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2 22:39:16

不关心古诗古诗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些古诗开始

本文目录

  1. 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对现代青年学生有何积极影响及启发?
  2.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的魅力?
  3. 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4.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对现代青年学生有何积极影响及启发?

关于中华古典诗词的定位

过去,中国古典的、精髓的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抛弃了。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中国人正积极探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样式,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终于在文化上开了“天眼”,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本位。

我的看法是,古代诗词不能叫旧诗、古诗,用新旧、古今的概念不科学,也不准确,可以叫中华古典诗词。中华古典诗词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它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但是不够普及。在历史上,中华古典诗词曾经妇孺皆知,这是不容易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千年不断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举办的原因

第一,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华诗词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具有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广泛地植根于亿万中国人的心底。这需要充分认识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高度,认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程度,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诗词大会比赛为什么会引起举国赞颂、举国认同、举国参与。

我是学文学的,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看了诗词大会节目以后,还自己在微信上玩起了飞花令。我们毕业几十年了,在专业上大多卓有成就。很多同学退休了,有的在美国,有的在中国,回过头来还玩飞花令,说明它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说明中华古典诗词深深植根于人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所系,是中华文化的命脉、血脉之所在。

第二,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诗词创作的思维方法与其他文艺创作如小说、散文、戏剧等思维方式不一样,它需要对于外在事物和精神内心的一种高度的、高层的、文化的提炼、锤炼、精炼,形成构思和句子。这些构思和句子是中国人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讲天人合一,在审美上讲情景合一,很多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文学易知、易感的特点,运用了很多赋比兴的手法,容易理解。如要讲哲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

第四,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感性的民族。一个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让人民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方式,生活中积累了过多的情绪,就会起到负面作用。日本人很冷静,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情感方式,中国人动不动就讲感情,就动情,就“泪奔”,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华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国人的情绪特点。从形式特点表现来说,诗词在传承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体裁,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还有词、曲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了格律的严谨和内容自由的统一,雅俗共赏。

第五,中华古典诗词特别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诗词大会中既有《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有现当代人的作品,如毛泽东、鲁迅的诗词。说明国人公认这些现当代作家可以进入中国传统历史上伟大作家、伟大诗人的行列。像毛泽东诗词,丝毫不感觉到比古人作品有所欠缺。

《中华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在哪里?一些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是非常空虚、空洞的,是不充实的,缺少坚定的文化信仰、哲学信仰等。那么用诗词的内容和方式弥补人们的心理,充实人们的灵魂,非常契合当代人的需求特点。

今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来学诗词,都可以欣赏诗词,都可以在诗词诵读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找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有些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普通百姓,能够在诗词当中找到慰藉,找到生活的希望,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推广发扬中华诗词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

第一个建议,实行国民诗教制度。诗教现在是自发的一种形式,应该把它提升到国民教育制度的高度。

诗教的制度内容,第一是编写诗教的相关教材读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当中选了不少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选编,并不是从宏观的体系上来考虑的,缺少内在逻辑。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选一些诗词,让这些诗词在诗歌源流当中形成自己的内在传统,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风格。这可以从小学教材课程开始。

第二是开设专门的诗词欣赏创作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也好,在高中阶段也好,需要开设高水平的古文和古典诗词的欣赏创作课程,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会教、能教。记得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一些诗词,请袁行霈老师指点过,陈贻焮教授也专门评点过,才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今后应在中文系开设高水平、专业性的诗词欣赏和写作课。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根,现在往往被忽视、丢掉了。

第三是诗词要进入高考。诗词进入高考,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因为有了诗词,有了感性的内容,高考可以把其他的内容排出去一些。诗词进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欣赏和体会,不是考怎么做诗,不是当年的科举。目前是有这样的一种契机的。教育部确定要颁布一个新的写古典诗词的韵谱,这是教育部对古典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说明,教育事业要把发展改革的视角一定程度地转向古典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第二个建议,要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这个传统了。《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故事,贾政领着一帮清客,去题咏大观园的匾额,给景观命名。韩国现在很多建筑、学校教室题写了中国的诗文格言。中央电视台拍了五部《超级工程》的电视片,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工程,但是在这些工程上,没有文化艺术符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些工程意义不显著,因为它只有民生的意义,没有提升精神文化的意义。

比如说三峡大坝,国家投入了5000亿元,坝高185米,长2300米。我从大坝底部一直走到坝顶,走到大坝对面山上,看见了很美的风景,很壮观的大坝,很长的坝体。但是没有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坝,把它挪到美国去、挪到意大利去,照样可以。从文化上说,就是一堆水泥块。我觉得反映三峡大坝之壮观最适当、最精炼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中的两句诗,“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总公司应该把这句诗刻到大坝上去。杜甫曾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是搞工程的,世称杜工部。上千年以前,他给三峡大坝“预留”了诗词题咏。

今天解读,这14个字有很深的意义,“三峡楼台淹日月”,是说三峡大坝可与日月齐辉,三峡大坝上可以建楼台景观,可惜没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就是说湘、黔、川、渝的少数民族,穿着不同的衣服,都聚居在同一片蓝天下,说的是民族团结。这就把建筑工程赋予了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建了多少房地产项目?全国至少也有几十万个,但没有几个有相应的题咏。题咏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工程,贵州的都格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高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高过所有的电视塔。桥上风大车多,我走过去腰都不敢直。跟着过去在云南方向是世界第二高桥,564米,两个高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贵州还有一个500米直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也去过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可题上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个宏大的境界,要让科学和文化相得盖彰。要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文化符号展示出去。诗人、学者以后就要到中华大地到处去题诗,把中华的诗词加以传承、显示、展示,让各国游客去参观时,感到震惊:中国人不仅会建工程,还会文化建设,还会创造出新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大型的公共建筑、重大工程、公共机构都应有这种命名题咏的制度,这一定要上升为国家制度,可叫作国家公共机构建筑诗词题咏制度。

第三个建议,中华诗词要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形成诗词社会学习制度。引导诗词专业知识普及,形成一些定点的联系点,开展讲座、评奖等活动。人民群众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很强,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大学教师、研究专家等,要把自己的诗词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为普及诗教、普及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也应成为一种制度。

政策建议往往涉及经费投入,这几点建议都不需要专门的经费,不要国家拨专款,但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这些制度能够实现,中华诗词各级学会,诗人、专家、学者们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的魅力?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6.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7.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8..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9..春节食俗吃年糕,吃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10..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有:

1、《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历史悠长。主要有如下几项:

1.诗词歌赋,主要代表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是鼻祖。常常习之,自然韵律在手。信手拈来,张嘴即有文章。当然唐诗宋词和和历代名文,也助兴通神,不可或缺。

2.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读史使人明智,通窍。二十四史宜读。前四史尤不可少。

3.思想类的典籍,以朱熹编的四书为主。关键的是大学中庸。个人认为,熟读大学中庸,常加揣摩,对通达思想,圆融贯通极有帮助。

4.中国的书和画也是沉淀深厚的领域。手动加眼动再加心动,豁然开朗处,太守醉也!

5.佛学禅宗不可缺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如能略通音律,知晓七弦,则知高山流水知音几人哪?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忆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7.当然,中国漆器源远流长。个中精美生动,你能不击节拍案吗?

8.陶瓮瓷画,更是眼花缭乱。既反映生活,又上升到了艺术。雨破天青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9.十二节令,因节而动,当节而食。清明重阳回望天涯,尽是他乡之客。

中国文化,当围炉夜话,一千零一夜,细细道来,尚是沧海一粟,弱水三千只可取一瓢而饮啊……

  • 不关心古诗古诗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些古诗开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务公开