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4 03:06:44

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因为娱乐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

2、体育课安全知识常识 体育课安全教育内容(十一篇)

3、体育常识十篇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运动项目,但前提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是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期间学会并掌握了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那将终身受益,并且还要将该技能传播。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在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教师,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多动的年级,平时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从事户外活动,这就使得他们在参加体育课的运动时非常兴奋,也非常愿意多进行运动,而不正确的运动方式非常容易导致他们受到伤害。而经常发生的运动损伤通常都是一些扭伤、挫伤、擦伤之类的轻微伤害,但是这些都可以应该尽量避免的。

一、小学体育运动损伤的特点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导致了他们经常受到的运动伤害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的运动损伤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小学体育损伤产生的原因多样化小学生体育损伤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体育教师没有带领学生做好充分你的准备运动,导致学生因此受。有的是因为运动场地设施不合理,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发生意外磕碰而受伤。还有的是因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相互打闹过程中产生了意外伤害。小学生因为对于安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保护意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伤害。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监护者,要对这些问题提高警惕,尽量避免学生因为教师的保护不到位而受伤。

(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受伤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体育课上非常愿意运动,也渴望有机会能够多进行体育运动。但是也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他们对于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没有注意听见,而是只想着自己活动玩耍。正是因为这种不认真,自由性强的特点使得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小学生在面对突况时,很难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甚至因为害怕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而不敢告诉他们,这就使得一些小伤害容易因为救治发展成大伤,也为他们后期的成长和事故的后期处理埋下隐患。

二、小学生发生体育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在引进体育设施时,往往并不是很注意这些设施是否适合小学生运动,这就使得很多只适合成年人进行运动的设施走进了小学校园。而在很多设施安装之后,学校方面常年不进行安全检查,忽视了对安全隐含的排查。同时学校方面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运动行为,没有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也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缺乏对于学生运动行为的保护和监管,这就会使得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二)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或不够负责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准备活动练习,到体育课堂的指导,到最后的体育运动过程的监护,都需要体育教师主导完成。很多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损害预防和处理知识,对于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预防和保护并不注意,例如一些教师在开始体育教学之前并没有带领学生做好准备运动就开始了体育课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学生非常受伤。而有一些体育教师并不是非常负责,在学生开始自由活动后就不再进行监管,这也是非常错误的。

(三)学生自身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学生自己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对安全问题并不重视,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技术要领和强调安全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听讲,而是只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开始自由活动,这就使得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把握技术要点和安全要求,在实际运动过程也非常容易产生意外伤害。而且运动损伤在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一些专业的运动员也会因为失误受伤,但是出现了问题如何及时处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三、小学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

(一)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从多方面入手研究如何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这其中包括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检修、也包括了安全制度建立、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可以进行案例讲解,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的责任心建设体育教师和学生监护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建设,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使得他们可以在体育课授课过程中充分保护学生的安全,做好各项相关工作。而监护人也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经常教导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不做体育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受到损伤时要即使告诉老师和家长,避免损伤的加重。

四、总结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3

摘 要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的几点策略,即:重视运动防护教育、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等三点,以期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强化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运动防护 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防护现状 防护策略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通过运动防护的强化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降低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

一、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并不到位。概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运动防护能力偏低。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不但忽视了体育运动中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而且还因为对自身体育运动能力的过高估计,常常出现在超出自身运动水平和自身运动极限的情况下完成某项危险动作的情况,以至于因为自身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之后,多数学生由于运动伤害急救处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很难做出及时、科学的应对,这无疑是高校学生运动防护能力偏低的表现。

其次,学校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很少涉及关于体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运动防护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一方面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运动的特点、原理和技能形成规律,从而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盲目性,降低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运动防护教学的开展,则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运动防护教育,丰富学生的运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能力。因此,由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重技能,轻理论”而造成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是现阶段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中的一大问题。

最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例如:在组织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时,没有对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排除,以至于为学生体育活动留下了安全隐患;再如,教师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较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干扰比较大,也很容易导致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l生。而以上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不足。

二、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因此,下文就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学生的运动防护策略:

首先,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是降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出现几率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参考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适时渗透相应的运动防护知识,将运动防护教育渗透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栏等宣传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三是,开设专门的运动防护课程,通过运动防护课程集中教授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和运动损伤事故出现后的应对能力。

其次,针对体育运动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要对运动中所用到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仔细的安全排查,并进行合理的布置;第二,对学生的服装、鞋子等进行检查,摘掉不必要的钥匙挂件、配饰等,以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第三,根据所要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尽快的进入运动状态之中;第四,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第五,如果所开展的体育运动为户外体育运动,如,登山、骑行等,则一方面要做好水、食品、应急药品等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配备好必要的运动装备,例如:护膝、护腕、护肘、防风镜等等。

最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降低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校常用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设施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确保学生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做好体育运动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确保体育活动的严密性和纪律性,来确保体育运动的安全有序开展,避免因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或者是相互影响而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情况。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4

活动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具有强烈的运动学习动机,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使他们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与进步的喜悦,也有失败与退步的痛楚,他们对此有很直接、很具体、很深刻的感受。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直接体验,逐渐认识体育运动中成败得失与情绪的关系,体验到体育运动中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易变性、两极性,知道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依据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学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品质。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进度表

教学内容1

阅读性内容——体育常识:课堂常规2

运动参与——游戏:快快集合3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4

运动参与——游戏:老鹰和小鸡5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6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基本舞步7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自然走、直线走、对准目标走8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各种姿势的走9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10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11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12

运动参与——游戏:老鹰和小鸡13

体验性内容——跳跃:单脚和双脚连续跳14

体验性内容——投掷:掷轻物15

运动参与——游戏:换物赛跑16

运动参与——游戏:拍球比多17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听各种信号跑18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自然快跑19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垫上活动20

运动参与——游戏:单脚跳接力21

体验性内容——投掷:投准22

体验性内容——跳跃:兔跳、青蛙跳23

运动参与——游戏:钻“山洞”24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25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30米跑26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基本舞步27

体验性内容——跳跃:立定跳远28

运动参与——游戏:换物赛跑29

体验性内容——投掷:各种方法的投掷30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31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32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律动组合33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34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30米快速跑测评35

运动参与——游戏:看谁投得准36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37

体验性内容——跳跃:立定跳远测评38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39

体验性内容——投掷:轻物掷远40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41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42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43

运动参与——游戏:钻“山洞”44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健康常识:坐、立、行45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体育常识:做操好处多46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健康常识:个人卫生47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5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意识 运动兴趣

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特别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1.终身体育的概念和主要范围

1.1终身体育的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终身体育按人生长的顺序和受教育环境的不同可分为3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其目的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反映锻炼结果或进行强身健体。

假如没有在学校体育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就不可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获得科学锻炼方法运用的能力及健康的体魄,更不可能把一切知识才识发挥出来,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生命在于运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1.2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或几个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校体育教育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2.1重视“终身体育”理论的教育与宣传。

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终身体育”理论的教育与宣传,特别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2.2开设“专项选修课”。

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合实际,开设“专项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一个从实际需要出发的运动机遇,学生在运动中会全身心地投入,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机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3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项技术技能都有它的基础部分,青春发育期是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人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抓紧这一时期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到了成年以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往往是事倍功半。

2.4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锻炼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但是兴趣需要去挖掘和培养。体育教师就担当着这样的责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让学生渴望参与,成为孩子们运动乐园。多增设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活动,使其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2.5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终身体育当然也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把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到现实生活当中,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各种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联系在一起,让体育从现实生活中来再回现实生活中去。

2.6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6

1.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外部因素的影响

(1)教育领导部门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近年来,领导部门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升学、就业才是根本,认为文化课学习是重中之重,对体育运动的开展漠不关心,甚至认为体育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可有可无,将体育课压缩到最少学时,偶尔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表面文章,将体育运动摆在及其次要的位置上,领导部门缺乏重视,就使的教师缺少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锻炼,大方面,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开展。

(2)体育师资力量匮乏

随着对体育运动的不断重视,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也在大大增强,这就使得原本就匮乏的体育教师队伍更加捉襟见肘,体育课在不同级别学校中一直在弱势地位上,对体育课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偏执,认为体育课容易教学,一个教师可以带十几个班级,在教师配备上,首先考虑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名额极少,甚至几年才招聘一人,体育教师人数得不到有力的补充,造成体育教师短缺,使得体育教师课时较多,又要组织大型活动,维护器材设施,工作压力大。

(3)体育运动氛围不浓

体育氛围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体育征文等多种体育相关的群体文化活动;高校浓厚的体育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运动,提高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通过调查发现,我省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氛围较差,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在体育教的监督下进行练习,在课余时间,学生很少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1.2内部因素的影响

(1)学生自身缺乏运动意识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最关键阶段,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形成了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实现和社会体育的衔接,走出学校,终身受益;进入大学校园,没了体育考试的压力,离开了中学教师家长式的管理与监督,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对自由,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许多学生的锻炼是被动的,经常性参加运动的学生不多,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必然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

(2)学生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目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从运动中不仅锻炼身体,还能体验快乐,所以兴趣至关重要,在当今大学校园,体育课时基本维持一周一节课(两个学时),仅仅一节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常常找各种原因不到课堂上课,许多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太差;体育课枯燥乏味等,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而主动的参与喜欢的事情,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学生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不仅可以增进体质健康,缓解压力,愉悦心情,热当今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其的不健康,学生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相对自由,大学的制度相对宽松,进入大学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烟、酗酒、经常熬夜、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严重缺少体育锻炼,长期下来,造成了学生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严重阻碍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陕西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

2.1完善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

场地、设施、器材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如果,场地设施不足,必然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逐步丧失锻炼的兴趣,所以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适应学生需要的场地,改善单一的设施项目,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求,调整项目结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只考虑传统的篮球,羽毛球等,充分合理的布局学校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所,进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充分服务。

