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23 10:19:29

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

今天给各位分享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公测一天,贴吧被萌新霸占,老玩家快忙不过来了

2、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

  了解《笑傲江湖OL》的玩家都知道,这款游戏虽然开服多年,但是热度始终不减。有着大量原著粉支持,再加上武侠游戏爱好者的不断加入,游戏连续创新纪录。最近《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正式开服,公测第一天就人气爆满,大量新人涌入,忙坏了做向导的老玩家!

时隔九年老玩家都没脱坑,可见《笑傲江湖OL》这款游戏吸引力十足。而刚开服公测的《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在保留原版本,自创武学等多个经典玩法的基础之上,整体画面有了质的飞跃,再加上新增的花样玩法,例如自创武学动作招式,场景游历角色扮演等,自由度极高,这也吸引了众多向往江湖洒脱生活的玩家入驻。

新人玩家大量到来,老玩家一边忙着为帮派招贤纳士,一边为新人排忧解难,甘愿做一个无名师父帮忙解答疑问顺便带着组队升级。但公测后萌新实在太多,没想到老玩家反而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为了快速适应、融合游戏,萌新在贴吧等论坛大量发帖求助,一些热心的老玩家发长文解答,有的还专门写了经验贴、回忆贴发上来,刷屏速度之快也让人感慨: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而一些早些年入坑的老玩家,由于工作或是学习的缘故离开了游戏,看见《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公测这么热闹,也忍不住回归,为了快速回坑,一边问着当前版本的一些改动,一边重金求购一个各方面属性相对不错的号,生怕自己被人落下。

《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务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新老玩家入坑,最主要的就是在原版本之上再次优化,人物建模细腻逼真,皮肤质感纹路与常人无异,玩家很容易就把自己带入到角色的身上。而自由度极高并且更为丰富的武学系统,也满足了玩家自创宗派流程的心愿。再加上不少老玩家回归,很多人都在游戏里看到了熟悉的角色名、帮派名,回想到自己多年前和全国兄弟帮派火拼的日子,感慨怀念。

在游戏中,想要战个痛快的玩家可独创招式,专心升级装备,体验紧张刺激的竞技之感。同时本次《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中,也对之前的经济系统进行了升级。6级套作为之前《笑傲江湖OL》最高级的宝石,带来的属性加成十分可观,大佬们打造全身一套需要花费约10万块。但是如今经济系统升级之后,即使是月卡党,也能够把身上的宝石打到6级,并且宝石带来的差距并不会像以前那么明显,对平民玩家非常友好。 不喜欢你争我打,只想佛系养老,看看风景交个朋友的玩家,也能感受到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万物兴衰的极致过程,有一个更为真实的体验。

如今《笑傲江湖》端游高清服人数再创新高,如此热闹的江湖,你想不想体验一下呢?  抱歉我有些标题党,其实我以前就想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对夫妻在不破人设的情况下善终呢?留着有为之身,退隐桃花岛,将一身本事传于后代,暗中培养抗元力量不行吗……王重阳当年也没抗金失败就自尽啊。每次看《倚天屠龙记》中看到“郭大侠夫妇殉难”的句子就挺怅然的,不由得想起《射雕》里“蓉儿”的第一次出场,以前还想,翻遍射雕也找不到靖哥哥以外更能配蓉儿的男子了,但更想过如果黄蓉不是遇到郭靖,她那一辈子是不是能活得更恣意畅快些……

题主说的“留着有为之身,退隐桃花岛,将一身本事传于后代”这种安排,金庸已经给郭靖黄蓉安排过一次了。

郭靖做主角的《射雕英雄传》的结局就是这么安排的:

这是《射雕英雄传》原著的结局:

【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拖雷,即日南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这是后来的郭靖黄蓉:

【当年郭靖、黄蓉参与华山论剑之后,由黄药师主持成婚,在桃花岛归隐。】

这一隐的时间其实也不短,少说他们也隐居了十六七年了。

难道到《倚天屠龙记》里再来一次……好吧,金庸确实可以再给郭靖黄蓉安排一次隐居。

比如我猜测《倚天屠龙记》原本就是打算这么设定的,具体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肖霄筱:郭靖为什么不像陈近南一样破城后逃走,发展壮大民间抵抗组织?

