满门福运到”。

  俗话说,过了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当然,所有的风俗都代表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期盼着生活越来越顺,日子越来越好。当然了老风俗也需要承传给孩子,生活需要仪式感,你真正做到了吗?

  你还记得印象中的元宵佳节是什么样子的吗?

  在家乡庄河(大连下辖一县级市),正月十五有三个习俗:上坟祭祖,吃元宵,点属相灯(庄河方言称“点旬儿”)。

  其中最后一项点属相灯,是庄河独有的习俗。

  它由“闯关东”的百姓从山东带入庄河,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和黄豆面,经过和面、捏属相、风干、上色、刷亮油等步骤手工完成,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晚饭后熄灯点亮。除却家人的十二生肖属相灯,家禽圈舍、水缸水井等都可以点属相灯,比如鲤鱼灯和蛤蟆灯。

  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属相灯寄托着人们对粮食的膜拜,对生活的憧憬。他们祈望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红红火火,人畜兴旺。

  属相灯是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关评选中屡夺奖项(2014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辽宁省仅两项获奖),央视、地方媒体报道不断……但真正起到作用、促进属相灯发展的举措,少之又少。

  以前以为,属相灯和元宵一样,是通行全国的正月十五必备环节。直到上了大学,才在民俗学课堂发现,面塑属相灯竟然只有家乡才有,连大连市区的百姓知道的也不多。

  2012年的清明节,寻人问路跑到庄河属相灯官方认定手艺传承人陈东柱叔叔家,采访、录音、拍照、记录,在满库房红通通的属相灯中,弄清了这门传承近百年的面塑手艺,完成了万余字的科研报告,更收获了意外之喜——陈叔叔的奶奶唐淑娥,庄河属相灯最年长的手艺人,其娘家与我家仅有一街之隔,而她与我爷爷更是自小相熟的玩伴。虽已不再捏属相灯,但老人家精神矍铄,从属相灯到娘家人,我们更觉亲近。

  2015年1月,当我再次去往陈叔叔家时,他一如既往的忙碌,三年来属相灯文化对外仍未有太多输出,但本地的订单已足够他加班加点。96岁高龄的唐奶奶一眼认出我,仍是那般热络,但身体已大不如前(春节前,捏了一辈子属相灯的老人去世,愿她在天堂安好)。而官方认定的属相灯手艺接班人——陈叔叔的女儿,依旧对属相灯不感兴趣。这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女生,希望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赚钱养家,“爸妈就不用这么辛苦熬夜捏属相灯了”。

  这是一个心疼父母的好孩子,我们希望她接下这门“外内不传外”的手艺,却并没有资格要求她更多。对属相灯、甚至更多的民俗文化而言,民众意识不到位并不是他们的错。

  离家在外,属相灯文化无人知晓,属相灯也无处可买。每年的元宵节前夕,妈妈都会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就像今晚的前一刻:今天去给你和你姐买了旬儿,明天晚上给你们点……

  回想起小时候,每每吃过晚饭后,便急不可耐又小心翼翼地搬出全家人的属相灯,一字平铺摊开,拆开包装着的小红烛,点燃浇几滴蜡油到花瓣形状的小灯座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小红烛黏上,立在自己的马属相前,这就是自己的属相灯。等到全家人的属相灯全部点上,便关掉电灯,霎时房间便只剩这盈盈烛光,五彩斑斓的属相,还有目不转睛不停“侦查”的我:“哎呀,我的蜡烛燃的最快!不行,一会儿要再点一根!”

  在点属相灯的民俗中,灯代表着生命不息,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意味着这个人的寿命长短,当然这并没有什么根据,大人们不以为意,小孩子却总是深信不疑。

  希望有一天,面塑属相灯不再是家乡人民独有的习俗文化,不再只出现在奖项评选新闻报道中,不再只是束之高阁的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而是真真正正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你每年正月十五最爱履行的文化仪式,让那一根根细细的小红烛,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属相,传递起现代社会愈加淡薄的珍贵年味,承载起你对生活、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导语】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元宵节的由来故事,欢迎阅读!

  1.元宵节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元宵节民间的传统美食

  1、汤圆和元宵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2、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3、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4、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5、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3.元宵节的常识

  正月十五上元节的时候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和感觉。

  正月十五的传统食物是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火热火热,团团圆圆。

  闹花灯是上元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 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 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无数群众。

  挂花灯的活动,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着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多种形式。

  4.元宵节的创意灯谜大全

  1、超级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2、猫狗像什么(打一成语)。如狼似虎

  3、屡试屡成(打一动物名)。百灵

  4、空对空导弹(打一成语)。见机行事

  5、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打一成语)。缺衣少食

  6、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7、黯(打一成语)。有声有色

  8、太阳灶(打一成语)。热火朝天

  9、电梯(打一成语)。能上能下

  10、全面开荒(打一成语)。不留余地

  11.判(打一成语)。一刀两断

  12.者(打一成语)。有目共睹

  13.泵(打一成语)。水落石出

  14.扰(打一成语)。半推半就

  15.黯(打一成语)。有声有色

  16.田(打一成语)。挖空心思

  17.十(打一成语)。纵横交错

  18.板(打一成语)。残茶剩饭

  19.咄(打一成语)。脱口而出

  20.票(打一成语)。闻风而起

  21、一群黄鸡娘,生蛋进船舱。烤后一声响,个个大过娘(打一日常用品)。爆米花

  22、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打一动物名)。虾

  23、到了长城放声唱(打一歌曲名)。好汉歌

  5.元宵节的小学作文

  早晨起来,我就听到了“铛铛”的声音,原来是妈妈在做汤圆,妈妈先把面揉和,放在一边,然后把芝麻糊等馅料放在旁边备用。再从面团里切出一小块一块的面团揉圆。面团里包料后,把馅料放进面团里包好后再入锅里煮。最后一步就是上汤圆开吃了!

  不一会儿,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让人神魂颠倒,咬一口,里面的芝麻糊就流入口中,甜甜的,让人心旷神怡。

  下午,我与妈妈去买材料。棕色芋头、多肉的贝壳、绿油油的蔬菜、一根长长的胡萝卜等这些原料,经过妈妈的这巧手,一变,三碗美味的糟羹就制作好了。一入口,我的口腔就被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吃一口又一口。可当我的馋嘴还没有满足,小胃就已经下线了,我只好罢嘴。

  傍晚,我走出门,点燃了烟花,直听“啪啪”“啪啪”的声响,一朵朵烟花飞上天空炸开了,变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在天空中慢慢绽放,美丽极了!有彩色的,有单色的,数不胜数、美不胜收!我还看到路边有几年盏灯笼,犹如几朵刚刚露出自己脸蛋的花骨朵儿,发出灿烂的光芒,整个世界都被照得亮堂堂的,我在这亮堂堂的灯笼底下放起了手拿式的流星雨烟花,把它举过头顶,那烟花仿佛数千万的流星雨划过,你会感觉到你在仙境漫步。

  我一直玩到深夜十一点,烟花放玩了,可我还没过瘾,我多么希望每天都是元宵节。我爱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元宵节的由来小故事精选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