2.2资金投入充分到位、合理利用

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运动切实运行的物质保障,除了国家的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外,作为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各高校也应该重发发挥主管能动性,充分申请额外拨款,或者自己筹备资金,并能使资金合理充分的运用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上。

2.3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与范围

从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至今,各个高校开展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影响与多方面的,其中宣传的力度不够是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资源丰富,如广播站,橱窗、宣传栏等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舆论氛围差,所以我们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如定期广播有关运动健康知识,举行阳光体育运动橱窗设计比赛、运动摄影等相关的体育文化竞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灌输阳光体育开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学校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教师学生齐参与,全方位的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2.4充足体育教师数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质,而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起到教育、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师缺口,所以要加强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树立体育学课的重要性,按合理的比例来配备体育教师的人数,另外要定期的派教师参加培训班,提高学历,科研水平,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结论

(1)陕西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阳光体育的内涵,甚至根本没听过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7

1.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1.1.1家庭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在中国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因此,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于与他人沟通,一旦生活中出现挫折,往往不能客观对待,或用极端手段对待自己和他人。

1.1.2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些学生只重视学业,忽视其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高智商、低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处理问题时容易偏激,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安全教育仅仅当作一般的宣传教育,没有上升到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大学生意识、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心态上出现的躁动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功利化倾向认识不足。

1.2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形式极为少见

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熟练领会、掌握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以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形成较好的运动安全意识与遇险应急处理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拟开设的一门公共体育新课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课程形式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学生由于缺乏预防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基本技能而不能很好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致不能挽救生命。一份对全国普通高校600余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证明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需求的。结合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对于学生进行运动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3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轻视。一些大学生心理脆弱,无法正确的面对得失,一旦生活面临逆境,就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2013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令人震惊、惋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紧急避险能力、正当防卫的能力的普遍缺失。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电器致使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除此之外,校园内部及周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宿舍楼的灭火器超使用多年不更新,应急通道形同虚设等问题。这些频发的校园生命安全事件与安全隐患,提示对于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与运动防护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4增进大学生生存技能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1.5培养适应时展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石,而当今社会频发的自然灾害、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及在残酷职场竞争下扭曲的人性等隐患都给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挑战。而通过体育运动防护课程能有效传递健康、安全、尊重珍惜生命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切实提高安全防范灾害、自救互助的技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高素质、健康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2.1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以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唤醒学生安全与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坚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体质,掌握有效锻炼的方法和意外发生时的自救与救助技能,并能应付各种危机情况的发生。并使学生最终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危险时处乱不惊,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救与救助。二者都是以运动锻炼为主要手段,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从教学目的上看是统一的。因此,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化大学生的运动安全、乃至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2.2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体育课程将体育的内容和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各种伤害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练和强化意志。生命教育与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并且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对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在教学方法上也都是既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也可进行实践教学,还可利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加深理解认识,增加教学方式、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2.3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统一作用。通过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通过生命教育学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急救技能与灾害应急措施的学习、掌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2.4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课程实施离不开场馆和经费的依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设备及器材占全社会总量的67%,基本可以满足教学。我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就未来发展来看,体育场馆的投入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加大,能够保证运动防护课的实施。

2.5符合社会需求

中国目前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2014年初的云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大火,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从体育运动本身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闲暇时间增多,这一时期健身娱乐成为人们工作以外的主要休闲方式,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日趋蓬勃,而运动损伤、甚至运动性猝死等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在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同时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社会提出新需求。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着眼于生命安全大理念下,以运动安全为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的。

3将课程纳入高等教育常态化的对策

3.1专业的师资队伍

频发的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已经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其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现有师资有限的条件下,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同时应逐步培养医学与体育学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针对性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选拔培养,以充填到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的师资队伍中。

3.2完善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8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终身;意识

一、概念界定

1.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董翠香教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质状况及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而开发的体育课程方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根据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资源,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满足学生的实际体育需要,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体育课程开发策略。

2.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都不断地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终身体育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真正使体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为目标和手段,为人生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出发点,体育锻炼的经常化、整体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是终身体育的基本要求。通俗地说,终身体育就是终身不间断地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和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行为。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

1.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动机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崔允漷老师说,“兴趣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核心理念,其中兴趣是贯彻始终的动因,成功和快乐是关键要素,而终身体育是指归”。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据主要是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兴趣以及需求与要求,参照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的课程行为。在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故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和常规的体育课程比较,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内部影响。

2.为更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杨国庆教授认为,光凭体育课的运动量是满足不了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需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标准或目标均是一种“普适性”要求,换句话说,应该是最低标准。要想实现课程的基本理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补充了体育课常规的不足。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自身需求的引导下,更加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技术与技能。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成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动因。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出的课程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深化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常规的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授多种运动技术,为学生广泛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深入学习提供了机会。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学而无获,什么运动技术都学了,什么运动技术掌握得都不好,不足以达到受用终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从学习了某项基础的运动技术过渡到真正掌握某项运动技术,并且最终达到对某项运动技术的自动化掌握,或者说是真正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了从多项运动技术到选项运动技术良好教学过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强化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动机,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9

关键词:毽球运动 新疆普通高校 必要性

1、丰富课外锻炼项目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1师生对“毽球运动可以丰富课外锻炼项目”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对“推广毽球可以丰富课外锻炼项目” 表示“非常赞同”和 “赞同”的总和分别占到88.05%和79.56%;而对“推广毽球有利于丰富课外锻炼项目”,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总和分别占到2.93%和4,58%。从而说明新疆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推广毽球可以丰富课外锻炼项目”的同意程度是比较高的,因此,毽球运动在新疆普通高校推广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新疆普通高校的学生课余锻炼喜欢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运动量适中、并且大众化动作技术要求不高的运动作为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由于毽球运动对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也具有娱乐性、趣味性,而且运动量可由自己控制、安全系数又高、动作技术也易掌握,同时又能达到健身目的,从而毽球运动就可以被作为师生课外锻炼的项目,不但能丰富学校的课外锻炼项目,而且也能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

1.2师生对“毽球运动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兴趣”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对 “推广毽球运动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总和分别占到4.54%和4.43%;而对“推广毽球运动能提高您的体育学习兴趣”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总和分别占到80.42%和82.79%。从而可以看出,新疆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远远大于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因而更加有力的说明毽球运动值得在新疆普通高校的推广。通过调查发现,有64%的学生曾有过踢毽子的经历,因而通过推广毽球运动,会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毽球的感兴趣程度,同时,也会使得学生们对体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可以在新疆普通高校进行毽球运动的推广。

2、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

2.1师生对“毽球运动不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师生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总和分别为4.02%和19.15%,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对毽球的认识还不全面,也没有认识到踢毽子是起源于我国,它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而,在新疆普通高校推广毽球运动迫在眉睫,努力使得更多的师生意识到毽球运动是我国优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并使其得到更好地推广,从而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2.2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民族体育文化意识”的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74.68%的老师和74.55%的学生对“推广毽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民族体育文化意识表示赞同,而表示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3.50%和12.17%。从而进一步说明在新疆普通高校通过推广毽球运动,也可以增强学生民族体育文化意识。目前毽球已经流传至国外许多国家,毽球运动的推广,也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再像龙舟项目一样,为其起源地而与它国进行争论,因而我们不但要大力推广毽球运动,而且也要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

3、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和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实施

3.1 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可以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的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可以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表示赞同的比例远远高于不赞同的比例,从而,可以有力的证明在新疆普通高校推广毽球运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毽球运动中,有助于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昌吉学院都曾开展过毽球比赛,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很好的健身、强体和娱乐效果。因此,通过大力推广毽球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长期的简单实用的体育锻炼方法,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3.2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实施”的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不利于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比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低,因而,毽球运动在新疆普通高校的推广就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在新疆普通高校推广简单、实用、易行的运动项目是可行的。

4、顺应新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有利于“阳光体育”政策的实施

4.1 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顺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的同意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表示赞同的比例远远高于不赞同的比例,说明推广毽球运动可以顺应新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因而,根据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我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向大众化、兴趣化、娱乐化、健身化、民族化、终身化等方面发展。为此,在新疆普通高校推广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势在必行,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4.2 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有利于“阳光体育”政策的实施”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推广毽球运动有利于阳光体育政策实施”,表示“非常赞同”的占到44.36%和52.76%,表示“赞同”的占到42.35%和37.17%,而表示“不赞同”的占到3.28%和2.26%, 表示“非常不赞同”的占到1.32%和1.89%;说明推广毽球运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阳光体育政策” 的实施。结合“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课堂和网吧,走进大自然,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我们就可以利用毽球的易组织性和场地器材要求的简便性等特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更好地落实了“阳光体育”政策。

毽球运动在新疆普通高校的推广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同时,也可以促进新疆普通高校各民族师生之间的紧密团结。作为中华民族继承人的我们,应努力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推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毽球竞赛规则裁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学校体育[J].2002(6):4-6.

[3]姚柱.毽球运动引入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探析[J].荷泽学院学报,2006,3.

[4中国毽球协会网.花毽天地网huajiantiandi.eom.

[5〕《中国毽盟》.网址为省略.