但是总体来说,这种处理略显重复,远不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安排那么隽永。

然后就是题主对靖蓉恋的看法,一方面觉得全书只有郭靖配得上黄蓉,一方面觉得黄蓉要是遇不上郭靖可能过得更幸福,替黄蓉可惜。

但是我想问一句,郭靖的感受又有多少人能考虑到呢?

“隐居桃花岛”和“策马征战沙场”对比,郭靖未必喜欢常年呆在一个出入不方便的海岛上吧。

我仍旧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第一次出场时,看见草原上士兵交战,幼小的他的反应却是兴奋高兴,甚至看得忘了危险,根本舍不得走。后来和母亲讲起这段打仗的经历,口齿不伶俐的郭靖却说得“眉飞色舞”。

【只见远处尘土蔽天,无数军马奔驰而至,领队的长官发施号令,军马排列成阵,东一队,西一队,不计其数。众兵将有的头上缠了白色头巾,有的插了五色翎毛。郭靖这时不再害怕,只觉甚是好看。】

【郭靖待大众走远,清理战场的士卒也因天黑归去,这才从树丛中溜将出来,回到家里时已是半夜,母亲正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见儿子回来,喜从天降。郭靖说起刚才所见,虽结结巴巴的口齿不清,却也说了个大概。李萍见他眉飞色舞,说到双方交战时并无俱色,心想孩子虽小,人又蠢笨,终是将门之后,倒也大有父风,不禁又喜又悲。】

纵观全书,郭靖极少有这么欢喜的描写。在书里能看到,郭靖对练武这件事是有质疑的,但是策马骑射,指挥兵马这些事,他却喜欢到了心里去。

这样的郭靖,真的会觉得待在遥远偏僻的海岛,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就快乐了吗?

所以对郭靖来说,在襄阳城内,天天能处理前线军情,日日能看见士兵操练对战,反而是莫大的幸福。

至于黄蓉,她确实不像郭靖那样对打仗感兴趣,但也没有必要太过替她感到委屈。毕竟郭靖去襄阳前已经在桃花岛陪了她十数年了,那后来换黄蓉去襄阳陪郭靖,不也挺公平的吗?

所谓有得必有舍,不能只看到黄蓉陪郭靖守襄阳失去了她的畅快自由,忽略了郭靖陪黄蓉住桃花岛一住就是十多年的付出啊,毕竟在原著里,只有郭靖才能给黄蓉她想要的安全感,而且黄蓉是很感激郭靖对她的包容的。

【黄蓉见他神色惊疑不定,拉着他手,叫他坐在身边,柔声道:“过儿,你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倘若问你,料你也不肯说。不过这个我也不怪你。我年幼之时,性儿也极怪僻,全亏得你郭伯伯处处容让。”说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嘴角边现出微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淘气之事,又道:“我不传你武功,本意是为你好,那知反累你吃了许多苦头。你郭伯伯爱我惜我,这份恩情,我自然要尽力报答,他对你有个极大的心愿,盼你将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我定当尽力助你学好,以成全他的心愿。过儿,你也千万别让他灰心,好不好?”】

【  黄蓉见丈夫笑得温馨,也报以一笑,匆匆赶回府中。一路上虽感焦虑,但想到丈夫那副笑容,想到他那宽厚坚实的双肩,似乎天塌下来也能担当一般,心头又宽慰了许多。】

因为一件长久且枯燥的事业需要一个醒目的结局来升华,虽然守襄阳难度很大跨度很长,但只要你最后守不住那就一切白搭

守襄阳是集体主义事件,即使金庸再夸大郭靖黄蓉的武功谋略,即使金庸把郭靖的战场单人表现写得再放肆再无敌以区分他和普通士兵,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襄阳不是郭靖黄蓉两个人守住的,郭靖没法真的开无双,襄阳是千万军民通力合作才守住的

所以不妨反着想一下,如果郭靖黄蓉没有战死襄阳会怎么样

没有战死-意味着郭黄正常老死(也可能意外死亡)或者眼见敌人势大万难抵挡得住而选择弃城

不论哪一种,最后都是个归于平淡的集体主义大失败事件

只有战死才能为守襄阳的核心人物郭黄披上一件无上荣光的外衣,给他们三十年的守城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把集体主义转为个人英雄主义,还能大煽一波情

