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2 23:13:16

又怎及古诗又怎及唐诗李商隐的诗歌分析与赏析

本文目录

  1. 初中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2. 李商隐李花赏析及意思?
  3. 古诗《忆往一师》 作者:唐,李商隐,全文解释?
  4. 夜雨寄北古诗讲解?
  5. 一首古诗有孙母为去出入无完群?

初中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在诗歌赏析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自然现象来阐明深刻的治学哲理,是这首诗的特点。诗的首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半亩方塘的清澈宁静,到池塘一看,镜子般的水面映现出来的天光云影。诗人抓住方塘的清澈进一步挖掘,写出了三四两句,以设问修辞,进而提出“方塘”为什么“清如许”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源头”才能找到答案。“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永远清澈。这也就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的心灵想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李商隐李花赏析及意思?

李花

唐·李商隐

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

减粉与园箨,分香沾渚莲。

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

注释

①数(shuò):频繁。

②悬:悬挂,牵挂。

③笑:指花开。

④挥:此指新竹,其表面有白色粉霜。

⑤沾:全诗校:“一作活。”

⑥《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与帝左右暨季江私通,季江每叹日:.“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初,妃出嫁之夕,车至西川而雪霞交下,帷帘皆白,帝以为不祥,后果不终妇道。钿:花钿,金翠珠宝作成的花朵状头饰。

古诗《忆往一师》 作者:唐,李商隐,全文解释?

赏析  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住一师绝非平庸之辈,亦见诗人仰慕之情。无端而别,更使人怅恨。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诗人由帝城的晓钟,联想到住一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了。接着,诗人重现了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一个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烟炉销尽”,寒灯晦暗,正是拂晓时佛殿的逼真写照。小童推开出门,只见皑皑白雪,洒满苍翠的松枝。这两句粗看似乎既未写其人,也未写其事,然而仔细吟味,却是其人宛在,其事历历在目。

夜雨寄北古诗讲解?

从感情,诗意,修辞角度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

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一首古诗有孙母为去出入无完群?

这首古诗是《出塞》。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顾惭流涕读书处,唯见长江天际流。

其中提到了“孙母为去,出入无完群”的典故。據說孫子的母親為他做了一件衣服,每當孫子出門時都會送給他,並勸他要行得正、走得直。後來孫子被招募為將軍,出征戰場,常常回家時身上的衣服都已經殘破不堪。孫子的母親為此十分心疼,就特意編織了一件衣服,用了很長時間才編好,這件衣服無論大小、長短都與眾不同。當孫子穿上它出門時,眾人見了都讚嘆不已,稱這是“無完件”。从此,“孙母为去,出入无完群”成为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 又怎及古诗又怎及唐诗李商隐的诗歌分析与赏析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春秋智慧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