体育运动的常识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选择对象学校。在闽北地区选择独立高中、二级达标校、三级达标校各一所,农村初中学校三所作为对象学校。

1.1.2确定研究对象。先在对象校的独立高中、二级达标校、三级达标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年段,以及农村三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的每个年段中随机选择一个班。按照比例采取分层抽样的办法,将学生们的体育课成绩分成好、中、差3个等级。在三个等级中按照3:4:3的比例,分别随机选取男女生10人,组成360个样本(20×3×6)。他们为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因素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比例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并当面填答的形式,被试者在班主任和体育科任教师的指导下,同一时间进行集体施测。被试做完问卷后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51份(有效问卷率97.5%)。

1.2.2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和分类。

1.2.3比较法。对各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细化分析。

2.调查设计与分析

2.1调查因素设计

终身体育比较抽象。为便于叙述,笔者采用“学生对未来体育运动的期待程度”作为终身教育的预测重要指标。有可能促进或阻碍中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很多,涉及多方面,比较复杂。笔者主要从闽北地区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及参与层次作为研究着眼点和切入点,并依据认知及参与层次设计测评体系。相关指标内容和专家的内容效度认定率如下:

2.2调查数据分析

2.2.1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程度。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91%认为体育有价值,占绝对多数,有0.72%认为无价值者,比例较小。中学生因学年不同和性别差异而对体育评价的差异并不明显。

2.2.2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程度。从整体上看,闽北中学生中喜欢上体育课者占绝大多数(男女合计30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8%),从性别方面比较,男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喜欢率比女生约高14%。从学年方面看,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程度随着学年升高而递减,其中高二女生喜欢体育课的比例最低。

2.2.3学生是否擅长某项体育项目。设定项目、标准及擅长的内容,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是否擅长某几项体育项目。从受调查学生的整体看,学生擅长某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者约占62.28%,高于无擅长体育项目的比例(22.73%),但明显的低于前两项(对体育价值认知程度、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从性别方面分析,各年级没有任何擅长的体育项目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从年级差别方面分析,高中二、三年级女生多没有任何擅长的体育项目,在各年级中比例最高。经过X2检验,擅长体育项目程度与爱好体育课程度的关系强度居中偏下(X2=64.63,P

2.2.4学生对运动实践的爱好度。男女生对运动实践的爱好度都选择“喜欢”的非常多(男女生合计31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6%)。经X2检验,学生对运动实践的爱好度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强度如下表:

2.2.5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校内活动(不包括学校法定课间操和学校运动队专业训练)和校外活动(不包括各业余体校的专业训练)。每周3次以上可以界定为“经常参加”。经笔者深入调查,闽北地区的中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151人,占总数的43%。从性别方面分析,女生占39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26%)非常明显地低于男生11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6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中:为了锻炼身体的为91人(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151人的60%);为了娱乐的为45人(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151人的30%);为了比赛的为15人(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151人的10%)。对不同年级的分析表明,因为锻炼身体或娱乐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数年级越高人数越多。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150人,占总数的42.8%。从性别差异方面分析,女生有108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62%)非常明显地高于男生4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29%)。在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想参加但参加不了的最多,共121人,占81%;其次是对体育不感兴趣,共24人,占16%;最后是讨厌体育的有4人,占2.7%。其中,想参加但参加不了的原因为: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有103人,在想参加但参加不了的121人中占85%;没有伙伴而无法参加体育活动的有27人,在想参加但参加不了的121人中占22%;有其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有24人,在想参加但参加不了的121人中占20%。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女生有18人,在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151人中占12%;与之相比,男生中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仅有5人,在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151人中仅占3.3%。经X2检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相关因素关系强度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擅长体育项目的程度外,其它影响因素都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有显著关系。也就是说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有否擅长体育项目关系不大。

2.2.6学生将来参与体育运动的期待度。将来打算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在被调查者中占42%(147人),说不准的在被调查者中占34.5%(121人),不打算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5%(82人)。男生打算终身参与体育活动者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减少,不想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为高中二、三年级的女生,与之相联系,高中二、三年级的女生爱好体育课的程度、擅长体育的程度、参与运动的程度与其它群体相比都最低。在接受调查的39名学校体育代表队队员中,计划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约占77%(30人),不一定的占21%(8人),不想参与体育活动的仅占3%(1人)。说明喜欢并擅长某一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经X2检验,学生期待参加体育运动的程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强度如下表:

3结果与建议

调查表明:闽北地区中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终身体育意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明显差异;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认知感、对运动实践的爱好度和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喜欢运动并且擅长运动者参与运动的频率较高,并容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决定学生课外是否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对体育的价值认知感、对运动实践的爱好程度和体育课的兴趣爱好程度;女生在这些指标上均十分明显地低于男生;在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学生中,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运动的学生占多数,因为娱乐或竞技比赛而参加运动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因为娱乐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绝大多数学都在主观意识上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等客观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虑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和对体育的价值认知感,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和运动实践的爱好度,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

3.2随着学年的逐步升高,特别是在课业任务较重的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逐步减弱。教师应认真选择运动项目,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多选择适合学生个人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参加体育运动的快乐。

3.3改革体育授课的模式。教师应根据男女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差异,以及男女学生对体育兴趣度的不同,擅长度的不同,体育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采用男女分班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4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选项教学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运动损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

(3)注意间隔放松。在训练中,每组练习之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

(4)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运动伤。

(5)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习。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练习,对于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中鼻出血、扭伤、挫伤、脑震荡、脱臼的处理方法

(1)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

处理方法: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

(2)脑震荡:头部受天外力打击或碰撞到坚硬物体,使脑神经细胞、纤维受到过度震动。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震荡。

处理方法:对轻度脑震荡的病人,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可在一星期后参加适当的活动。对中、重度的脑震荡,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仰卧在平坦的地方,头部冷敷,注意保暖,及时送医院治疗。

(3)脱臼: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

处理方法: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

今天下午,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操场练习运动会的项目。

首先,我们连的是跑步。老师让我们男生排成三排,女生排成三排。男生们个个都精神抖擞,当然女生们也做好了准备。

男生们按照正确的姿势蹲下,女生们在后面做好准备。男生们一个个英姿飒爽、威风凛(lin)凛(lin),女生们一个个国色天香、闭月羞花都准备着为班级争光,为年级争光而努力。

只听见米涵湘手一落,我们的第一排男生不要命的向前跑着,都准备为班级争光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比赛结束了,第一名的魏龙彪留了下来,其他人都被淘汰了。该我们第二排了,我非常紧张也非常害怕,脸上露出了一种极不情愿的参加比赛的表情。其实,我是因为腿受伤了,跑不了多快,所以我不愿意比赛,但是我心里想着为班级争光、为年级争光的这句话就非常坚决的想:“为了班级、年级,我拼了这口气了!即使我不能比赛,但是我也能让老师看出我的努力来!”

米涵湘落下了手,我拼命地跑了起来。结果还是没有追上他们。我心里特别沮丧,快到终点的时候我知道是追不上的,但是我没有放弃,因为我要为班级、年级争光,所以没有放弃往前跑,最后我被淘汰了,被选上的是前两名。这时,我非常烦恼,因为我是因为腿疼而不能跑,如果不腿疼肯定能跑的动,或者还能选上为班级、年级争光。但是又想了想我既然没有选上,那我就在集体项目上做好,也能为班级争光。正如:再一再二不再三,一个不行,两个不行说不定下一个就一定不行。

这节体育课是我一节感受深的一节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立足学生及运动爱好者需求和健身实际,特推出日常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运动损伤防范、急救等科学健身知识,推动科学健身。

1、运动前2小时不要进食,最好在运动前3小时吃一些牛肉或瘦猪肉,但不建议吃油腻膨化食品。

2、在运动前不要喝大量的水,建议可小口饮用少量生理盐水。

3、着装要符合运动要求,不要穿软底鞋参加跑步、跳高、跳远之类运动,鞋带不要太长,不要佩戴不利于运动的首饰、物品等。

4、前一天晚上应尽早休息,检查一下运动装备,做一些通常能使自己快乐的事。

5、运动前要检查场地、器材等设施是否符合运动安全标准,如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更换相关场地、器材,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人身伤害。

6、运动中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运动量和负荷,避免疲劳和损伤。

7、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等意外情况,要及时做出救护和处理。

8、体育运动中要遵守纪录和规则,不做违规的事情,不做危险的动作。

9、运动后应尽量不喝各种饮料,诸如汽水之类,要喝白开水,或者绿豆汤,或1%的淡盐水等,以去热除暑,及时补充体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钠。

10、运动过后忌服过冷的水。因为平时人的体温在37℃左右,经过运动后,可上升到39℃左右,如果饮用过冷的水,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血管突然收缩,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

11、运动中出汗多,需饮用的水量自然大,但不能一次喝足,要分次饮用。一次饮水量一般不应超过200毫升,两次饮水至少间隔15分钟。另外饮水速度要慢,不可过猛。

12、运动后不宜立即吸烟。运动后马上吸烟,吸入肺内的空气中混入大量的烟雾,一方面将减少氧,另一方面将因供氧不足出现胸闷、气喘、头晕、乏力等。有资料表明,身体疲乏时吸烟的危险比平时更大。

13、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分布在四肢及体表,一旦运动停止,增加的血液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如果马上洗澡,易导致血液过多地进入肌肉的皮肤,将使心脏和大脑的供血不足。

14、运动后不宜贪吃冷饮。运动后失水较多,往往口干舌燥、极想喝水,这时如喝下大量的冷饮容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

15、运动后不宜蹲坐休息。因为运动后马上蹲下休息,不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易加重肌体的疲劳。

16、运动后不宜立即吃饭。运动时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活动,而管理人体内脏器官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同时全身的血液也处于运动器官处,内脏处较少,此时进食,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

17、运动后要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18、运动后可进行适当的按摩。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19、运动后要放松。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20、合理安排膳食是体力恢复的有力保证。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21、 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如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22、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

23、挫伤(撞伤):通常是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叮剂,局部可用伤湿止痛膏贴上,在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热敷,约一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一次,每日2~3次,加理疗。

24、扭伤: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就会造成扭伤。一般情况下,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最常出现扭伤的状况。而不同部位的扭伤,其治疗方法也不同。急性腰扭伤——可让患者仰卧在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关节扭伤——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和疼痛,可用陈醋半斤炖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25、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嘱患者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同样,不同部位的脱臼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肩部脱臼——可把患者肘部弯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在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脑部,在对侧脑作结。髋部脱臼——应立即让病人躺在软卧上送往医院。