先说一下历史上的襄阳守将吕文焕,这哥们后来投降了,但历史评价还行,因为他实打实地守了六年襄阳,最后弹尽粮绝,在蒙古人保证不屠城的情况下投降的。大家知道蒙古人有着屠城的光荣传统,不过在侵略大理和南宋的时候收敛了很多,大理城破后忽必烈只杀了坚决抵抗的宰相高泰祥。但襄阳城作为一个硬骨头被啃了六年,结果如何不好说,当时蒙古将军阿里海牙一个人跑到城下玩行为艺术疯狂掰箭(蒙古式发誓)表示你只要开城投降我们绝不屠城,但不投降的话等我们啃下来那肯定是要屠的,好几次之后吕终于下定决心投降了。

那么换到金庸宇宙的郭靖视角,襄阳城要破了,蒙古人很残暴,虽然看起来现在不一定会屠城,但是自己作为“首恶”,襄阳的高泰翔,必须要么投降要么去死,你要是城一破就溜了,蒙古不屠了你剩下的百姓都对不起自己的兵将。背负着万千人的性命,于禁和庞德总要选一个,郭巨侠自然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果断殉国。

不过郭黄之死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在南宋气数已尽的现实面前,他们要考虑接下来的出路,襄阳失守了被推到临安乃至海上都只是时间问题,郭靖即使撤走又能怎么办呢?保着皇帝开溜?早晚也是死在崖山。不管皇帝自己组织反抗武装?天地会红花会了解一下。面对历史大势:蒙古帝国即将统一全图,在游戏里就是快要放结局动画了,大元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是稳定的,所以郭黄二人在有生之年是无法力挽狂澜了。

那么怎么办呢?寄希望于后人呗。那么怎么把自己的一身能耐和遗志传达给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汉族好男儿呢?江湖人最喜欢的东西:神兵利器和传说。所以他们改编九阴真经,铸造屠龙刀和倚天剑,流传下几句谶语。然后死守襄阳直至殉难。从此郭氏夫妇,大宋最后的忠良外以极大的话题性在整个元朝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且在百年之后,依然有人秉承其遗志寻觅刀剑,意图学得武功和兵书来还我河山,而此时的元朝已经风雨飘摇。(虽然峨眉两师徒完全跑偏了)

新修版中给灭绝加了一句话,算是侧面应证了以上观点,解释为何郭黄不直接把秘籍传给子女而是兜这么复杂的圈子,就是因为他们“料知兵书和武功秘籍如出世早了,未到逐走蒙古人的时机,落入了奸恶之人手中,不免遗祸无穷。”

郭破虏在襄阳城破的时候一起牺牲了,难道黄蓉没有预料到吗,预料到了怎么还把屠龙刀给儿子?因为她寄希望的本就不只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后世的整个武林。黄蓉在元初就想好了整个元朝的剧本,用自己和郭靖的死给了后世的反元人士一波助攻。

ps:我知道题主是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结局,不过讲道理,襄阳被攻破是蒙哥死后十五年,那时候郭靖快70了。。。这岁数远超当时的平均年龄,忠良殉国更是死得其所,不能算是悲惨的结局。

对他们来说,战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郭靖和黄蓉是金庸笔下,除了乔峰之外,唯二死掉的主角。

而且他们之死,没有乔峰那种既是契丹人又是汉人的矛盾感,完全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爱国热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慷慨赴义。

这样的死,壮烈。

我们先盘点一下金庸的各作品主角结局,再对比说一下郭靖黄蓉夫妇结局有多么独特。

1.《书剑恩仇录》,任务失败,陈家洛携众英雄回到回疆。

2.《碧血剑》,任务失败,袁承志携众人去了海外。

3.《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去守襄阳。

4.《雪山飞狐》,胡斐和苗人凤在悬崖上决斗,开放式结局。

5.《神雕侠侣》,杨过小龙女归隐古墓。郭靖黄蓉战死襄阳(其实是从《倚天屠龙记》点出)

6.《飞狐外传》,胡斐与袁紫衣分别。

7.《白马啸西风》,李文秀马走过,“都很好,可我不喜欢”

8.《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卸任教主,做起了甜蜜的选择题。

9.《鸳鸯刀》,仁者无敌。

10.《连城诀》,狄云和水笙归隐雪谷。

11.《天龙八部》,乔峰自杀,虚竹、段誉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12.《侠客行》,狗杂种学会了岛上武功,众人回到故土,梅芳姑自杀。

13.《笑傲江湖》,令狐冲和任盈盈归隐江湖。

14.《鹿鼎记》,韦小宝抱得众美人归。

15.《越女剑》,阿青闷闷离去。

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笔下的那些试图改变家国、肃清武林的英雄儿女们,大多被磨平了棱角。

他们归隐江湖也罢,远走他乡也好,都是一腔热血的出场,心情落寞的谢幕。

像极了想改变世界的我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被社会改变。

为心中道义殉道的主角,只有乔峰和郭靖夫妇。前面说了,乔峰的死,还有夹在契丹和汉人的矛盾感。

但郭靖夫妇的殉道则完全是为了大宋子民而战(虽然郭靖小时候在蒙古长大,但是后面的立场非常坚定)。

以他们的武功,不能归隐自保吗?当然可以。但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更艰难的那一条。宁肯与襄阳共存亡,也不在侵略者前退一步。

郭靖夫妇的战死,主要原因还在于郭靖。

郭靖从来执着,一根筋,认准的事情半步也不会退,更不要说守家卫国这样的大事了。

而金庸写的也很务实,哪怕郭靖的武功已经当世难逢敌手,但在蒙古碾压的国力面前,他个人的能力只是螳臂当车。金庸没有去刻画他一个人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故事(那就和历史趋势不符了),金庸选择成全郭靖的“侠之大者”。

而黄蓉战死是因为爱情,她毫无理由的跟随郭靖。(看到最后我能原谅《神雕》里不太可爱的郭伯母了)

郭靖大概是金庸笔下数得着的傻小子,憨憨而耿直。而黄蓉则是金庸笔下最聪明伶俐的女子了,没有之一。

如果黄蓉没有遇上郭靖,国破山河在之际,她可能会归隐桃花岛,求一片安宁。

但黄蓉遇上了郭靖,于是最聪明的人就义无反顾的跟着最傻的人,去做傻且正确的事。

这样的事她陪他做了太多次,不怕再多一次。

哪怕这次是赴死。

若干年后,我们捧着新垣平先生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细数千百年来江湖上那些贤伉俪们:

袁承志带着温青青去了海外

段誉迎娶了神仙姐姐,虚竹抱着自己的梦姑

杨过和小龙女归隐了古墓

张无忌做着甜蜜的选择题

令狐冲和任盈盈淡入了江湖

韦小宝搂着一群老婆

你问郭靖和黄蓉呢?

他们消失在了襄阳守卫战的那场战火里…

相比之下,他们看似是最差劲的一个结局了

但也许,这就是金庸写给他们最好的结局?

从郭靖第一次来到中原,遇到小叫花子黄蓉

到几十年后二人奋勇杀敌,浴血襄阳

他们一直没有被这个江湖或强敌改变过

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战死,是郭靖和黄蓉的个人选择。而正是这种个人选择,彰显了金庸对于这两个人物投注的最高理想化寄托,也随之构成了二人---特别是郭靖---在金庸系列中的最高地位。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部分都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善于将小说的语境嫁接到宏大的大环境之下,让人物被放置在政治、民族、文化的复杂因素之中,并且让他们成为历史在某个节点中的参与者。这样的操作,既赋予了作品以足够大的格局眼界,超脱了江湖打斗的局限小圈子,更重要的是,让角色们的个人命运与宏观的社会变迁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体对整体的能动作用,个体对整体回馈的感受。

而由此,便得到了最后的落脚点:在体验到自身于整体环境之中的地位后,个体角色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样的人生选择,便是人物的个人境界与内心信仰的直接体现。在如此的整体架构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在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有男女情爱的要素,也都有帮派之间的恩怨厮杀,但金庸的最核心就没有放在那些层面上---个体在面向社会整体之时的人生选择,其所体现的信仰,才是他对于自身人生信条的表达。