26、呼吸心跳骤停的表现有: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呼吸停止。

27、抢救体位 (复苏体位):放在地面或床板(硬的平面)、整体转动、保护颈部、采用仰卧位、身体平直无扭曲。

28、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安全评估、判断反应、迅速呼救、摆放体位、胸外按压、打开气道(先看口腔异物)、人工呼吸。

29、胸外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5cm,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

30、人工呼吸动作要求:气道畅通,捏闭鼻翼,正常吸气后,包严口、吹气,吹气量(成人):500~600ml看到胸廓起伏,时间大于一秒,吹气完毕,松开鼻翼,侧头呼吸,并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今天的天气很晴朗,阳光普照,天上挂着几片云朵,空旷的操场上笼罩着一层紧张的气氛——今天是初一年级体测,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心里是无尽的恐惧与紧张。

我们在一天前就收到了消息,顿时全班紧张起来。我们不知道及格线是多少,更何况还有长跑,这让人更加紧张。我知道自己的实力,也试着跑了几圈,发现1000米真的很恐怖。

时间不等人,转眼就到了下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站好了队,体测开始了……

第一项是引体向上,我们胖胖一族顿时傻眼了,这是在逗我!没办法,临阵抱佛脚自然没有用,硬着头皮上呗!结果是必然的,一个都没有做上来,我怀着失落以及快颓废的心情,走上了五十米赛跑的场地:只见发令员手臂一摆,同学们便发了疯似的向终点跑去。我们分组跑,到最后只剩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组,人少了,气氛就更加紧张了。预备的时间是如此漫长,突然,发令员手臂一挥——来不及多想,拼命地跑,半路上,右脚传来了钻心的痛,我意识到旧伤又复发了。我忍痛跑完了五十米,心却已经凉了。下面还有1000米,这可怎么办?跳远、坐位体前屈,这些在我担忧的同时测试完成了。

一千米真的到来了,跑?不跑?利用脚伤请假?我觉得这不是我做事的风格。既来之,则安之。我不会在伤痛面前认输的!来不及思考,已经选择便不能后退,令旗一挥,我们冲了出去。

汗在滴,脚在痛,这是第二圈,我进入了疲劳期。同学们在加油,我要拼尽全力。第三圈!还剩半圈!冲刺!此刻一切劳累已不再有,终点就在前方!过线!终于结束了,我的毅力支撑着我跑完了全程!

结束了,我看着这个大操场,清风抚摸着我的脸,我征服了这里!天依旧晴朗,但是我已经完成了毅力给我的考验。

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永远是至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排好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操场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周是体育周!我可期盼了好久!

我们先是做“阳光健身操”,再绕操场慢跑两圈后,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共有17个项目,我先去玩“往返接力”。哨声响了,我的搭档飞快地往前冲,目前为止,我们排在第一名。眼看同伴离我越来越近,我心里就像有只兔子在打鼓,接力棒已经在我手中,我眼睛一闭,心一横,拼命地向前跑,因为我的同伴跑得快,给我争取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跑了第一名。而且还得了红章呢!哦,忘了跟你们说,得第一名盖红章,其他的盖篮章。

接着,我们来到了“穿越火线”项目。玩这项目的人可真多!排了好长的队,好不容易排到了。先趴下,哨声一响,我们就爬着走,扭啊扭,扭得我累死了,但是却怎么爬也爬不快,我觉得乌龟都比我快了。到达终点,唉!气死我,竟然只得了个倒数第二!我很不服气:“哼!等着,下次我再来!”

后来,我又参加了“百发百中”、“过河拆桥”、“立定跳远”等项目的比赛,玩得不亦乐乎。

体育周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我一共参加了12个项目比赛,得了6个红印章,6个蓝印章,可高兴了。可体育周留下了“后遗症”——全身酸痛,可是,痛着并快乐着!

从小,我就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女生。 “生命在于运动”我觉得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所以,体育也是所有学科当中我最喜欢的一科。

从上初中开始,我每天早晨都会坚持跑步,即使初三和高三那两年,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的生活很有规律,上了大学,我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前就会睡觉,早晨五点半起床。洗漱完就会去西操场跑步,跑步回来后我再叫我们寝室的人起床,她们三个都不用定闹钟,我就是她们的闹钟。等她们收拾完了,我们就一起吃早餐,去上课了。

上了大学,我才学会游泳。大一时,我们就开游泳课了,从来都没下过水的我,一学就学会了,我是我们系里学得最快的一个。所以,我也爱上了游泳这一运动。大三我们已经没有游泳课了,没课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也总会和大一或大二的学生一起去游泳。现在,游泳已经成为我最喜爱的运动了,我认为游泳不但可以减肥,还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我喜欢在水上漂浮的那种感觉,闭上眼睛,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我还很喜欢滑旱冰。如果在一个空旷的场地,我会滑得很快,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飞起来了一样。这次暑假,我还买了一个滑板,没事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来玩玩,现在还没有学好,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技巧,相信有一天,我会玩得很好。

总之,我和体育有着不解之缘,我热爱运动,热爱生命!

[关联命题]童年的记忆、我的朋友、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的成长之路等。

应试小贴士:这个命题要注意表达“我”和“体育”之间的关系,不要单纯介绍某项体育运动。本命题的关联命题较多,为了减少备考工作,考生要注意话题的弹性空间。

炎炎夏日,地上像冒着火,阳光也十分刺眼。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激情。一个个整齐的队伍仿佛是战场上的勇士准备迎接挑战,迎接我们的是一次体考。

首先是跳绳考试。即将跳绳的同学们脸上已有一颗颗豆大的汗珠,脸变的通红,却还专心的看着正在考试的同学们。其他班的同学们跳完轮到我们了。同学们自信的走上前,拿起跳绳,检查跳绳的长度是否符合个人身高要求。

裁判老师的响亮声音突破天际“准备——开始!”同学们的手迅速动起来,那响亮的黑色绳子已被转到看不清。脸上的汗珠还在流,不时的掉落地上就没了。让我敬佩的是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太累,绳子速度慢慢慢了下来,但几秒后,又迅速转动起来。我为他们看到骄傲,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哪怕天气再炎热,再困难,坚持过去仿佛不是一分钟的时间。

同学们休息了一会,抹去汗水,又重新站起来准备下一项体考。

第二项是实心球,我本以为因为刚才的跳绳考试,同学们的手已经很软了,但事实出我的意料:每个人都用了全力,并且比往常练习还要扔的远。开扔前吸一口气,眼神看着自己的球要落的地方,手拿实心球做着反反复复的动作,最后使劲一扔。yes!成功了!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成绩,都无比开心。我突然明白,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

最后一项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加油,向跳远场地远远望去,跳远老师在那里等候着,那仿佛是成功的大门,等候着你去开锁。

太阳照耀着大地,越来越热。带着汗水和激情,在那起跳线后做着起跳动作,奋力一跳很轻盈的落地,最后看着自己的成绩开心笑了,其中我们班的李平跳出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我们为他骄傲。

这次体考的体验,我深刻体会到同学们的激情比炎热的阳光还强烈。我们班级而自豪骄傲。我相信,我们班级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经常有人说我是小胖子,挺着一个”大肚子“,喜欢用”熊大“”小胖“,这类名词来称呼我。可是今天,我这个胖子想用实际行动,让大家来瞧瞧,谁说胖子不如瘦子呢?

准备好一根绳子、一台踏步机、一对哑铃,今天的——魔鬼训练就此开始。

首先,我拿起绳子进行准备运动,准备好跳绳姿势,双脚跟微微踮起,双手紧紧握住绳子两端,并呈90度摆直双臂。

随着妈妈一声令下,一分钟跳绳开始了。我胸有成竹跳了起来,过了大约四五秒,我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此时,妈妈用温柔的语气鼓励着我:”宝贝儿子,还剩十五秒,加油!“听到妈妈的鼓励,剩下的十五秒,我用尽了吃奶力气,感觉自己像飞了起来,飘飘然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百九十五下。

跳完后,我感觉脚尖开始麻木,很酸痛,小手也有点发麻,可是,还没有结束呢?

之后我又开始了仰卧起坐的锻炼。刚跳完绳,哪有余力做仰卧起坐啊!这就是所谓魔鬼式训练,我默默地为自己加油,闭着眼睛,一个一个吃力地做着——还剩最后三个了,我却已是筋疲力尽,四肢无力了。此时,我心想:已经做了四十七个了,不能前功尽弃呢!”啊!“的一声怒吼,我的毅力终于打败了身体的笨重,终于做完五十个,只用了一分钟,我成功了,我不断尖叫欢呼着。

今天的魔鬼式训练终于结束了,浑身无力,筋疲力尽的我,体会到了运动员的艰辛与不易。

星期一的下午,老师突然宣布让我们去上体育课,全班人都欢呼起来——由于前几星期一直下雨,根本没有办法去上体育课。这回,可以好好去玩啦!

可一出教室,老师的嘴里却又冒出一句话来:“同学们,我们先去跳远啊!”

“啊!”大家一阵沮丧的回答。哎,可是总不能不去吧,只好不情愿的下楼了。来到操场,远远望着那个令人讨厌的沙坑,真烦!预备,开始!一个个男生都冲了过去,是那么快,在我的眼里,他们跳的都是那么远。轮到我了,我深吸了一口气,朝沙坑冲去,也许是太紧张了,我连板都没有踩到,一下坠入沙坑,可现在意识到已经晚了,已经来不及了……鞋进沙子了,赶紧去一旁倒出来。这个不满意的跳远,也许是激怒了老师,老师让我们重跳。一样的“程序”,我鼓足劲向前冲去,不好,又没有踩到板,晕!我想:老师会不会再让我们重新跳啊?!

还好没有,老师选出了几个比较好的,陈栋杰推荐了自己,也被老师选了,不过我可不想,因为我没有体育细胞啊!本想这样就算好了,能够回教室了,可是,灾难远远不止啊!那就是,扔垒球啊!

扔垒球,谁都知道,我们班的顾明全可是占了百分之一百的优势,我悄悄跟他说了一句:“不让你做体育委员实在是太可惜了!”我可是说真的,因为在体育上,顾明全跳远、跑步、扔垒球样样精通,我都开始怀疑他家里是不是有运动员了。经过那残忍的淘汰赛,只剩下几个扔垒球扔得远的了。老师也似乎都有一些无奈了,让我们回教室去,再安排谁参加什么比赛。

体育风波,希望别再来啦!

今天,我们体育老师真的是别出心裁了,他让我们进行一次体育运动循环赛,这些项目有跑步、拔河、跳高、跳远、跳绳。

我首先选了一场跑步赛。在起跑线上,我睁大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终点。我重心下移,两手握拳,胳膊弯起,身子前倾,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拉开了准备起跑的架势。这时,只听发令枪一响,我就像子弹一样“嗖”一下飞了出去。操场两边的树向后跑去,耳边的风也发出了呼呼的声音。我拼命跑啊,好像我的一只脚还没有落地,另一只脚就已经抬起来了。我成了飞人,把别的同学都甩在了后面,当然我也顾不得看他们,我的心里只有终点,我的目标就是终点,我想我一定要胜。

我终于第一个跑到了终点,操场上一片欢呼声。

接下来进行的是跳高。

我站在助跑线上,周围安静极了,仿佛掉根针都能听见。我开始大步起跑,大幅甩动胳膊,上身前倾,一步比一步快,横杆前纵身一跃,脸向天,背向地,一个弧线,飘了过去……

我把所有的项目都运动完了,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我成了班里的体育小达人。

我喜欢体育,因为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磨练意志。身体好了对学习也是有很大关系,不会为了生病去请假而耽误上课时间。

因此,我更喜欢体育。

看,蓝天白云悠悠;看,绿地红花朵朵,我的心情也这蓝天绿地一般美好。迈开轻快的脚步,带上愉悦的心情,我大踏步地向学校进发。做完晨扫,做完广播操,就到了我最喜爱的“阳光体育”十五分钟了!

激情澎湃十分钟:

刚做完操的我们,站在操场上,等待着体育委员把器材拿来,“是什么呢?”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喜欢的器材。哇,这次是跳绳耶!我和几个伙伴抢了一根长绳,摆好“阵势”,伴着那富有激情的广播乐曲,长绳甩起来了,仿佛与蓝天比高,与白云共舞。我们又跳又笑,每个人都像剪柳的燕子一般,在绳子间尽情穿梭,穿梭,玩得不亦乐乎。我们激情澎湃,我们的跳跃也进入了高潮。看,每一根汗毛跟着我们跳,每一颗汗珠为着我们舞,每一片肌肤更是为我们呐喊加油。伴随着一阵阵欢声笑语,我们的激情火一般地燃烧起来啦!哗哗,哗哗,这哪是跳绳,这是激情的舞蹈,这是激情的释放,这是激情的跌宕!

自由驰骋五分钟:

跳绳结束后,自由驰骋开始了,我到了下操场,双腿就像变成了飞毛腿那样,一步、两步……每一步都不感觉自己在跑,而是在飞,感觉脚都没有着地,我如同一支箭一样飞出去,不一会就跑完了一圈,每一次都能拿一、二、或者三名。随着心里摇出的一波一波的喜悦,“阳光体育”的进行结束了。

动听的音乐已经停下了,可我还意犹未尽。啊!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阳光体育,如此美妙的生活,让我心里快乐无比,幸福无边!  体育常识篇1

关键词:体育常识;初中教学;意义

对于体育常识的认知模糊,在一定的场合下肯定会闹出不少匪夷所思的笑话。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开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出知识结构层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体育常识理解现状

就像足球菜鸟对“越位”的理解一样,对足球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初中生,通常情况下对“越位”的讲解大概和菜鸟所表达的并无太大差别。应试体制下的中学教育,体育课程被主流课程霸占、侵蚀已经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周下来能够正常上足一节体育课,对于学生和体育教师来说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考试大纲对体育成绩的考核流于形式,学校教研组将体育课程置于所有教学重点课程的最末端,家长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表现,学生尽管十分喜爱,但由于注重主课学习的成绩,最后不得不将运动爱好搁浅。整个社会氛围对体育教育的忽略,直接导致了体育常识教育在中学阶段的缺位,出现“越位”菜鸟言论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中学体育常识解读

1.健康常识

一切体育运动的核心前提都是健康,在中学户外体育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热身拉练,其目的是保证学生肢体机能活动开来,避免在体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的状况。新课标体育教学原则包括以下方面: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直观可读、循序渐进、综合创新、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巩固提升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课程指导,体育常识对健康型的体育活动作出了重要补充,如,运动前期热身准备,运动过程或运动停止过渡阶段的体能维持,运动结束后的机体状态和能量补充,涵盖了体育运动健康教学层面的所有基础知识点,对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例如,人在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其原因是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的盐分会随着汗液大量排出,大量、急性饮水会迅速降低血液渗透压力,破坏身体机能内部的水盐代谢平衡状态,导致间歇性肌肉痉挛症状发生,影响人体生理运动机能。同时,由于人在运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通过增加呼吸、心跳频率来增加供氧量和供血量,以保证运动有效开展,大量、急性饮水会使胃部短时间膨胀,身体血液循环流量急剧增加,阻碍膈肌正常工作,加重心脏负荷,不仅对运动继续开展不利,甚至会给生命安全带来不堪设想的直接后果。这种缺乏常识、伤害身体的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不予提倡的。

2.竞技常识

一切体育专项活动都有其竞技的规则,缺乏了基本规矩,竞技比赛就会在毫无公信力的条件下失去所有观众。竞技比赛的基本规则在中学体育课堂上是需要完善和补充的,近些年来,体育项目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种类越来越多,逐一去认知了解对时间限制异常苛刻的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是极不现实的,因此,大体上了解常见体育项目的竞技规则,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球类运动;跳水、游泳、帆船、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以及体操、射击、赛车、冰壶、高尔夫、击剑、举重、围棋等关注度相对较少的路上运动。这些运动项目在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有可能会接触到,中学阶段对基本运动常识的讲解示范,对于学生将来融入正常的文化生活是很有必

三、普及体育常识的教学意义

体育常识,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关乎学生今后健康的运动生活。饭后进行剧烈运动,将本该流向胃部、增强胃动力的血液强行牵引到身体的运动器官上,阻碍胃肠正常消化工作,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倘若学生并不知晓这种基本的运动常识,长期坚持饭后立即运动,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追求就只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口号了。

体育常识存在于运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学生掌握良好的体育健康常识和体育竞技规则常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体育常识篇2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100009)

摘 要:“首席培训师”的出现是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结合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分析“首席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基础上,提出“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质量意识、引领意识、整合意识、沟通意识和研究意识。

关键词:教师培训;首席培训师;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培训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推进,规范对教师培训从业者的职业标准与资格认定等要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院校,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培计划”、省市委托培训和北京市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实效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14年,我院率先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培训师”负责制,由“首席培训师”负责学科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围绕“首席培训师”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分析“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以此探索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途径,旨在科学推进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1 首席培训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中指出“‘国培计划’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借鉴这一岗位设置的具体说明,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应该担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根据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总体设计学科项目的实施方案;构建培训课程与师资队伍;引领、组织、监控实施过程;主持围绕培训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绩效自评,跟踪检验培训效果等。总之,“首席培训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2“首席培训师”应具备的意识

2.1质量意识

教师培训的实效如何,质量是关键。因此,作为掌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首席培训师”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质量意识,且这种意识要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2.1.1培训前的充分调研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在。培训需求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训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学员个体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组织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文件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不仅要能够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挖掘,分析其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能力或是体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还要思考国家、政府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类文件精神,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培训主题。

2.1.2 培训中的严密监控

决定培训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过程组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为此,“首席培训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学员对于培训实施的反馈,在“业务班主任”的协助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随班听课,及时关注课堂效果,把握授课教师与学员的教学状态;二要组织学员随堂填写《研修日志》与《课堂评价表》,对评价表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把握学员的收获、问题与需求,为及时调整培训提供依据;三要经常组织座谈、访谈,与授课教师、主管领导沟通,及时完善研修计划。

2.1.3 培训后的绩效评估

“首席培训师”对自己主持的培训项目和组织的培训活动负责,其中的一项标志性行为就是能够“衡量和辨明白己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工作改进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训后的绩效评估,特别是基于培训成果的客观的自我评估,是“首席培训师”质量意识的具体体现。此外,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培训所得的迁移和运用。因此,作为“首席培训师”,在培训结束后,还应深入到学员所在的中小学校,深入到其执教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学员教学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转变,并思考结果(产生或未产生转变)产生的原因,结合培训追根溯源,积累培训经验。

2.2引领意识

“首席培训师”要有在思维上和行动中引领培训项目实施的能力,要具备在专业领域和培训过程中“双重”引领的意识,即既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有全面的掌控和把握。

2. 2.1培训主题领域的专业引领

主题式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其优点在于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弊端。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对象需求,分别为学科项目确定了“教学微案例创新”、“体育学法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指导”、“体操教学能力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的开发创编”等不同的培训主题,相应的每位“首席培训师”也都是长期关注、研究这些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其有效地主持和深入地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提供专业能力上的保障。