例如,在《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先是在六和塔放走了乾隆,后又在香香公主被逼自杀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隐居回疆。在清王朝的江山已经固若金汤的情况下,他并没有选择刺杀乾隆、军事造反,反倒是将自己的全部行为、决定,都围绕着“师门真相、血统真相”这样的个人高度----针对乾隆是为了确认出生情况,敌对张召重也是为了清理门户。甚至,他在最后放弃了个人高度下的“为香香公主报仇”这一目标。纵观全篇,他率领的红花会,虽然在书中的主角视角之下,于局部上有正面的胜利,但在背景中的各地堂口却被破坏,事实上群雄的反应也都更加被动,呈现出全局之节节败退中的“应对小胜”。

这一切,就说明了红花会与陈家洛在社会大局势之前的无力抗衡----进攻皇宫行动中章进的死亡,便是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于武功胜负之上,陈家洛和无尘等人碾压了黄马褂卫士,处于完全的上风。金庸特意安排了一场斗武作为明示。然而,当武功高强之人陷入皇宫,置身于“武功不如自己的大规模人群”之中,个人武功便不再具有意义了。这种寡与多的对立,个体强者与大众平庸的对立,以及其所衍生出的结果,正是对个体之于整体的隐喻----个体能力再强,也无法抗衡社会与时代的整体洪流。事实上,这也正是“江湖”在“社会”面前的格局过小的指代----对比其他武侠作者,金庸出彩的地方,便是让江湖不再成为社会的全部,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江湖无法覆盖社会,而江湖人也无法左右社会发展方向,这是格局体量的巨大区别。

可以说,《书剑恩仇录》通篇,便是陈家洛在有意无意间对于自己“局限于个体情感的小江湖格局”、以及其在整体社会面前的无力性的感受过程。个体对时代做出了一度积极的反应,但时代给予了个体彻底的绝望,于是,个体做出了退隐的避世选择,放弃了自己对时代的“螳臂当车”,离开了“庙堂之高”,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之远”-----霍青桐的回族也如此,一度在小战局上战胜清军,但最终自知无法抵挡清军在资源体量上的庞大优势,选择了规避。

而《碧血剑》里,我们也看到了高度类似、但略有升级的表达,也看到了金庸相比处女作,于这一主题上的更丰富构建。相比陈家洛,袁承志与社会时代的关联更深,也更有影响时代的动机------作为政治人物袁崇焕的儿子,他对崇祯皇帝的刺杀既关联“清除汉族振兴障碍”的民族性,也关联着自己的个人报仇。在此基础上,他对于清政府对抗的动机也同样丰富-----既有对“保护汉族江山”的宏观因素,也有对刺杀叛将、为父报仇的微观因素。这一次,金庸让主人公的同一行为,同时混合了个体性和整体性。

然而,在作品里,袁承志感受到的,依然是自身对于大时代的无法抗拒。面对崇祯,他因为阿九的私人情谊而无法下手。与他形成“第一代与第二代之精神继承者”关系的金蛇郎君,在作品里被大篇幅地渲染其对个人情爱的纠结,则在侧面体现了袁承志其人的内心。在个人无法实现时代改变的情况下,他也试图成为某一种“整体”的一部分,为李自成效力,也确实战胜了腐朽的明朝,一度创造了“在外族威胁下保卫汉族江山”的民族大义的落实。但是,李自成同样不是一个能够超脱出个人情爱层级的大才,因为陈圆圆而将汉族江山拱手送人。而另一方面,袁承志却在满族的一边看到了真正的“时代流向”----即使皇太极因为个人情爱而被杀,看似同样因为个体而削弱了打江山的步伐,但清势力依然可以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攻占北京。

显然,满取代汉,是当时属于两个民族整体发展水平的不可逆潮流,不以个体的格局而转移----皇太极因为情爱被杀,清势力也可以打赢战争。而在另一边,当李自成因为个人情爱丢失机会后,却没有一个其他人站出来,袁承志自己也不能,一切都无法扭转。这便是袁承志感受到的挫败,也引导出了他在自知个体只是肉体凡胎、无法扭转民族大局方向之下的出走海外。

而在历史要素同样深厚的其他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内容,以及各个主角在大时代方向下丰富的个体选择。《天龙八部》里,或许是最接近于郭靖境界的乔峰,在全篇都反复感受着自己在“政治”面前的无力。他卷入汉族与契丹族两方的方式,都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导-----在汉族这边制度分明、且有全冠清做出各种派系争斗玩法(全作品中的丐帮,这部里的政治气息最足,也是金庸的有意为之)的丐帮政治集体之中,他完全以兄弟情义领导队伍、引导判断,一步步陷入全冠清和马夫人的陷阱,无力对抗;在契丹族那边,他对于耶律洪基政权的进入方式,也是与对方的结义之情,且还在与契丹敌对的金人面前再次因为结义情而得罪了耶律洪基,在政治上落到不利地位,而自己却毫无察觉。

乔峰能采取的应对,也只有直来直去的个人武力----面对“政治手段”陷入的困境,不以同等手段回击,而是在聚贤庄大杀四方。因此,他也必然只能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多民族之对立”的社会大局-----无法用自己擅长的兄弟情和个人武力调解民族对立,于是只能以一死来回避政治和民族的站队选择,并用这种最江湖情义的方式,来强行靠个体延缓时代发展进程,让契丹退军,然而也只能是延缓而非化解。而在同作品中,慕容复光复大燕的野望,也最终沦为了痴人说梦的疯狂。扫地僧化解萧远山和慕容博的个体与民族混合之仇恨的时候,乔峰对此的无法融入之旁观,是他对个人恩仇无法放下、终究只是一个“江湖人”的表现。

而乔峰在个人无法摆脱个体内心局限、因此没有能力用政治的手段改变政治时局的情况下,他用江湖人方式的激烈自杀来延缓时代发展。这固然是一种用死亡的逃避时代,但也是一种暂时性的“解决”,已经是金庸书中“积极面对时代发展,让局限的个体尽量作用于时代”的第二名了。

而在其他的作品中,则是这样的一些主角----《倚天屠龙记》中以个人武功冠绝天下、但甚至无法应付周芷若的计谋、更不用说对付朱元璋的手腕、更在赵敏周芷若等三人混合了个体爱情与“蒙汉民族”之间无从选择的张无忌,他能够在江湖层面下用一己之力的武功和人情化解明教和正派的对立,化解少林寺对谢逊的处罚,却无法在明教变成一个政治军事组织后料理好一切,只能放任朱元璋势力的发展,自己甩手离去;《鹿鼎记》里带着所有老婆抛开一切乱局,放弃自己在时局中各方身份,远远逃开的韦小宝。

另外,在没有明确指代、但却直接影射当代台湾政局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几乎完全被动应对着岳不群的构陷,毫无实质的反击,反而在能够反击的时候尚挂念着师徒之情,于是也必然无法应对政治化的局面。他在面对魔教与正教之争中毫无办法,与任盈盈一样都没法改变政治腐朽性十足的魔教内部“吞没一切纯正之人”(东方不败和任我行在阿谀奉承之风下的两代堕落,任我行最后从象征政治集团中权力的宝座上掉下的死亡)的败坏发展大势,于是双双隐居。同样类似的表现,还出现在了同样政治计谋风云变幻的《连城诀》中-----感受了世间复杂的水笙,在看到晚一步体会到一切的狄云时,说出了那句“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指向了她与狄云必然的无奈避世。

即使在政治性不太明确的作品中,主角们的个人选择也大多以被动为主----“无从选择的犹豫”与“回避大环境”。《越女剑》里阿青逃开了自己对范蠡“背叛与爱恋”之间的选择,《飞狐两部曲》里胡斐与苗人凤跨越两部积攒出的“情义与恩怨“终结于胡斐的不知所措(身处悬崖峭壁之上的无法进退,正是对胡斐选择无力的最好象征),《白马啸西风》则让李文秀离开了爱情发芽与爱情背叛交织的土地,回到了中原。