2.2.2培训实施全程的环节引领

如果说“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则“首席培训师”应该是具备激励和引领能力,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人员。首先,“首席培训师”应该对自己设计的培训目标与培训流程非常清晰,引导培训向预设目标有序进行;其次,还要能够前瞻性地预见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对培训实施产生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训的进程进行微调,以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地开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首席培训师”应该能够对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多种环节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学科项目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收放结合”。因此,我们选定的“首席培训师”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参加过“国培计划”和北京市体育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培训管理的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同时具备调控培训进程的能力。

2.3整合意识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教师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需要在课程系统、培训模式与教学团队之间做出做合理的配置。因此,统筹和整合各种有利于培训项目实施的资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培训活动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样是“首席培训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意识。

2. 3.1 培训课程的整合

课程是教师培训项目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在教师培训日益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今天,作为“首席培训师”,固然要有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要具备根据培训主题整合培训课程的意识。一位成熟的教师培训师,应该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科学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表1是2014年针对北京市郊区小学暑假期间体育教师设计的培训课程。从中可以看到,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培训师进行了精心的课程整合:在内容分布上,考虑了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运动项目与游戏的对接;在层次分布上,兼顾了体育游戏的内涵理解、方法拓展、创编开发以及问题诊断的不同需求;在类型分布上,既有传统的以集中面授为主的课程,又有强调学员参与的实践研修型课程,兼之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形成类课程,并在此过程中辅以网络指导类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吸引力。

2.3.2 培训师资的整合

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组建各学科项目的培训师资时,各位“首席培训师”充分发挥了整合意识,选择和构建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体育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师资。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的专业修炼”学科项目为例,“首席培训师”聘请了首都乃至全国在体育学法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构成培训师资,包括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教师研修中心(学院)的学者,以及多位来自一线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可以预见,随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入侵”教师培训领域,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师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3.3 培训方式的整合

随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单一的专家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对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而言,正视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进行组合,用于培训活动的开展之中,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一线教师参与培训主体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展。总之,只有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实效。

2.4沟通意识

“首席培训师”是一个既不同于部门负责人,又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岗位。一方面,他作为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对涉及培训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者的行政权限只局限于学科项目范围内,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培训项目之外的各级行政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首席培训师”的沟通意识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培训搭建顺利实施的平台,对内则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项目内部各种人群的关系,使培训工作运转有序。

2.4.1 内部的沟通

内部的沟通首先体现在“首席培训师”和“业务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之中,作为学科培训团队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作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首席培训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与学员之问的沟通。培训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贯彻,但同时需要进行人文化的管理,努力做到严格与灵活相济、制度与情感相融。除了各种显性管理手段以外,还要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与文化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这些都是“首席培训师”工作中沟通的重要内容。

2.4.2 外部的沟通

培训项目方案确定后,从组班招生、建章立制到开班典礼,从日常管理到授课教师的上课安排、进度调整,从随堂听课、调查反馈到培训建议的提出,从下校观摩、考核结业到成果展示,从学员用餐到交通用车,“首席培训师”均要逐一落实,做到环环相扣,培训过程才能不出纰漏。为了减少“首席培训师”的这些“计划外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引领中,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规定了财务、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在教师培训活动的工作职责和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尽管如此,“首席培训师”的外部沟通能力仍然非常重要,这种沟通包括与二级学院、系室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学员所在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情况反馈等。

2.5研究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使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对于“首席培训师”,只有强化自身研究意识,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终身教育的传道者和践行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教师培训者素质的更高要求。

2. 5.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

作为培训者中的领军者,“首席培训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担负着为教师“送炭”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首席培训师”一定要走进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中,了解体育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设计和提供一线教师最满意的培训。

2.5.2体育教师发展规律研究的意识

教师培训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首席培训师”应该通过系室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和个人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中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律,探索“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和卓越期”等不同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搭建培训平台。

2.5.3教师培训活动创新研究的意识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首席培训师”,除了要具备热爱培训事业、坚守培训信念、追求培训理想的职业操守之外,加强对教师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和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意识也同样重要。这不仅要求“首席培训师”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培训经验,更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展对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开发更加丰富的培训资源,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培训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体育常识篇3

一、防止课堂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活动展开的,学生在教师给予相应指导的前提下,借助有关体育器材进行身体训练。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的相关活动进行有关体育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完成身体锻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理论知识不完备、经验储备不足或是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而造成身体伤害等意外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造成身体残疾。严格的体育课程课堂常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此类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课堂常规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硬性规定与安全教育及相关的意外预防措施,使学生牢记并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课堂常规。严格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能够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河北某所初中学校的建校地址与某繁华地段距离较近,该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将严禁私出校门列入课堂常规管理条例中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就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好奇偷出校门而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影响。

二、熟练掌握体育技能与理论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有关体育知识,以提高身体素质。严格实施课堂常规,能够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并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迅速并且深刻掌握和理解教师课上传授的技能等。若教师没有按照体育课堂常规安排课程,例如在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时,教师没有事先按照课程与课堂常规的要求做好上课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排,并对课上将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就会导致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课堂讲解时经常出现停顿或是现场处理课堂常规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而课堂常规的设置与实施,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

三、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活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正常并且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是对于体育课这一类较为开放和自由的学科,就更加需要设置合理并且严格的课堂常规保证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课堂常规的认知模块后,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就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教学过程将趋向稳固。例如有的体育教师课上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不许窃窃私语,有问题要向老师提问等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在课上根据课堂常规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喧杂、不吵闹,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维护,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质量随之提高。课堂常规对于维护与维持体育课堂的教学秩序有极大作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且无法替代的积极影响。

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体育常识篇4

一、高职院校体育素养与体育个性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的内涵。一般而言,素质往往是内在的与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伴随的基本品质结构,偏重强调静态方面的结果。但是,我们所说的素养主要是经过后天的修习涵养与培养,侧重强调的是特有素质逐步养成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是一个逐步养成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每个人心灵中,可以比喻为在微睡着的体育智慧女神的高度统辖下,存在一座体育超级矿藏掩埋着体育潜能,实用型培养过程就是把这种人类潜能体育素质进行系统开发。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对身体产生作用表现为育体,培养体质与健康;如果针对育心方面,则体现为精神品质方面的塑造。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个性的内涵。学生的体育个性通常是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具有某种比较稳定和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总体反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是先天的和经过培养以后的个性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日常体育行为与独特的体育思想等特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一般包括体育兴趣与体育爱好以及体育性格与体育能力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个性如果表现在道德层面,通常可具体表现为公平与公正,诚实与文明,积极进取与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与顾全大局等体育精神衍生的道德风貌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目前尽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因为旧的体育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不能够正确评价,终身体育意识与实用型体育观念尚未养成。

二、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的内容要素

高职院校显性实用型体育素养的构成。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主要应该包括身心素质与人文素质两个方面,在学术界前者通常称之为显性体育素养,后者则往往称之为隐性体育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性体育素养通常是指表露其外的容易为人所掌握和评价的体育素养,一般包括学生本身的人体素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多个方面的体育素养。而且学生的人体素质通常又叫体质,一般是指人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与特殊的身体素质以及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很多是在遗传变异以及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系统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很多情况下的锻炼运动,往往可以改善与提高人体素质。学生的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与体育保健知识以及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和众多的体育人文知识等。

高职院校隐性实用型体育素养的构成。高职学生的隐性体育素养往往难以为人所掌握与评价的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以及体育个性与体育品德等方面的体育素养。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通常是指体育这一强烈的客观存在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高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思想观念与特殊心理活动的总和。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通常包括体育价值判断与相应的体育情感体验等两个核心要素。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判断通常就是对体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高职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包括体育参与意识,相关参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相关的奉献与效率意识以及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等。高职学生的体育行为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僵化固定的模式与表现。

三、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的途径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要准确掌握用人市场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稳定而长期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未来期望与现实评价,根据学校自身以及学生自身的体育素养的综合现状,不断及时地调整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方向与内容等,并力求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法等。相应地对高职学生而言,自身通过研究用人单位对急需的高职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的具体要求,自觉开展有针对性的加强自身体育素养的自我设计与锻炼自我培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体育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体育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与社会进行很好的对接。

高职院校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要有科学的操作办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实用型培养可以多注重操作层面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力求从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大一新生时候就增强健康意识与知识储备。二是尽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实用型的体育运动技能。三是尽量丰富课外体育趣味活动的内容,科学地建立起与高职体育课相配套的实用型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四是建设并渗透高职体育文化,逐步形成实用型的高职校园特殊的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特殊的体育锻炼浓厚兴趣。五是完善学校应有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多开展竞技活动与比赛,在竞争中提升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常识篇5

1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身体乃健康之本。运动健身有助于睡眠,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也如此,经常运动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器官调和、代谢正常、健康长寿。据报道,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保健,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意经常坚持,不能间断。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2 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会激发人的情感。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他的感情也就越激烈,情感越强烈和越投入,则对事物的兴趣越浓。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一环。

少儿时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可能是受广播、电视等有关各种运动的宣传的影响,可能是受家庭、社会成员的带动,可能是受学校体育课的推动。最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有健康或竞技的含义,主要还是对一些运动器械、运动场所等感到新奇,受兴趣和从众心理的驱动开始体育运动的。而人们正式接触体育运动应该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的。在这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体育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最初阶段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出示阶段给其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入手。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改变以运动技术训练为主的做法,大量引入社会、生活体育段的内容,使其与将来的大众体育接轨,使体育真正做到经常化、生活化、乐趣化和终身化。

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循循诱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去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兴趣,主动积极的走向终身体育。

3 终身体育锻炼的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此引申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这里提出的是“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

情感、行为、个性以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认知。

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首先,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中学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要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

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活动的主体。

4 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终身体育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形成的不需要一直努力和监督就能维持锻炼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如果人们经过体育实践之后,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积极性的体育动机一一终身体育动机也就形成了。而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速这个过程,使学生及早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体育常识篇6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教育方面逐渐进行改革。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对幼儿园进行常识教学。文章主要针对现在的幼儿园常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掌握多媒体教学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很好的增加幼儿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幼儿园常识教育

现在的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对幼儿教育质量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导致幼儿教育发展受到非常大的挑战。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改善幼儿常识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将枯燥的教学环境变的更加生动活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便的生动形象,进一步促进了幼儿常识性教学的改善。

1多媒体教学提升幼儿常识教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特别是对幼儿时期的教学,学习兴趣更是非常重要。在这段时期,幼儿的学习控制力比较差,并且不能将注意力进行集中,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都不够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比较呆板,孩子们在学习中更加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幼儿教育创新之前对于学前教育上不够重视,所以导致传统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幼儿教学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逐渐融入常识教育,提升幼儿在基本生活中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教育,将传统幼儿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例如,在冰箱中拿出的冰果不能第一时间就放在嘴里,因为冰果在冰箱中形成冰状,温度比较低,直接放在口中容易将舌头站在冰果上。这样的生活常识怎样想学生传递,生动的表达。需要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将其中的原理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经历或是语言将多媒体中的观点进行介绍,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原理。

2加强幼儿学习的理解能力

因为幼儿在学习期间年龄比较小,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模式,所以在进行教育中不能对直接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某幼儿园在对植物生长进行普及教育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生长在什么地方等孩子们并不知情,在他们的接触中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超市或是商场。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平时吃的水果都是怎样来的吗?幼儿们基本上回答不上来[1]。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水果的生长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幼儿在直接看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一种常识性的概念,增加幼儿对生活常识的掌握。这种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明显的提升了幼儿教学的质量,非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欢迎。信息化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子时代,幼儿们相对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对于电子教学更感兴趣,利用这种教学很好的将幼儿的注意力进行集中,比如教师想想学生介绍遵守交通规则,若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单语言的形式根本不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利用电子设备,将红绿灯、以及交通规则等制作成PPT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就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在将不准收交通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体现在里面,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的视频,播放给幼儿们,让他们知道红绿灯在交通中多么的重要,准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平时的幼儿教育中就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幼儿教学效果

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教学期间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加细心的对其进行教导,才能集中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并且在生活常识方面他们也掌握的比较少,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习的知识也是比较简单、浅显的东西。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常识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集中孩子们的学习注意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期间能够将知识全面的掌握,熟练的知道生活中的常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向幼儿介绍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非常的不容易,我们所见到的蜂蜜是蜜蜂经过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2]。虽然幼儿们觉得教师说的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真正的看到蜜蜂采集蜂蜜,不能体会到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付出的艰辛。教师用语言的形式也不能将其生动的描绘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作成生动的视频或是图片,并且在播放期间教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述,这样幼儿们就能真正的理解到蜜蜂在采集蜜蜂的艰辛,才能知道蜂蜜的珍贵。

4加强幼儿教学质量

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讲,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不仅包含幼儿教育过程中知识含量介绍比价少,教师在知识教学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幼儿园教学认为在进行幼儿教学期间,对于孩子们知识点的教育与传授只需要根据平时游戏与教师讲解即可,在教学逻辑上比较混乱。但是在教育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于幼儿园教学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现在的知识点教学需要具有专业逻辑性,针对幼儿自身年龄以及接受能力为根据进行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幼儿园教学层次划分非常明显,孩子们在不同阶段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活常识教育方面,小班的学生与大班的学生在学习深浅上存在很多区别,小班学生在进行常识方面学习期间,学习内容主要在于基本常识,马路上红路灯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但是随着年龄与班级级别的增长,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在不断上升,这期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为什么冬天会下雪,水会在零下变成什么、为什么冰棒不能在冰箱里刚拿出来便放在嘴里,同时这期间的孩子们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结合孩子们本能的变化与发展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丰富,更好的保证教育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能够随着孩子们能力的提升逐渐深入,保证孩子们能够在步入小学期间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充分的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需要我们熟练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作者:崔国花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

体育常识篇7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幼儿成长中的闪光点,并把幼儿的闪光点进行无限放大,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幼儿犯错误不可避免,当幼儿犯错时,教师不要大声斥责,要艺术地进行随机处理,运用赏识教育既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又能使之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往往会收到比批评和惩罚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一次上课铃响后,有一位小朋友来晚了,这位小朋友内心非常忐忑,老师发现他满头大汗,很显然,他是跑着来的。聪明的老师并没有对这个迟到的幼儿进行批评,反而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来晚了,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迟到而放弃,从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以看出他是非常不想迟到的。”通过这种忽略错误、放大优点的赏识教育,使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很少出现迟到现象。由此可见,只要老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贯彻赏识教育,不但能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而且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学其行”的教育目的。

二、尊重个体,提高赏识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天资禀赋等方面存在不同,造成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管理过程中也应注意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活泼开朗,有的幼儿内向怯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在管理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优点进行及时鼓励、赞赏,对幼儿的不足要尽量淡化,尽量避免幼儿出现心理上的巨大波动,影响其健康成长。如在日常中有的幼儿喜欢将自己的东西与别的小朋友分享,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看得非常重,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碰触。这种现象在幼儿管理过程中司空见惯。针对这种现象,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针对性地教育,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分享的行为,也要艺术地处理不喜欢分享的行为,使之逐渐意识到分享的快乐,并付诸实践。

三、实事求是,避免赏识教育的形式化

赏识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被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家长重视。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真棒”、“好样的”等诸如此类的赏识性语言,但是赏识教育的过度泛滥也会影响到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会使其走向反面,背离赏识教育的初衷。因此,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既要注意赏识的对象,又要注意实事求是,对幼儿进行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注意赏识的度。过度的赏识就是浮夸,容易导致幼儿虚荣心增强,甚至造成幼儿的反感,也使得赏识教育形式化、庸俗化。如在绘画课上,许多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也有一部分幼儿画得不够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表扬、鼓励,要实事求是地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对画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要不吝赞美之词;对画得不好的幼儿要淡化不足,努力挖掘其优点并予以肯定、鼓励。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赏识教育,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兴趣,也避免赏识教育流于形式。

四、面向全体,创设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赏识是每个幼儿都渴望的,但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赏识教育的阳光却很少照耀到他们的身上,从而使得这些幼儿更加自卑,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赏识教育要注意面向全体,不但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幼儿给予赏识,而且对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也更要关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每个幼儿的特长,创设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幼儿都有得到赏识的机会,使赏识教育雨露均沾,提高赏识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教师通过举行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特长的机会,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地进行点评、鼓励。通过这些活动,为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赏识教育,享受老师的关爱,使之在赞赏中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赏识教育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并逐渐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结语

体育常识篇8

【关键词】缄默知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缄默知识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忽略。自大学入学以来就缺乏对掌握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尤其缺乏对缄默知识的认识,没有认识到理论知识、缄默知识和实践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观念上还是停留在提高技能为主上。在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方面缺乏对缄默知识的合理运用。体育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中,缄默的特征能够适应于体育运动本身,看到缄默知识的巨大作用,合理运用并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1]

1缄默知识的界定

缄默知识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s(1891—1976)在《人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他在书里是这样写的:“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不能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上的说明或证明,二是不能以正常的形式传递。[2]那么到底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一点来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我们平时所意识不到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行动的那一类知识,缄默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它存在于我们的经验和行动之中。譬如说:在体操课中的骑撑前回环动作中,老师强调当自己在杆上把自己撑起最高点时抓准时机顺势完成动作,但当我们问那个时机到底是什么时机的时候却无从回答。它很难通过言语具体描述,但是又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行动,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利用缄默知识的作用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们拥有更多的缄默知识促进实践能力仍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

2缄默知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2.1缄默知识对学生个体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差异性影响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人“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者直接传递的知识”。[3]缄默知识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个体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对各个体育项目内容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必须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项目的理解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例如,某个学生大学前打过排球,在大学期间再进行排球项目的学习,只要老师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他便能较快的理解并且经过练习后明显比其他同学掌握的更快。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这就是他们各自所掌握的缄默知识在起作用。

2.2缄默知识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我们从缄默知识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程度的缄默知识。因而,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就运用到缄默知识。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缄默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进步的相对较快一些。他们可以通过“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提高对体育运动项目规律的理解,增强对运动技能的认知。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3缄默知识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巩固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和现行知识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知识存在着一种谱系现象,在谱系的一端是完全缄默知识,而在另一端则是完全显性的,但是大多数的知识是存在于这两端之间。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会建立一个对某个运动项目的知识体系。[4]比如羽毛球中的正手高远球技术动作中,教师会交给学生基本的动作技术要领,侧身引拍、倒拍、转腰伸臂全身协调用力击球,随挥等技术环节,这样学生对正手高远球动作技术的显性知识就已有所掌握,但是往往击球不准确,老师经常会说动作不到位,对于击球的高度角度以及球飞行的路线与弧度等等,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增加“球感”和“手感”来慢慢地调整高远球动作技术的各个环节,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完整的正手高远球动作技术的知识体系,使高远球技术动作做得更加规范协调。而“球感”和“手感”正式属于缄默知识。

3运用缄默知识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3.1提高对掌握理论知识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体育师资力量最重要的后备基地。学生的缄默知识常常内化为行为与行动,实践是促进缄默知识积累的保证,又是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手段。[5]因此,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还要有熟练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缄默知识,并且缄默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什么是缄默知识。这就要求在学生入学初始老师就要教育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条件之一,其次,在老师给他们上课期间不仅要学会技能还要有意识地学习、观看、模仿老师是如何教学的,例如在细微的肢体动作或者特殊的教学词汇上等等,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在学生的观念中把技能学好就结束了课程,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上完课后如果叫学生去当“老师”给别的同学上课却无法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别人,这就是缺乏课中观察、课后总结所导致的后果。第二,转变学生观念,由于外显性特征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时候会过于强调动作技能、技巧等外显性技术知识体系,忽略学生本身拥有的缄默知识。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根基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到了一定时期它将会内化为我们的缄默知识,比如说:在多年前我们曾经学过篮球,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接触它。上课前强调不仅要学技能,还要注意观察教师的上课方式与方法。