甚至,在《射雕三部曲》的前两部中,郭靖也有着一个很好的对比角色:杨过。面对同样的时局、社会,杨过从头到尾的选择,都紧紧地围绕着“个体性”而非全局观。这一点,在杨过与政治氛围浓重的襄阳城开始产生联系后,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可以为了复仇郭靖而投奔蒙古,也可以在感受到郭靖的长辈之情后再次复返,还可以在看到小龙女被多方纠缠的战斗中重伤后向全真教、蒙古等对立民族立场上的各方无差别攻击;而在十六年后的部分,即使年龄有所成长,他利于襄阳防守战的“三件礼物”也有很大程度上为了郭襄的生日祝贺,而对郭靖态度的最终逆转,也是看到了郭靖后背后“想起他与自己的点滴”。杨过并非感受不到民族大义,确实受到了郭靖的影响,但终究也只停留在了击杀蒙哥的短时间------由于他之后避世的终极选择,这也看上去变成了一种“瞬时感受到了民族大义后的一时选择”之个体性。

而最终,杨过变成了“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潇洒的“浪子”,而非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大侠。在作品里,金庸也给出了个体试图对抗时代的结局----战争失败的王重阳。

所有的个体,都受限于个人情感的束缚作用。金庸对男女恋爱的重墨,反而成为了对个体性的强调刻画。而个体性局限的个体人物,也无法用大格局撼动整体社会发展潮流,而是选择避世。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也是金庸自身的现实选择-----与其勉强,不如浪迹天涯、潇洒自在。这种现实选择的世界观,也引导出了“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全部走向避世”的案例之多。

金庸展示着主人公们以个人情义为根基的行事逻辑,也展示着他们在政治、权谋等超出江湖层面之事中的应对无力。由此对比,人物个体局限性在宏观时代面前的无所作为、蚍蜉撼树,以及怅然脱离的结局,明确了下来。

然而,在金庸的心里,或许也终究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理想主义,一种他自己无法做到、但却心向往之的最高形态。这种形态的具象,便是郭靖。

郭靖是否超脱了个体情感的局限性呢?显然并没有,他反而是一个情义浓烈的形象,对待背叛民族的杨康始终以兄弟相称,无法放下。而他是否无法看透时局呢?显然也不是,在各种描述中,都可以感受到“襄阳已成孤城”的状态。因此,具有局限性的郭靖,也必然不足以扭转宋朝落败的大局方向。

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可逆潮流,自身力量无法扭转之的郭靖的选择,才体现出了超出一切角色的伟大性。他没有选择避世,甚至没有用乔峰的“自杀”来提前了结自己,而是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延续到了自己能延续的最后一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个体力量对于整体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力上限---哪怕他知道,这种影响力不会是延续到永远的。

所有的主人公,都一度拥有对时局施加影响力的志向,也在感受到其不可逆性后选择了或多或少的回避,或干脆无从抉择。而只有郭靖,即使自己没有超脱出人类的身躯,没有越过个体情感的局限性,但依然在不可能扭转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志向保持到了最后一刻。不可为,是金庸绝大部分书中主人公的感知曲线,而“为之”,则是专属于郭靖的待遇。

郭靖,就是金庸脑海中那个完全摆脱现实束缚的理想化自己。无法成神,依然是人的个体,但做到了对信念的坚持始终。

事实上,这样的形象,在影视作品里也并不罕见。在三谷幸喜拍摄的《真田丸》中,我们就看到了类似的信息。在大阪城夏阵中,面对德川家康“你杀死了我也不足以改变什么”的喊话,真田幸村高声应答“我完全明白”,但依然打出了那一枪。而在他切腹的瞬间,闪过了“所有亲人都已安好幸福”的画面。这意味着,在幸村的心中,他已经知道德川之世的降临不可逆转,也知道那会是一个好的时代。但是,他依然要贯彻属于自己的个体信念,也延续老爹的志向-----对抗德川,拿回上田城。格局很小,也无法撼动大时代,但却是幸村作为一个渺小的武士个体,在战国乱世中唯一能坚持的东西-----把握住自我,贯彻始终。

只有战死,才能让郭靖成为金庸作品中的最高存在,成为金庸的理想化化身。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不战死呢?


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郭靖黄蓉最后为什么战死了?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