3.2组织各类型听课,撰写听课记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发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样地,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听老师上课是直接学习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的重要形式。因此,听课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实践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一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后可以多组织各种类型的听课活动。如听专家型教师上课;听篮球、排球、田径等不同项目的专业教师上课;听中小学体育教师上课,实时撰写听课报告、课后总结与反思,对比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听课的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做到有“备”而听,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如何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通过听课、撰写听课总结等,将他人的实践经验、他人的缄默知识经过消化筛选内化转移为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为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储备下坚固的缄默知识基础。[7]

3.3创设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交流会

理论与实践交流会是指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举办书写教案和组织教学实践技能比赛等形式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一种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支撑与实践的累积,然而要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必须通过对日常化生活的不断重复。[8]根据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开始较专业地进行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一般在大四教育实习前一个学期,时间上略显仓促。为了更好得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组织有关专业知识竞赛、定期组织交流会。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派代表队参与、班级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方式可多变,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各自的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3.4教育实习

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促进缄默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差距与不足,等等。教育实习是大学期间学生个体对缄默知识运用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实习阶段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过程中有固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充分了利用了缄默知识传递的最佳方式“学徒制”的形式。“学徒制”是一种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转换形式,即师傅与徒弟共享缄默知识。[9]作为“徒弟”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以及潜移默化的实践可以学会指导老师“师傅”的技巧,这种技巧依然是缄默知识。包括一些方法和经验,甚至包括连指导老师自己也未意识到的技巧。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模仿,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连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实践知识和个体之后是。这样,指导老师的基本教学风格就传递给了学生。[10]学生从中学习到的相关的缄默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的实践,从而增加并强化个体缄默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在较系统地接受教学实践训练,可适当的延长教育实习的期限。

缄默知识的的确确存在于个体知识库中,一方面通反复过实践促进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利用缄默知识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其控制难度较大,不易于掌控。因此,在运用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增加对缄默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其作用,探寻多方途径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魏小妹 李静亚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阮永福,杨勇杰.对“缄默知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9:82-85.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5.

[3]吴耘.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现象.四川体育科学,2006(9):126—128.

[4]阮永福,杨勇杰.对“缄默知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9:82-85.

[5]侯建斌.体育缄默知识的转化及显性策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03:48-50

[6]郑金洲.听课的技能与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2,02:35-39.

[7]石江年,张建华,张惠珍.论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存在与传递[J].体育学刊,2014,01:86-90.

[8]罗勇.论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56,160.

体育常识篇9

(一)高中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长期地进行体育锻炼,而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维持身体性能的稳定,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

(二)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保证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最终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

(三)保证学生锻炼的科学性

当前许多人认为只要每天坚持锻炼,就一定会对身体产生好处。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科学的运动习惯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的成长。高中的体育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正确的运动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中体育教学课可以很好地通过日常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体育锻炼

当人们进行一项难以坚持的任务时,动机是促使人类进行这种任务的唯一条件,而高中的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保证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需求,最终保证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

二、当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志力不强

意志力是指学生参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帮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生的体育意志力不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很难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二)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上的成熟导致了异性之间的差别很大。在很多体育活动中,学生由于怕在异性面前出丑而拒绝进行体育锻炼,很多女性学生害怕吃苦,甚至不喜欢男教师的教导。

(三)高中学生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由于高考的存在,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家长和教师对文化课的看重程度远远大于体育课,这导致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忽略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一味地注重文化成绩,减少甚至取消体育课,学生很少有体育锻炼的机会,参加锻炼的实践也不多,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帮助学生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经常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锻炼的方法也不够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讲解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保证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二)体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外表很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着重突出体育的健美性,从而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经常组织体育比赛

高中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经常组织体育比赛,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定会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向学生们展示正确的体育精神,保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常识篇10

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是“知识人”,主要以教、学、研三种方式参与到教育知识①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教师教育是教师参与知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知识消费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教师职前培训,又称师范教育,二是教师职后培训,又称继续教育。在这两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把教师作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来看待,认为只要把系统的、“先进的”教育知识传授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就可以使教师建构起合理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事实上这种认识忽视了教师个体在教育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殊不知教育知识消费也是教师教育知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方面。

一、教育知识在教师教育中的窘境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谁来选择培训的教育知识,谁来实施培训的行动,谁有权力解释这些教育知识,这些问题是知识社会学的问题。我们先不分析这些问题,让我们从具体的教师教育情境切入。现象A: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学到的教育知识没有多大的用处,他们在有意识地将这些教育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能力的时候,往往感到束手无措,一些自认为不错的教学技能与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们就认为这种教育知识是一种死知识,只是一种资格和学历的证明,对实际的教学并没有真正的价值。现象B:在师范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并不满意。主要因为:在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知识后,一旦进入到真实的教育情境后,并不能很快地适应,还要重新学习,另外,这些教育知识制约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学计算机的转行从事管理工作是可能的,而学教育的如果想转行则很困难。现象C:教育技术受到人们青睐,教育基本理论受到冷落。有些人认为教学无非就是运用一定的技巧与技术,向学生传递一定的知识罢了。于是,有关教育技术的知识受到推崇,教师教育成了“教育术”的训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是我们在教师教育过程当中,没有考虑接受培训的教师已有的教育知识结构,没有考虑他们是在一定的教育知识的贮备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没有认识到培训过程是对以往教育知识的整理与改进。培训内容代表了专家的教育知识系统,而受培训者还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知识系统,两种不同的教育知识系统不能很好地结合与优化,这势必影响到教师教育的效果。通常,“外授的教学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品格,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并指导教师自己的日常的言论与行动时,才会产生指导实践、改造实践的力量。”[1]二是“行话”现象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专家常常运用专业的术语表达教育的思想与理论,好像没有这些“行话”,就不足以证明传授知识的“高深”,就不能证明他是“权威”和“专家”。而受培训的教师,听得云里雾里,好像懂了,又好像还不大明白。这种状况,已经与教师教育的初衷相悖离。教师教育要想提高其效果,必须在“可理解性”上下功夫。三是在师范教育中,学生带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来到课堂上,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教育者只关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至于考试,只要能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正确“复制”,就算完事大吉了。学生教育知识的发展,只有在经验知识与外界知识的有机结合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正如吉罗克斯(H.Giroux)所言:“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使知识在学生带入教室的经验背景中被理解。”[2]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知识背景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以上三种原因的分析,包含了知识与权力、个人教育知识与专家教育知识之间两对矛盾。谁有参与培训的机会、谁能够以专家身份实施培训、何种教育知识能够作为培训的内容,也就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3]。事实上,不同教育知识涉入教师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教育知识的交锋,这势必影响到教育权力的再分配,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在培训过程中如何维护知识主体的既得利益,如何使教育知识摆脱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窘境。

二、教师的教育知识发展过程

理解教师教育是理解教育知识发展过程的前提。以往对教师教育存在四点认识不足,下面试分析之:一是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不够完善。将教育实践理解为单一的主体———客体的关系,对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主体或主体间的关系不够重视。事实上,教育活动(或曰教育实践)并不单纯是在主体(教师与学生)———客体(教材或知识)之间展开的,它还包括了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重的交叉网络式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不单是通过单一的课堂与教材的学习而得到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对于教师教育知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对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对于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师教育中,仅仅关注接受培训的教师如何掌握所授教育知识,而对他们经历的教育实践关注不够,不重视在教师接受这些新的教育理论与观念的同时,创造条件使他们将这些新知识与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正如波兰尼所言:“一门本领的规则可以是有用的,但这些规则并不决定一门本领的实践。它们是准则,只有跟一门本领的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时才能作为这门本领的指导。”[4]特别是体现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知识更是如此,“它们只能通过实践上的示范而绝不能只通过技术规条来传授。”[5]事实上,忽视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就是对教师主体知识地位和知识价值的否认。三是对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分析不够充分。教师作为主体,他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其认识结构受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和决定。如果仅仅将认知结构视为由几个要素构成的闭合性结构,就会极大地限制对认知结构的多元、开放性特征的认识。教师是具体的、现实的、多样的主体,抽象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所以,对教师主体的考察必须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在具体的文化要素的分析下分析教师主体的独特性和文化多样性。在考察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纳入考察视野,在社会因素的分析中具体地把握教师主体的具体特质,并以此摆脱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教师认知结构的模式。四是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了解不够全面。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人们只是关注教育学科知识的传授,关注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本人也是具有一定的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的。教师的教育知识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性知识”,指通过个人学习获得的有关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一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6]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的知识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并且,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学习与运用,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都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性作用。事实上“,教师本身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确实知道他们的情境,他们并不是仅仅把别人的意愿和意识形态转化为实践的屏幕。教师的知识是改进教学实践的根本因素。”[7]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生产线终端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8]这些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但是,问题并不完全在于教师是否是知识的生产者,关键的是教师生产的实践性知识在现存知识制度框架下,有多大的地位、声音和权利,如果这些微乎其微,那么,无论教师生产多少实践性知识,教师的被动、无助的知识生活的地位很难彻底改观,而“赋权”在这个层面上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教育知识的消费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它是社会实现教育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途径中,教师作为培训者需要接受种种规范的引导,他要受制于社会对教育知识的设计,接受体现社会主导教育价值的教育知识,而不是任何教育知识都可以被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成了教师教育过程中被动的个体,教育知识的消费过程不单纯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教育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作为知识消费的主体,教师不断地通过对自己知识发展经历的反省,通过对现有知识传递机制的反抗,逐渐地在改变着自己作为知识消费主体的社会地位。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知识的消费过程中实现教育知识的发展呢?


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因为娱乐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体育运动的常识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